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銀河幼兒園 高玉晶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睆V義的幼兒園環(huán)境包括物質環(huán)境(硬件環(huán)境)和精神環(huán)境(軟環(huán)境)。隨著教育觀念的不斷發(fā)展,大家越來越多地重視精神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營造,而忽視了物質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開發(fā)。在《幼兒園創(chuàng)造性課程》一書中明確提出:教室的硬件環(huán)境對每個幼兒、整個班級,還有你,都有很深遠的影響。
以往的教室環(huán)境的布置過程中,教師過多地關注環(huán)境的美觀性和教育性,而忽視了環(huán)境的空間設置給幼兒帶來的教育性和便利性。
筆者對班級空間環(huán)境對幼兒的行為產生的影響進行了連續(xù)一周的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明顯地發(fā)現:教室空間環(huán)境的變化能夠對幼兒的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
連續(xù)三天的觀察,對班級幼兒在晨間來園的時間、喝牛奶的時間以及游戲時間段,進行了人數的統計。具體數據見表1.
表1.幼兒三個時間里“工作”人數統計表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幼兒在以下兩個方面有很大進步: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喝牛奶的速度較快,且進入游戲時的時間較早,這樣就會有更多幼兒可以體驗到游戲的樂趣。
空間位置調整和改變后,孩子們做事更加有序。洗手、喝牛奶、漱口、游戲等環(huán)節(jié)一氣呵成,避免了時間上的浪費與行動路徑上的繁多!
這兩點進步都是空間因素的改變,對幼兒行為產生的重要影響。
之所以稱之為“有進步”,一定是跟之前的情況來做比較而來。那么,改變前的情況如何?
表2.幼兒三個時間里“工作”人數統計表
根據表2可以看出,孩子們入園時間并未有太大差異,但是幼兒喝牛奶、游戲前等環(huán)節(jié)浪費的時間太長;從表3可以看出:整個早晨,幼兒來回移動的次數較多且需要搬著小椅子來回移動,給自己和其他區(qū)域的同伴帶來了極大的不方便。究其原因主要有:
1.行動的路徑繁多,影響“工作”效率。
數據中顯示,光晨間活動時間,幼兒移動的次數有7次。整個短暫的早晨,孩子們從來園后就一直忙著走來走去,實在很“忙”。
2.空間設置的“不合理”,對幼兒的游戲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原有情況下,我們將喝牛奶的生活區(qū)放在了睡房,孩子們擺放好小椅子后,要走近60米的距離去洗手、漱口、插卡、游戲,冗長的活動距離對幼兒的行為造成了重要的影響。
表3.幼兒晨間來園后,移動的次數與路線統計表
教室空間位置的改變能夠為幼兒帶來如下幾點:第一,高效工作的習慣。改變喝牛奶區(qū)域的空間位置,能夠讓幼兒在行動的過程中減少行動的路徑,節(jié)省時間,更好地“工作”。這對于中班幼兒來說,是一項急需的行為能力;第二,能專注工作的環(huán)境。當區(qū)域空間調整后,各個區(qū)域間的劃分更加明顯,且區(qū)域間相互受影響的情況降低。給幼兒工作帶來一個溫馨、安靜的游戲環(huán)境。
地點一:睡房。
大部分的幼兒還是覺得放在睡房比較合適。理由是:
1.他們覺得習慣了。
2.放在睡房不會影響別人。
地點二:積木旁個別幼兒(天天)提出了自己新的想法:睡房旁邊。理由是:
1.放在睡房這里方便大家去區(qū)域游戲。
2.不會影響到別人玩游戲。
活動一:聊一聊。
將教師發(fā)現的問題轉化為幼兒的問題是“聊一聊”活動開展的基礎。為此,我們在進行“聊一聊”活動時,采用了分步走的活動形式:
步驟一,觀察。
教師進行了連續(xù)1周的觀察,發(fā)現“晨間幼兒”實在是“太忙”,且忙的無效。
步驟二,收集聊天信息。
發(fā)現這一問題以后,進行信息的收集,為下面與幼兒的交流做好準備。
步驟三,與幼兒聊,發(fā)現問題討論的必要性。
當教師發(fā)現這個現象后,我們與幼兒進行了討論,聽一聽孩子們對圖片的看法,從而判斷這一現象對于孩子來說是否是他們印象中的“問題”,從而判斷是否有繼續(xù)談話的必要。例如,我們首先呈現了一張圖片,這時候孩子會大喊:這是誰誰?
教師追問:哎,他在干什么?
繼續(xù)追問:游戲時間他站在這里合適嘛?為什么?這時候孩子們就能夠立刻想到會影響別人、會耽誤自己游戲的時間。當幼兒所想與教師預設一致時,這樣的談話就有存在的必要。
步驟四、與幼兒聊,發(fā)現孩子對這一現象的看法。當孩子們意識到這一現象稱為問題時,我們要做的就是將問題拋給孩子,聽一聽他們的想法,進而跟著他們想解決的辦法。例如,當教師追問:孩子們,現在我們喝牛奶的地點合適嗎?為什么?
歡歡:我覺得合適,因為在這里不會影響別人。
章澤軒:我也覺得合適,很安靜。
曹天天:我覺得不合適,在睡房里面來回走太長了(距離太長)。
教師追問:喝牛奶的地點在睡房的話,我們每天要做些什么?
這時候,孩子們就會跟著老師一起回憶來園后,我們要做的事情。這時候教師將幼兒講述的內容記錄下來,最后跟孩子們一起總結:看,每天我們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那放在睡房里看來真的很不合適。
活動二:畫一畫。
關鍵提問:你們覺得放在哪里比較合適呢?將你覺得合適的地方畫下來。給孩子準備紙和筆,讓孩子們去畫一畫,他們覺得合適的地點。
對此,孩子們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討論,最終,在同伴的圖畫說服下,他們一致認同:放在積木旁進行喝牛奶活動,更適合、更方便我們自己的活動。如圖所示:
活動三:試一試。
紙面上的交談與策略終將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時候孩子們就建議我們:老師,我們想出來的辦法,現在就來試一試吧!于是我們跟著孩子一起來回憶他們的辦法,并跟著他們一起嘗試一下。
方法:調整桌子的擺放位置——跟孩子一起回憶行動的路徑——給孩子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來試一試。
活動四:改一改。
在孩子了解了方法后,我們還需要在后期的實踐中不斷地關注幼兒,提醒幼兒。正如,剛開始調整實行后的第一天,部分幼兒就忘記了我們前一天的約定事宜,還需要老師的提醒。為此,我們再次跟孩子們進行了“聊一聊”的活動,呈現幼兒有序活動的照片,并且跟著他們再次回顧我們的做事順序。多種形式的提醒后,從第三天開始,全班幼兒都能夠記住我們的約定,并且有序地按照我們約定的原則開展自己的“工作”。
其實,這個案例本身也給我們后期帶來了更多的思考和啟發(fā)。
啟發(fā)一:將所有的權利回歸兒童——解決問題的根本。
一個小小的位置改變,需要孩子們的參與和了解。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當教師將所有的問題拋給孩子的時候,孩子能給我們的東西真的很多。同時,當孩子們想辦法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后期在實踐的過程中,他們也會想法設法地遵守自己提出的方法或約定。
啟發(fā)二:觀察兒童,發(fā)現兒童新的生長點——促進兒童發(fā)展的重要推動。
觀察是幫助教師發(fā)現兒童、發(fā)展個性和需求的重要途徑。通過觀察活動的信息可以幫助教師與兒童建立關系,選擇相關的材料和活動,以及評估班級空間的使用。本次空間位置的調整和改變,就是建立在教師對兒童觀察的基礎上而來的。
同時,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孩子們出現了新的發(fā)展點——計劃性。如,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們發(fā)現:同伴搬著小椅子,可能在思考今天要玩什么?從這個點就延伸出了“計劃”這一話題——什么時間做計劃?做什么計劃以及如何計劃等問題。這些對于兒童后期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需要我們繼續(xù)在觀察的基礎上促進兒童更好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