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意德
(湖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程式化語言(簡稱程式語)是語法、語義、語境的集合體,有著較為固定的語法結構限制,穩(wěn)定的語義內涵和特定的語用表達功能。英語中70%的自然話語是通過程式化語言組合來實現的,它們是語言能力中主要的組成部分(Howarth,1998),是二語學習的中心(Larsen-Freemen,2008),也是達到地道表達的關鍵(Wray,2002)。因此,近些年來程式語的研究已成為一個熱點,特別是從語言習得和語言教學的角度進行的研究方興未艾(Jiang, N. et al., 2007; White, B, 2012; Wray, 2013; Staples S. et al., 2013; 刁琳琳, 2004;原萍 等, 2010;鄧耀臣,2013;伍萍,2014;王小蒙,2014;樓捷,2015)。國內外學界迄今展開的程式語習得和教學的研究對二語習得和語言教學起到了一定的啟示意義和推動作用。然而,我們發(fā)現其研究大多是從單一視角開展的,對影響程式語習得的諸多因素及相互關系探討還不夠。程式語的習得過程是一個反復波動的過程,具有非線性特征(Larsen-Freemen, 2008)。鑒于此,本研究擬從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視角,以英語專業(yè)大一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影響中國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程式化語言習得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促進學習者英語程式語的習得。
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源于一個純數學范式,用來表示時間流逝中動態(tài)系統(tǒng)內主要性能的改變(de Bot et al,2008),具有四個顯著特征。第一是系統(tǒng)的全面聯結性。該概念表示的是系統(tǒng)中所有的變量彼此聯結,相互交互。一個變量的變化會影響到系統(tǒng)中其他所有的變量,甚至導致整個系統(tǒng)的變化,即“蝴蝶效應”。第二是系統(tǒng)的非線性發(fā)展,即系統(tǒng)的行為和發(fā)展路徑由于各變量之間的相互關聯,復雜互動,變得不可預測,結果和原因是不成比例的(Larsen-Freemen,1997)。第三是系統(tǒng)的自組性。系統(tǒng)內的各個子系統(tǒng)的交互作用引起自組,同時外部因素也通過內部各系統(tǒng)的交互作用引起系統(tǒng)的重組(李蘭霞,2011),以此推動系統(tǒng)的變化和發(fā)展。第四是系統(tǒng)對初始狀態(tài)的敏感性與差異性。系統(tǒng)的敏感性指的是開始時各初始條件的細微差異可能對系統(tǒng)的長期發(fā)展產生巨大的影響。系統(tǒng)的個體差異意為雖組成系統(tǒng)的各個子系統(tǒng)在多個層面相互聯結,復雜互動,但遵循的是各自自身的軌道,自組發(fā)展,其系統(tǒng)行為最終產生差異不可避免。聯結性是系統(tǒng)的最基本特征。
Larsen-Freeman(1997) 認為動態(tài)系統(tǒng)與二語習得之間存在諸多類似的方面。首先兩者都是動態(tài)狀態(tài),呈非線性發(fā)展;其次,二語習得這個復雜的總系統(tǒng)是由多個分系統(tǒng)組成,諸如學習者系統(tǒng)、語言系統(tǒng)、環(huán)境系統(tǒng)等。這些系統(tǒng)相互聯結,復雜互動,促進二語學習者中介語的發(fā)展(戴運財,2012)。如二語學習者系統(tǒng)主要由個體認知差異、個體情感差異、學習策略三類組成。它們不但獨立影響學習者二語習得進程,還在習得過程中與環(huán)境因素、學習任務等交互作用影響二語習得的成效。語言因素子系統(tǒng)諸如母語與目標語的距離、母語與目標語的語言結構因素等也作用于二語學習者系統(tǒng)。二語習得終歸是語言習得。環(huán)境因素系統(tǒng)包括社會環(huán)境、語言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等,諸如接觸和學習二語的機會,是單語還是雙語的社會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是課堂環(huán)境還是自然環(huán)境等。這些因素對二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態(tài)度、輸入輸出的量、二語習得的成效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由此可見,二語學習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諸多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動態(tài)交互,而非某一個因素所致。
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認為程式語能力,二語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其運作和發(fā)展同樣受學習者外部的社會因素、內部的心理認知因素以及語言和程式語本體因素等交互的影響。研究程式語習得過程只有包含所有這些重要因素的動態(tài)交互才能反映其習得的真正面目,才能真正解釋該系統(tǒng)的復雜性。鑒于此,課題組以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為指導,以戴運財(2012)二語習得動態(tài)模式為基礎,對2016級英語專業(yè)大一新生程式語語言學習展開了調研和分析,以期了解影響學生程式語習得的原因所在。
(1)問卷調查:參加本次問卷調查的學生為2016級英語專業(yè)大一新生,來自全國10所高校,覆蓋華東、華北、華中、華南、西南5個區(qū)域,包括“985”“211”和普通高校,共發(fā)放問卷650份,回收問卷638份,剔除無效問卷,獲得有效問卷608份,有效率為93.5%。
(2)半結構式訪談:參加本次半結構式訪談是湖南某高校英語專業(yè)大一隨機抽取的12名新生(男生2人,女生10人)。
本研究采用了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為兩種:
(1)調查問卷: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包括學生性別、年齡、家庭背景以及英語學習年限等基本情況。第二部分為大學生英語程式語習得狀況調查問卷。問卷依據戴運財“二語習得動態(tài)模式”編制,從學習者因素、語言因素、環(huán)境因素三個方面設計影響學習者英語程式語習得因素的題項,共 18個陳述問卷除第1、8題項外,采用Likert1-5級量表計分。課題組根據受試所選的具體數字作為該題所得分數,數字越大,該題項得分越高。為了確保調查結果的有效性,分別在湖南四所高校的128名學生中進行了問卷預測,問卷預測的整體信度(Cronbach’s a)系數為0.895。
2016年12月初展開調查,12月底完成了數據收集工作。
(2)半結構式訪談:半結構式訪談于2016年12月底進行。在湖南某高校英語專業(yè)大一新生隨機抽取12位新生。他們的英語單科成績從141到108不等,來自于中國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這12位學生分別用學生A、學生B——學生L對她們進行了編碼。訪談內容覆蓋問卷主要內容。
課題組利用SPSS 19.0軟件對問卷調查進行數據分析,對訪談結果進行反復的閱讀、核實并歸納。在進行分析時,課題組將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訪談結果進行比較,以便能從定量、定性等角度來探討影響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程式語習得因素。
根據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和戴運財二語習得動態(tài)模式,程式語習得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學習者因素、語言和程式語本體因素以及環(huán)境因素。本研究將從以上三個維度分別進行探析。
根據Rod Ellis (2001)的觀點,學習者因素子系統(tǒng)可進一步分為可變量因素和非變量因素。可變量因素包括學習動機、態(tài)度、學習策略等,非變量因素包括語言學能、智力、學習風格等??勺兞恳蛩厥菍W習者因素的核心變量。下面的分析就主要從學習動機、態(tài)度、學習策略這三個可變量展開。
表1 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
從表一可以得出,大多數受試者對英語學習都有較強的學習動機,不管是融入性動機還是工具性動機,所占比率達到了82%。這一點與課題組預測一致。但我們從問卷數據和隨后訪談中也了解到近幾年一個新的現象。有少數學生(18%)選擇英語專業(yè)學習并非出自自己的意愿,其原因有沒有達到自己所選專業(yè)的分數被調劑到英語專業(yè),或由于聽從父母的意愿選擇了英語作為研修專業(yè)等等。這一現象值得老師們關注。
表2 學生英語程式語學習態(tài)度和策略
表二顯示,受試的學生基本認同程式語對外語學習的重要性(M=3.97),并對學習英語程式語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M=3.85),大多數受試者贊同“記憶程式語能提高英語表達水平”(M=4.10)。這說明學生還是有程式語的學習觀念。但進一步分析卻發(fā)現受試者對程式語學習策略的掌握卻很欠缺。例如:“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遇到常用的程式語會記錄下來供以后使用”(M=3.32)和“把程式語放到句子或語篇中記憶”(M=3.10)均值只達到有時使用?!霸谟⒄Z口頭和書面表達時會有意識地運用程式語” 均值就更低(M=2.47)。從調查問卷的題項8還獲悉到有 41%的學生在平時的英語學習和使用中關注的更多的是單詞,29.1%的學生是語法,只有20.9%的學生關注程式語。
這與訪談結果基本一致。參與訪談的12位學生有10位學生明確提出他們很少對常用的程式語進行摘錄,有2位同學雖記錄,但她們只是單純的記憶,沒有結合語境去學習。學生B指出“在中學學習關注更多的是語法知識和詞匯的記憶,也認為掌握了語法知識,記憶了大量的詞匯英語就應該沒問題”。學生F說道:“雖然我還是記憶了一些程式語,但在英語口筆頭表達時就忘記用,感覺輸入輸出不是對等的”。
摘錄常用程式語和在語境中記憶程式語,有意識地運用程式語這些策略的使用被很多專家認為能夠加速程式語的習得,輸入輸出時注意程式語越多,越有助于提高英語的表達能力(郭嫻娉,2011;蔡鳳梅,2012)。而這些策略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程式語的習得和發(fā)展的進程。
表3從英漢語言差異、母語干擾以及程式語本體因素三個角度報告了其對學生程式語習得的影響。
表3
從上表可以看出,盡管受試者比較認同中西思維方式和英漢語言結構的差異對外語學習有重要影響(M=4.01),但他們在真正的英語學習和表達中實施率卻偏低(M=3.19),而且認為母語對他們的英語學習有較大干擾(M=3.75)。我們發(fā)現訪談結果與問卷調查結果基本一致。當被問及“你如何看待英漢語言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時,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匯是“干擾”“影響”“障礙”等。他們普遍認為英漢兩種語言的根本差異對他們英語學習進程有影響。例如學生C提到“在學習中遇到像‘take’和‘make’這些一詞多義的詞匯就一頭霧水,不知所措”,搞不明白為什么“接受挑戰(zhàn)”不能用“accept”,而要用“take”。學生I認為“復雜的英文句式和框架是英語學習一大難題,不但影響著文章的理解,而且阻礙著語言表達的地道”。的確,二語學習不同于母語學習,牢固的母語模式學習根深蒂固,這些模式的神經基礎必然導致他們跨語言的影響(戴運財,2012)。
問卷數據和訪談資料均顯示學生的程式語知識和能力都較弱。題項12,有關程式語知識方面,受試者普遍認知較少(M=2.71),識別能力就更低(M=2.25)。訪談時8位學生明確提到自己對“程式語”不太了解,一般他們都統(tǒng)稱為“習慣用法”。這一調查結果與國內外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相吻合。他們發(fā)現(Staples Set et al.,2013)大部分二語學習者程式語語言知識欠缺,程式語語言能力總體不樂觀(刁琳琳)。因此他們倡導在語言教學中,應對日常用語占70%(Aterberg et al.,2001)的程式語進行直接的教學和重點的學習,因目標語中的程式語標記性更強,更難習得。
表4顯示了環(huán)境因素系統(tǒng)對學生英語學習和程式語學習 的影響。本研究主要關注社會環(huán)境和學習環(huán)境兩個方面,因中國的外語學習不言而喻是單語而非雙語環(huán)境。
表4
數據顯示,受試學生認為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現有的社會環(huán)境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已大有改善(M=3.68),課外也有各種大眾傳播媒介強化語言學習(M=3.75),但受試者普遍認為課堂以外他們缺乏練習和運用英語表達的環(huán)境和機會,均值只有3.04。這三項意見都存在一定的分歧,14:SD=1.028,15:SD=1.031,SD=1.007 )。訪談中,當談及中國現有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時(主要是大學前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學生A認為“很好!每周有外教上口語課,課后老師還會組織各種有外教老師參與的活動練習英語表達能力,還有寒暑假英語夏令營活動”。學生E說道:“雖沒有外教上課,但老師會用QQ或微信發(fā)給他們一些好的視聽說資料,并介紹一些好的英語學習網站如大耳朵英語聽力網,英語幫幫網等?!钡珜W生C卻說:“不很理想。學校沒有所有要求的多媒體語音實驗室,老師是用漢語上課,感覺自己的語音和口語和其他同學差距很大?!?/p>
究其原因可能受試和訪談的學生均來自于中國不同地域,有一線、二線、三線、四線城市,還有來自鄉(xiāng)村的學生。英語在其地域中運用的廣度和深度,實現外語信息交流途徑(如英語報刊,聽說機會,英語影視等)的差異,致使學生有不同的認識。
有關教師在課堂上程式語教學以及練習方式,問卷數據和訪談時基本一致的。從題項17、18可以看出,盡管受試者在一定程度上認同老師還是比較注意程式語的教學(M=3.59),但他們認為在強化程式語語言學習方面還做得不夠(M=3.28)。在訪談中,學生G反映道:“老師雖然有時會告知某個短語或句型的重要,但在實際教學中,可能由于時間的關系,對其如何學習和運用提及得很少?!?/p>
基于以上數據分析與討論,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影響學生英語程式語習得因素主要包括:
(1)學習者因素:中國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程式語學習的意識和態(tài)度處于比較理想狀態(tài),均值為3.97,但程式語語言學習的方法和策略欠缺,均值為2.96。學生普遍贊同程式語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但學習時采取相應的方法和策略程度整體偏低。
(2)語言因素:中西思維方式和英漢語言結構差異對英語學習有影響。學生對兩種語言差異的認識聚集于“干擾”和“障礙”兩個主題詞,母語和目的語的差異被認為是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因素。在程式語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方面學生都比較薄弱,均值只有2.48。
(3)環(huán)境因素:中國英語學習的社會環(huán)境在一定程度上大有改觀,但普遍還是認為課外還是缺乏練習和運用英語的機會。課堂環(huán)境下的程式語教學還需進一步加強和深化,學生在如何學習、強化到即時輸出程式語方面希望得到老師的引導。
對此,我們建議如下:
學習者因素方面:一是深刻認識程式語的應用潛力,強化其意識,使其成為英語學習中自發(fā)的行為。雖然研究數據中學生對程式語持有積極的態(tài)度,但還只是一種潛意識。老師可以基于所學教材或精選的資料讓學生發(fā)現程式語的語言魅力,在語言運用中的普遍性和語言表達中的有效性。二是對學習者程式語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進行指導和訓練。剛進校的大一新生,由于中學“應試的壓力”,其學習策略方面是需要補課的。因此教師有必要通過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程式語學習策略的教學和訓練,如在課文教學中進行選擇性注意程式語,如劃記、摘錄、造句等,運用情景對話,辯論練習內化程式語等方式,不一而足。三是充分發(fā)揮學習者各自的個體優(yōu)勢,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如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老師可因勢利導,對那些聽覺型的學習者可以利用視聽等途徑學習,強化程式語;視覺型的學習者還需建立動覺形象,加深記憶等。
語言因素方面:一是正確認識母語和目標語的差異,理性對待語言遷移的影響。由于母語習得和二語習得具有本質的差異,母語與目標語的語言結構根本的不同,因此母語在二語習得中的遷移是不可避免的。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母語和目標語進行適當對比,從中找出差異,發(fā)現其表達方式的不同。如:kick the bucket(翹辮子), Don’t cry over the spoilt milk(不要徒勞的后悔),“吃藥”是take the medicine而不是eat the medicine等。二是老師需用典型例子呈現程式語,匹配合適的語境練習程式語,創(chuàng)造類似自然接觸的機會運用程式語。由于程式語本身具有的復雜特征,加上其形式的多樣性,有兩詞、三詞、四詞、五詞等的慣用表達式,諺語格言套語、短語構架、句型框架等,需要老師給予正確的引導,把程式語的教學和訓練貫徹在整個英語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豐富學生程式語知識,提高其程式語的運用能力。三是教師應注意進校新生現有的英語語言能力和母語水平。語言學習者的這一“初始狀態(tài)”常常被忽略。有研究表明母語能力的強弱,現有英語水平的高低對其中介語的發(fā)展,語言習得的成功與否有決定性作用(Dufva & Coetan,1999)。
環(huán)境因素方面:一是課堂內,精心設計,由真正目標驅動的任務,為學生創(chuàng)造有利的語言學習條件。有研究表明真正要習得一門語言是必須具有充分或大量的目的語交際活動的環(huán)境下,在意義的交換中學會語言(Krashen,1988)。而中國這種單語課堂條件下的語言學習需要授課者為其創(chuàng)造。如《現代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五課《Silent Spring》講的是環(huán)境保護的話題,有一些表示自我觀點和建議的程式語,老師可以要學生找出,并結合以前所學的如“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For my part, As to me ,Personally speaking, I do contend that——”等,要求學生談論對當前環(huán)境保護的看法和建議。這樣學生是有話可說,也能說的。其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語言互動,衍生大量協商,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程式語形式的注意,同時,對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有促進作用。二是課堂外,多模態(tài)形式接觸目的語,加快程式語的吸收內化以及運用的能力。方法其一是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語言材料,廣泛閱讀,使學生暢游在英語精美文學的海洋中。正如 Nuttal(2002)所說:“改善一個人外語水平的最好方式就是讓那個人身處在目的語的環(huán)境中,而如果這一點做不到,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廣泛地閱讀?!逼浯尉褪抢镁W絡多媒體,視聽說相結合,發(fā)揮學生各自的學習優(yōu)勢。如英語電影、英語紀錄片、名人演講、時事新聞等,都有一些固化的程式語。當這些活生生的語言呈現,讓學生不知不覺在自然接觸中習得語言,加快程式語的習得速度。
總之,程式語的習得和程式語能力的發(fā)展受制于學習者因素、語言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以及它們之間動態(tài)互動,并貫穿于程式語發(fā)展的全過程,影響著程式語的輸入、加工、吸收、內化等,并最終決定了程式語的發(fā)展水平。
本研究對當前中國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英語程式語習得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究,并給出了相應的建議。本次研究雖然面廣,但受試學生和學校樣本還應進一步擴大,問卷設計還需優(yōu)化,調查研究還只是一屆學生情況,方式還比較粗淺,內容也不夠翔實,后續(xù)研究將延長研究周期,加密研究頻數,結合不同的研究手段以期有新發(fā)現,有所突破。
Altenberg B. & Grangers. 2001. The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Patterning of “ Make”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Student Writing[J].AppliedLinguistics, 22 (2): 173-194.
De Bot,K. 2008.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Process [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92):166-178.
Dufva,M. & M. Voeten. 1999.Native Language Literacy and Phonological Memory as Prerequisites for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J].AppliedPsycholinguistics, 20 (3): 329-348.
Ellis, R. 2001.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Howarth, P. 1998. Phrase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J].AppliedLinguistics, 19(1):24-44.
Jiang, N. & T. Nekrasova. 2007. The Processing of Formulaic Sequences by Second Language Speakers[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3):433-445.
Larsen-Freeman,D.1997. 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AppliedLinguistics, 91(3):141-165..
Larsen-Freeman,D. & L. Cameron. 2008. Research Methodogy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Complex System Perspective[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92): 200-213.
Larsen-Freeman,D. 2012. Complexity theory [G]∥ S. Gass & A. Mackey.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bingdon, Oxon:Routledge, 73-88.
Nuttall,C 2002.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Staples S. et al. 2013. Formulaic sequences and EAP writing development: Lexical bundles in the TOEFL IBT writing section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12):214-225.
White, B. 2012. A Conceptual Approach to the Instruction of Phrasal Verbs[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3):419-438.
Wray, A. 2013. Formulaic Language[J].LanguageTeaching(3):419-438.
李蘭霞. 2011. 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與第二語言發(fā)展 [J]. 外語教學與研究(3):409-421.
戴運財,王同順. 2012. 基于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的二語習得模式研究[J]. 山東外語教學(5):36-42.
原萍,郭粉絨.2010. 語塊與二語流利口語流利性的相關研究[J]. 外語界(1):54-62.
刁琳琳. 2004. 英語本科生詞塊能力調查 [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4):35-38.
鄧耀臣.2013. 中國學習者英語口語產出中程式化序列使用型式研究 [J].外語與外語教學(3):62-66.
王小蒙.2014. 程式語對英語學習者語言輸出的影響及啟示[J]. 語文學刊(11): 153-155.
蔡鳳梅.2012. 程式化序列教學研究綜述及教學模式初探 [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3):78-82.
郭嫻娉. 2011.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如何注意和提取語塊[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3):44-49.
樓捷 2015.認知視角下外語語塊教學策略探討-整存整取與逐詞分析J]. 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1):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