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
“禮堂”是從我記事起就熟悉的一個詞匯。從我出生的那個年代起,禮堂如雨后春筍般地興建于北京各大機關院校的生活社區(qū)里。禮堂成為了新中國社區(qū)文化的核心活動場所。這一點和教堂在西方國家的社區(qū)文化中起到的作用有點類似。
我們的禮堂在位于北京西郊的市委黨校的大院里。禮堂的前面是一個小廣場,對著禮堂有一座影壁,上面寫著五個大字“為人民服務”。影壁的后面是一片森林,林中有一座歐洲庭院式的墓地,里面安息著意大利的神父利馬竇。這個意大利天主教神父于1582年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傳播西方的精神文明,后長眠于此。
禮堂的南面是一座美國教堂,還有一座教會留下的口字形校舍,那時已被改作機關的食堂和幼兒園,我就寄讀在那所幼兒園里。它的高大渾厚,復雜的結構,還有那座透過窗戶可以看到的鐘樓,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禮堂的北面是黨校的學員樓,它是蘇聯(lián)建筑師的杰作,樓體非常地敦實,令人心生敬畏。
禮堂的樣子大致是這樣一個面目:正門下有一層層的臺階,臺階上矗立著幾根石柱頂天立地,石柱上托舉的橫眉正中鑲著一個浮雕,浮雕的圖案由五角星和分列兩側的旗幟組成,印象中旗幟上還有垂下來的穗子。
黨校的歷屆學員畢業(yè),都會站在禮堂前的臺階上留影。我的影集里有一幅幼兒園時的合影,也是站在禮堂前的臺階上,一群孩子沒心沒肺地迎著鏡頭傻笑。每次看到這幅照片都讓我想起當時的情景,那是在一次黨校幼兒園的“六一”演出結束后拍攝的。我們的節(jié)目是演唱《瀏陽河》。我記得我們每人手里拿著一個盤子,一根筷子,唱一句敲一下。
禮堂有一個前廳。地面由水磨石鋪成,石縫間還嵌著銅線,散發(fā)著煤油拖把擦過的氣味。頂子上有石膏的浮雕天花,一組組蘇式的吊燈懸掛在其中,每個吊燈上都有很細的鐵絲精心編織的網(wǎng)兜呵護著乳白色的燈罩。當然還包括高大的窗戶和用繩子一拉就能自動關閉的窗簾。
少年時,每逢周末,禮堂的前廳里常常舉行交誼舞會。我父親愛跳舞,我母親很反感,但有時也帶著我和姐姐一起去?,F(xiàn)在想起來,可能是為了看著我父親,其作用相當于警察??上攵?,有我和姐姐在腿間穿來跑去,又有母親端坐在場邊,我父親就是想有所作為,恐怕也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前廳給我留下的印象是寬敞華麗,但長大以后故地重游時才發(fā)現(xiàn),實際的空間非常狹小樸素,令我對兒時的所有記憶都產生懷疑。
禮堂的舞臺很淺,一道藍幕前八字形斜插著一排紅旗,正中懸掛著毛主席的畫像,如果放電影就把銀幕從臺口落下來。星期五機關食堂賣電影票,五分錢一張,那是我最愉快的時光,在期待和憧憬中草草吃完晚飯,和院里的孩子成群結伙跑到禮堂的大門前等待開演,然后一擁而入,為各自的家人占座位,頃刻間禮堂里座椅響成一片。有時過道里擁滿了人,我們就從后排一直踩著座位往前排跑,常常一步踏空,腿陷進翻板中,疼得齜牙咧嘴。
很多年過去了。在我母親去世的第二年,黨校的宿舍樓要拆了。院里差不多同齡的一幫四十多歲的孩子,約好了從各地趕回來,在那兩幢伴隨我們長大的宿舍樓前合影,留個念想。
那是一個星期六,我們在黨校的大門外聚齊,然后洋洋灑灑幾十人走進黨校的大院,繞過主樓,不約而同地向我們的禮堂走去。那一刻,我產生了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好像我們沒有長大,好像我們依然是約好了一個時間,到了點,先下樓的就站在樓下扯著脖子一個一個地往下喊,一起去禮堂看電影。
李超,你快點,就等你了。
小萬,怎么還不下來。我們可走了。
光路你有票嗎?
哥們今兒下午就給禮堂廁所那窗戶的插銷拔開了。
我呢,小衛(wèi)悄悄的,給了我一把禮堂后門的鑰匙。
(溫滴摘自長江文藝出版社《我把青春獻給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