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純良
(遼寧省蓋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肛腸科,遼寧 蓋州 115200)
功能性肛門直腸癌是功能性胃腸病癥。此種疾病主要是肛門直腸運動感覺發(fā)生改變和神經支配障礙引起的系列綜合征狀,主要表現為肛門直腸疼痛[1]。功能性肛門直腸癌有慢性肛門痛與痙攣性肛門痛。但此種疾病的產生機制,至今仍不明確。本文研究分析功能性肛門直腸癌患者的臨床特點與治療效率。
1.1 一般資料:選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接收的功能性肛門直腸癌患者60例。男12例,女48例,患者年齡18~56歲,平均年齡為(37.9±8.9)歲。病程0.5~5年,平均病程為(2.3±1.5)年。所有患者并無精神性疾病,且不存在認知障礙。
1.2 方法:回顧性患者臨床資料,探討患者臨床特征、治療方法以及取得的療效。即所有患者均通過直腸檢查、肛門直腸鏡、肛管直腸測壓、心理評估等各項檢查。確診患者存在其他的器質性疾病,如肛裂、痔瘡等。利用加拿大萊博瑞公司生產的肌電刺激與生物范闊治療系統(tǒng)。在此期間需依據患者肛腸動力學的相關數據與盆底病癥確定治療方案。選擇的脈寬、電流大小、電刺激頻率應以患者部疼痛為準。指導患者根據屏幕的肌電活動變化進行盆底肌肉訓練。告知患者治療前排便,第1周為每天1次,第2周為每天治療2~4次。20次為1個療程。同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如家庭結構、心理特點與文化水平展開個體化治療,并展開每周3次的心理干預,每次30 min。在此期間可結合溫水坐浴輔助性治療,早晚各1次,每次15 min。
1.3 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專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對此次研究活動產生的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利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分別采用卡方檢驗和t檢驗,以判斷兩組數據差異性,如P<0.05表明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功能性肛門直腸癌的臨床特征:所有患者中慢性肛門直腸痛46例,痙攣性肛門直腸痛14例;其中18例患者伴隨心理障礙,19例患者伴隨排便困難;慢性肛門痛患者合并腸易激綜合征25例,痙攣性肛門痛患者合并腸易激綜合征8例,差異顯著(P<0.05)。
2.2 功能性肛門直腸癌患者疼痛特點:患者疼痛位置集中在肛管,表現為墜痛、壓榨性,持續(xù)時間為(5 s~1 h),白天與晚上均會存在,經溫水坐浴后放松可緩解疼痛。
2.3 功能性肛門直腸癌患者治療效率:所有患者通過生物反饋治療,并隨訪3個月,并未出現不良反應;其中治愈17例,顯效15例,有效10例,無效19例,采取有效治療后治療有效率為68.3%。
根據功能性胃腸病的診斷標準,在排除器質性疾病引發(fā)疼痛后,可將功能性肛門直腸癌分為慢性肛門痛和痙攣性肛門痛。慢性肛門痛主要表現為反復性的慢性疼痛,疼痛時間可維持20 min。臨床檢查時通過直腸指檢就能夠將非特異性肛門直腸痛和肛提肌綜合征區(qū)別。二者鑒別診斷的關鍵是否存在壓痛點。而痙攣性肛門痛是短暫性的、反復性的肛門疼痛,疼痛持續(xù)時間在幾秒至幾分鐘,發(fā)作的過程中并不會出現肛門直腸疼痛[2]。通過此次研究活動,可了解到此種疾病好發(fā)于女性,比較多見的應為慢性肛門直腸痛。患者常常伴隨著排便困難與精神心理障礙。同時還合并腸易激綜合征。對于此種疾病的產生機制,至今仍不明確,但與整個盆底肌肉痙攣、盆腔神經異常等現象有關。肛門直腸痛并不是單純的肛管直腸性疾病,而是盆底功能出現障礙。
通過此次研究活動,發(fā)現大部分患者疼痛集中在肛管,疼痛性質主要為墜痛、壓榨性,持續(xù)時間可達到10 min,疼痛多出現在白天。臨床實踐中發(fā)現,患者平躺放松后予以溫水坐浴能夠緩解病情,但坐位或排便、情緒低落的時候病情就會加重。因此,采用生物反饋治療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生物反饋治療主要是通過調整患者排便時肛管括約肌與恥骨直腸肌的張力、穩(wěn)定性與協(xié)調性,并降低電刺激盆底肌,有助于恢復盆底肌肉彈性,同時還可調節(jié)直腸黏膜的敏感度[3]。此種治療方法對排便困難或腸易激綜合征的患者具有明顯的效果。此類患者排便的時候盆底肌群會產生矛盾收縮或感覺功能異常。此種治療方法效果顯著。相對比其他治療措施可重復操作。
綜上所述,功能性肛門直腸癌主要表現為慢性肛門直腸痛,并伴隨心理障礙與其他盆底功能障礙,經有效治療可緩解患者病情,同時予以輔助性治療措施有利于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