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敏+陳述平
摘 要:學校境界的提升,需要有直面問題的勇氣,當然更離不開對問題的深入剖析,完成從問題到亮點的轉(zhuǎn)化。例如,司空見慣的“走”,看似尋常實則蘊含豐富的教育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良好列隊行走習慣,讓零散的“走”化成整齊的隊列,可以極大地提升校園文明形象,推動良好校風的形成,又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培養(yǎng)班級的向心力,增強團隊合作意識,還可以減少諸多安全隱患。學生行走文明的人文化、制度化,對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以及學校精神文明建設,作用不可小覷。
關鍵詞:“走”;隊列;評價
“問題意識”開啟“走”的習慣培養(yǎng)之旅
校長要有問題意識,在看似習以為常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就會形成創(chuàng)新做法,甚至產(chǎn)生巨大的改變。
我們發(fā)現(xiàn)了學生生活中的一些“亂象”,例如,就餐時跑、搶,且不能保證全數(shù)就餐。再如,周五放學時,一哄而散,有的滯留在教室里寫作業(yè);有的三三兩兩結(jié)伴到操場“談心”……由于管理沒有跟上,大大小小的問題總是在這個時候發(fā)生。
其實,對這個問題的治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總是用習慣思維考慮問題,認為秩序之亂,源于學生自己的修養(yǎng)不夠,不聽話等,而沒有從管理的角度思考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
經(jīng)過多方探討,我們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學會“走”的習慣是解決此類問題的好辦法。對于“走”是什么,我們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
走,是一種姿勢,更是一種精神??鞓窌r走路輕松,抑郁時走路遲緩。把微笑像陽光一樣灑向相遇的人,把問候像春雨一樣滋潤他人的心田,把舉手投足的文明傳遞給身邊的人……走到哪里,哪里鮮花一路。
走,是從此地到他地的過程,更是一段心靈檢驗的過程。走在路上,也許遇到垃圾,隨手撿起,這就是文明;幾個人一起走,是相互的支持,是團隊精神的體現(xiàn),是良好校風的彰顯。走出自己的精氣神,也走出校園的新風尚……
總之,要讓學生“走”得好,首先要把每個個體納入集體,用集體的力量約束個體。其次需要人性化的引領,需要制度的約束。
有了這樣的理解,學校決定從列隊出行開始。即凡是集體行動的一律先列隊,再到達目的地。為了讓學生從思想深處理解列隊走的意義,各班分別召開主題班會“怎樣正確走路”“為什么要列隊行進”等,通過班級討論,學生明白了學會“走”的真正意義。
細節(jié)推動隊列“走”的習慣養(yǎng)成
一段時間后,學校秩序明顯改觀。學生就餐時文明了,沒有亂跑現(xiàn)象;周末回家時,更是井然有序,各班整齊的隊伍,彰顯出校園良好的精神風貌。
是不是到此就可以了呢?我們帶著“問題意識”,從隊列行進中又發(fā)現(xiàn)了許多新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
站隊的時間過于集中,導致人員擁擠,需要錯時下課;站隊時有的班級說話,有的學生邊站邊鬧,顯得松散;有的班級隊伍拉得太長;有的學生在走路時脫離隊伍……
將學生在走路時的各種不規(guī)范動作進行了交流匯總,最后總結(jié)出幾條實用性強的制度——
列隊的要求:快、靜、齊;行進時遇到老師要有禮貌;要懂得謙讓;要一齊前進,保持隊形;各班輪流錯時放學,避免擁擠,確保安全等。
在對學生進行“走”的培養(yǎng)中,我們又延伸到學校安全教育上來,例如:上下樓梯靠右行,走路時注意腳下安全等。
校園路上,一列列整齊的隊伍,一看就是一個完整的班級。學生有序上下課,使校園更有秩序,文明風氣更加濃厚。
我們給列隊行走賦予了文化價值,讓學生的精神面貌體現(xiàn)于“走”路上?!敖裉炷阄⑿α藛??”是我們對每一位學生的價值引導。我們倡導“陽光微笑”,樂觀向上地面對自我。走路時抬起頭來,走出自信,走出快樂;走在路上,要微笑;走路時遇到同學、老師,都要微笑著點頭或問候;走出和諧、快樂的每一天,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列隊前進,可以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集體的教育力量,對那些適應學校生活困難、社會能力缺乏、心和行為出現(xiàn)偏差的學生而言,這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教育手段。
多措并舉鞏固隊列行走好習慣
如何對學生“走”的良好習慣進行鞏固?
(一)富有溫度的評價策略。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走”的習慣過程中,我們注重尊重班級差異,尊重學生個性。學校采用量化手段,目的只是起到督促作用。如果發(fā)現(xiàn)了列隊中的不文明現(xiàn)象,也不馬上扣分,而是提醒制止,這樣做,防止了量化管理帶給學生的“硬傷”,用評價“溫度”滋潤學生成長的愉悅性。
我們關懷每一個個體的存在,不讓一個學生掉隊,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如,就餐時讓每一個學生都在集體、老師的視線之內(nèi);就寢前讓所有學生看到自己的存在;在回家時,等人齊了再統(tǒng)一出發(fā)。這一切,其實都在表達“我很重要”的情感語言,都在表達學校對每一個學生“你很重要”的信息。
身處這樣富有情感的溫暖場所,受到“正向作用”的人會自覺、自律、要好起來,如同鐵質(zhì)在磁場中被磁化一般。
(二)從管理走向課程。我們從“走”的習慣培養(yǎng)中,進一步開發(fā)了校本課程“勵志教育”,把學生的勵志精神融入勵志教育教材編寫中。這里把學生外在的“走”,內(nèi)化為心靈的“走”。例如《做一個自強的人》學習導航中說:“人能走多遠,不要問雙腳,要問意志;人能攀多高,不要問雙手,要問志向。有志者事竟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苦心人天不負,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人生就是這樣,只有在競爭中努力成長,自強不息,才能磨煉出自己堅強的性格與良好的心態(tài),從而從容地面對這個繁華的世界。”
科學大師愛因斯坦說:“什么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睋Q句話說,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教育,而最忘不掉的是習慣。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只有5%是屬于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為都是習慣性的。即便是打破常規(guī)的創(chuàng)新,最終可以演變成為習慣性的創(chuàng)新。
所以,校長在治校過程中,除了要不斷激發(fā)學生的信心、熱情、意志、毅力等之外,還應該搭上習慣這一成功的快車。
參考文獻:
[1]盧偉.小學體育隊列隊形教學[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7.
[2]馬彥萍.體育課中隊列隊形教法探究和實踐[J].人力資源管理,2016.
?誗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