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玉興 李成海│文
阿城區(qū)養(yǎng)蜂協(xié)會 阿城區(qū)成海養(yǎng)蜂試驗場
黑龍江蜂群越冬期在140天左右,而在室內或在地窖內約120天。蜂群在室(窖)內期間不在箱內排泄,所以如何讓蜜蜂既能存活又要吃的最少,這是越冬的關鍵。使蜜蜂吃的少、活動量少的條件就取決于蜂群臨界溫度。在談臨界溫度前,要先談越冬時蜂團的中心溫度和表面溫度的變化條件。根據(jù)前蘇聯(lián)塔蘭諾夫的《蜂群生物學》記載,越冬蜂團的中心溫度在6~21℃之間,蜂團表面溫度在6~7℃最為合適。而紀天祥先生在上世紀末的著作中,則更加準確的將蜂團的中心溫度細化為21~25℃。而蜂團的外表溫度的熱源,則來自中心溫度熱量的擴散和蜜蜂的換位。綜上所述,可以認定要想保證蜂群飼料消耗最少的前提,是保證蜂群合適的外表溫度,其蜂群數(shù)量(群勢的大小)和蜂群臨界溫度至關重要。
黑龍江省土產公司在上世紀70年代曾出版《養(yǎng)蜂教材》和《寒地養(yǎng)蜂》兩本書,在這兩本書中注明的蜂群越冬臨界溫度為4℃,正是這些在當時被視為標準溫度的指導下,使得那一代寒地養(yǎng)蜂人,越冬損失慘重。后來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有的蜂友和《中國養(yǎng)蜂》(現(xiàn)名《中國蜂業(yè)》)刊登出有關專家的文章,提出以群勢來確定蜂群越冬的臨界溫度,尤其紀天祥老師更加細化到以蜂種來確定越冬溫度時,才使廣大蜂農在蜂群越冬方面走出誤區(qū)。下面介紹我地養(yǎng)蜂協(xié)會養(yǎng)蜂試驗場在越冬方面的經驗。
我試驗場的入窖時間每年大多在立冬后1周左右,首次強寒流到來即入窖。最低氣溫在-10℃左右。入窖前一周,窖內放3個以上溫度計,以防出現(xiàn)過大的偏差。根據(jù)蜂群入窖,窖溫即提高3℃這一理論,每日早晚看溫度的穩(wěn)定程度,就可以進一步來掌握入窖時間。入窖后大開巢門,傍晚調整巢門,約留3cm長。蜂箱巢門高度為1.5cm。第二天早晨下窖后,根據(jù)聲音來確定溫度,聲音小,說明溫度較合適;聲音大,發(fā)出呼呼聲,巢門有蜂活動,說明溫度高了;如果聲音不大,但有“嘶啦嘶啦”的間斷聲音,說明冷了。不論冷與熱,都要立刻調整,否則時間一長,就會造成損失。如何調整?是調整蜂群的臨界溫度,還是調整蜂團的溫度(即箱內溫度)?那就看臨界溫度的高低了。
據(jù)我們做的幾個試驗來看,臨界溫度的高與低要根據(jù)蜂群的大小來定,所以前期的均群也是越冬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靠入窖前調蜂來均群是被動的。主動均群工作應該在椴樹蜜結束后,通過調蜂和子脾來解決(應結合轉地,落場蜜蜂沒有認巢前效果佳)。如果個別蜂群因蜂王優(yōu)劣和被盜等一些突發(fā)問題,則另當別論。群勢確定后,如果群強,溫度略低,以5脾蜂為例,不得低于1℃,因低于0℃箱內要有霜,增加了濕度不利于蜂群過冬。如果蜂超過5脾以上,要通過加大巢門來解決(即降低箱內溫度)。因為不論是蜂團中心溫度還是表面溫度,都大大高于1℃,極易降到合適的溫度;如果蜂群較小,最高溫度也不能高于7℃。因為高于蜂團表面最佳溫度,蜜蜂要躁動,不利于越冬安定。我曾經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將一個3000只的小群放在5℃的環(huán)境下過冬,死亡率低于5%。當然這樣的小群是不提倡養(yǎng)的,因為它沒有意義。那么怎么才能控制好越冬群的臨界溫度呢?
我們的蜂窖深4 m,直徑5 m,擺放5層。眾所周知,由下自上每一層的溫度要上升1℃,如果5層就要上升5℃,這樣越冬的環(huán)境是無法管理的。而我們通過改動進氣孔與出氣孔的高度,解決了這一關鍵問題,使5層蜂箱的溫度,溫差不足1℃。以前的資料介紹,進氣孔的上端與窖外蓋平,下端距窖底只有幾厘米,出氣孔高出窖蓋外1m,下端與窖內頂棚齊平。結果進氣孔的下面溫度與外界(指窖外)一樣,地面都凍得鼓起,形成強大的空氣對流。試想,蜂群入窖的窖溫升高3℃是靠蜂群散熱所至,如此強大的空氣對流是加大蜂群在過冬前期造熱(靠多吃)來維持所需的正常溫度。可是到了過冬后期,工蜂無能為力調溫時,越冬損失就大了。我們經過這樣的失敗過程后,通過提高進氣孔的高度解決了這一問題。很簡單,將進氣孔提高到蜂箱最高層以上50~60cm即可。
以上方法經過幾年觀察,最下層蜂箱底部無潮濕,無霉變蜂尸,令人非常滿意。
下面再談一下越冬中易出現(xiàn)的兩種問題,外飛和產卵。在蜜蜂入窖后,正常應該很少外飛,但少量的外飛也不必太介意,但如果大量外飛,就要分析以下幾種原因了。
(1)蜂王的停卵時間
過冬前是否有沒有最后排泄的幼蜂(可捉一只外飛蜂,觀其外形和壓其腹部有無糞便,此種外飛的原因,應在入窖后不長時間就結束了。
(2)窖內過熱
溫度高的環(huán)境外飛的癥狀,有時外飛蜂拖帶死蜂,它在清理箱內衛(wèi)生。
(3)窖內過冷
窖內過冷這是一種易被忽視的現(xiàn)象,但它確實存在,并且外飛量較大。
(4)越冬期蜂王產卵,工蜂育蟲
越冬期蜂王產卵,工蜂育蟲,工蜂代謝量加大,缺水是外飛的主要原因,多發(fā)生在越冬后期。
(5)箱內異味
近年來,由于南方蜂群的光顧,的確在養(yǎng)蜂技術上使北方養(yǎng)蜂員得以提高,但隨之而來的各種疾病,也給北方蜂農帶來煩惱。2016年,我協(xié)會成員按南方蜂友的指導,將升華硫置于巢箱內擋板外側,從椴樹流蜜開始到越冬約兩個多月的時間,開箱即可嗅到氣味,結果小蜂螨沒造成損失,工蜂卻慢性中毒。喂越冬飼料時,就有不明原因使蜂群群勢下降,入窖前外飛,入窖后仍然一直外飛,開春出窖時,蜂群極弱。
(6)室內越冬出現(xiàn)因干燥引起外飛
室內越冬會出現(xiàn)因干燥引起外飛,但我地區(qū)的地窖不會當室溫低于0℃時出現(xiàn)干燥。
(1)控制好溫度。
(2)適時關王停產,喂越冬飼料前,提出大粉脾,計算好粉脾數(shù)量,使越冬期巢內斷粉。
(3)治療小蜂螨不要怕費事,當5月中旬南方蜂群到來時,可在巢門擋板內涂少量的升華硫,要高溫,在無盜蜂、飼料充足、幼蟲飽滿時,每3~5天進行一次,連陰雨、低溫天停止。椴樹蜜結束前,尚有少量進蜜,但無商品蜜可取時,涂蛹脾1次即可。小蜂螨在東北不過冬,斷子即絕。如果已經在箱底放升華硫粉,要在椴樹蜜結束前清除干凈。
蜂群在越冬期產卵是養(yǎng)蜂人員最頭疼的事,一旦出現(xiàn),很難解決,預防是唯一的方法。預防方法按以上講,越冬蜂團中心溫度在(21~25℃)之間,但如果超30℃就說明蜂王已經開產了。那么,又不能每箱都在蜂團中心放溫度計,該如何判斷呢?當發(fā)現(xiàn)箱上草簾濕了,就可以說明問題。越冬蜂王產卵,可分為強群產卵和弱群產卵,而區(qū)別就在于前期產卵和后期產卵。前期產卵,多發(fā)生在越冬中期,這是因為巢內過冷,蜂群要維持需要生存的溫度,所以食量增多,活動量加大。試想,強群要達到蜂團外表6、7℃,中心散熱溫度為20℃左右即可,蜂群就可以安靜度過一冬。而弱群為達到所需的6、7℃和中心溫度20℃,就要隨群勢減弱的程度而加大。當為了維持表面必要的溫度時,中心溫度逐漸加大到30℃時,蜂王就開始產卵。此時,惡性循環(huán)開始了,直到工蜂無法再提高溫度時,先是蜂團外表“剝皮”式死亡,隨之,全群覆滅。雖有個別群出窖有蜂,但也無春繁能力。越冬期產卵,只要留心,通過聽聲音是可以判斷出來的,它的聲音要大于正常越冬的蜂群。
強群越冬期產卵多發(fā)生在出窖前,對蜂群的損傷沒有弱群大,但也不能不引起重視,原因是,越冬前巢內的粉沒消耗凈,隨著蜜的消耗,粉暴露在外,工蜂得以進食。加之,外界溫度升高,即使工蜂只能維持生存,也無法控制巢內升溫。所以,此時達到了蜂王產卵的條件。如果在越冬飼料飼喂前,合理選留適量花粉,提出多余粉脾。根據(jù)越冬條件調整好合適的群勢,這一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另外,黑色蜂種不易發(fā)生越冬產卵現(xiàn)象,而黃色蜂種則與其相反。
越冬所遇問題很多,一定要細心觀察做好記錄,綜合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才好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