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樹超,劉裔榮,徐明珠
(1.北京市宣武中醫(yī)醫(yī)院,北京100050;2.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順義醫(yī)院,北京101300)
周圍性面癱又稱單純性面神經(jīng)炎,是臨床常見的顱神經(jīng)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西醫(yī)治療該病以激素療法和神經(jīng)營養(yǎng)藥物為主[1]。中醫(yī)治療以針灸和中藥調理為主[2]。中醫(yī)證候中屬風寒襲絡型周圍性面癱約為84.9%[3]?!秲?nèi)經(jīng)》曰:“風邪侵襲,表里刺之,服之飲湯?!贬槾探Y合中藥治療周圍性面癱具有一定優(yōu)勢,尤其適合不宜使用激素治療的患者。針刺的辨經(jīng)、分期治療已達成共識,而湯藥的運用還未形成統(tǒng)一標準,文獻報道多以活血通絡為主。筆者從傷寒角度對本病的病因、病位、病機進行分析,以調和營衛(wèi)、疏解少陽為治則,運用柴胡桂枝湯為基礎方加減配合針刺治療,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36例患者均為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北京市宣武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門診就診的周圍性面癱患者。其中男15例,女21例;平均年齡48歲;平均病程3 d;左側面癱22例,右側面癱14例。所有患者就診時用House-Brack mann(H-B分級)面神經(jīng)功能評價分級量表和Sunnybrook(多倫多)面神經(jīng)評定系統(tǒng)進行病變程度分級。
1.2 診斷標準 參照《神經(jīng)病學》[4]。臨床表現(xiàn):急性起病,面神經(jīng)麻痹在數(shù)小時至數(shù)天達到高峰,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皺額蹙眉,眼裂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部分患者起病前1~2 d有患側耳后持續(xù)性疼痛和乳突部壓痛。體格檢查時,可見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歪向健側;鼓氣、吹口哨漏氣;食物易滯留患側齒齦。部分患者可見患側舌前2/3味覺消失或聽覺過敏。
1.3 納入標準 ①年齡18~70歲;②病程≤7 d,且未使用過激素或其他療法治療;③頭顱CT或MRI顯示無異常;④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H-B病情分級為Ⅱ~Ⅳ;⑤中醫(yī)辨證屬于風寒襲絡型(面部有受涼史,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1.4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納入標準;②繼發(fā)于其他疾病的面癱;③有其他嚴重疾病者。
2.1 中藥治療 重在解肌和營,溫陽通絡。柴胡桂枝湯基本方:柴胡15 g,黃芩片10 g,黨參片25 g,清半夏10 g,桂枝15 g,白芍10 g,葛根10 g,生黃芪25 g,生姜10 g,大棗10 g,炙甘草6 g。辨證加減:第1周重在祛風散寒,加入炙麻黃10 g,荊芥10 g,防風10 g,意在開玄府,助桂枝出營中之汗,以祛衛(wèi)分之邪。第2周重在活血通絡,去炙麻黃,加雞血藤25 g,當歸15 g,川芎15 g,土鱉蟲10 g,地龍10 g。第3周及以后沿用第2周處方。
2.2 針刺治療 以少陽經(jīng)取穴為主,兼顧陽明經(jīng)、太陽經(jīng)。①取穴:攢竹、陽白、太陽、承泣、迎香、頰車、頰車透地倉、承漿、上關、牽正、翳風、風池、合谷、外關、足三里、陽陵泉、丘墟、三陰交、太沖(面部患側取穴,四肢雙側取穴)。②操作:穴位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用0.30 mm×0.40 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面部平刺或直刺進針5~40 mm(頰車、地倉穴采用透刺法),肢體遠端進針25~40 mm,行平補平瀉法,有局部酸脹感時即停止操作,留針30 min。急性期淺刺,輕刺激;恢復期深刺,重刺激。
2.3 療程 針刺治療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2 d;湯藥每日1劑,分兩次飯后服用。每個療程末對療效進行評價,痊愈者則停止治療。共觀察6周。
3.1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患者面神經(jīng)功能完全恢復正常,Sunnybrook面神經(jīng)評分為100分;顯效:H-B分級提高2級以上,Sunnybr ook面神經(jīng)評分≥75分且<100分;有效:H-B分級提高1級以上,Sunnybrook面神經(jīng)評分≥50分且<75分;無效:H-B分級提高不到1級,Sunnybrook面神經(jīng)評分<50分。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果 36例患者中,痊愈33例,顯效3例,痊愈率為91.7%。痊愈患者平均治療次數(shù)為13.04次。
風寒襲絡型周圍性面癱多由外感風寒刺激引起,營衛(wèi)行于表,人之營衛(wèi)皆在太陽,營于頭,會于項,太陽病,則營衛(wèi)病。腠理是衛(wèi)氣游行出入之路,內(nèi)行一身之氣,內(nèi)運一身之津,內(nèi)灌一身之血[5]?!吨嗅t(yī)大辭典》將腠理定義為:泛指皮膚、肌肉、臟腑的紋理及皮膚肌肉間隙交接處的結締組織,分為皮腠、肌腠、粗理、小理等,是滲泄體液、流通氣血的門戶,有抗御外邪內(nèi)侵的功能。
周圍性面癱的主要癥狀是口角歪斜、眼睛閉合不利、聳鼻功能障礙、耳后疼痛及肌肉、經(jīng)筋功能障礙。口、眼是臟腑精氣之總竅,與天地之氣相通,不可謂之表,又不可謂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處,屬于半表半里。少陽為樞,處半表半里,司三焦游行之氣。面頰部又為少陽所屬之界,少陽之氣游行三焦,而司一身腠理之開闔。因此,面癱病導致的口、眼、面頰功能失調的主要病所應在少陽經(jīng)。文獻顯示,治療周圍性面癱使用頻次最高的經(jīng)方為牽正散[6]。亦有學者提出牽正散主要功效是息風止痙,適用于風痰阻絡或痰瘀阻絡等中樞性面癱[7],并非周圍性面癱急性期的首選方。
風寒襲絡型周圍性面癱的誘因為風寒襲絡,主要病位在少陽,涉及太陽、陽明,治療以和解少陽、調和營衛(wèi)為原則,首選方為柴胡桂枝湯。該方出自《傷寒雜病論》,由桂枝湯和小柴胡湯各半量組合而成,此方為轉樞解外、通絡開結之方,既有桂枝湯的溫陽、解肌、發(fā)汗之功,又有小柴胡湯調理樞機和腠理之效。
綜上所述,應用柴胡桂枝湯配合針刺治療風寒襲絡型周圍性面癱療效顯著。下一步還需進行大樣本的臨床對照試驗進行深入、多中心的研究,對其療效性、普遍性進行科學評價,為針藥結合治療周圍性面癱提供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