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玲,丁玉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昭蘇縣中醫(yī)院,新疆 伊犁 835600)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由增生性頸椎炎、頸椎間盤脫出及頸椎間關節(jié)、韌帶等組織的退行性改變刺激和壓迫頸神經(jīng)根、脊髓、椎動脈和頸部交感神經(jīng)等出現(xiàn)的一系列綜合癥候群。中醫(yī)認為本病多因年老體衰、肝腎不足、筋骨失養(yǎng),或久坐耗氣、勞損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經(jīng)脈,或扭挫損傷,氣血瘀滯,筋脈閉阻不通所致。隨著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多,本病發(fā)病逐漸呈現(xiàn)年輕化、廣泛化,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筆者采用針刺耳穴治療頸椎病,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昭蘇縣中醫(yī)院針灸科收治的門診及住院頸椎病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30~62歲,平均47歲;病程最短5 d,最長10年,平均(5.5±1.0)年;輕度2例,中度25例,重度3例。治療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26~68歲,平均44歲;病程最短3 d,最長12年,平均(6.5±1.0)年;輕度3例,中度22例,重度5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頸部疼痛,伴肩臂放射痛或頭痛、頭暈或惡心、嘔吐、視力下降、耳鳴、聽力下降;X線正位片:鉤椎關節(jié)增生;側位片: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反張,或椎節(jié)不穩(wěn),出現(xiàn)雙邊、雙凸影,項韌帶鈣化,椎間隙變窄,椎體后緣骨質增生;斜位片:鉤椎關節(jié)增生,椎間孔變窄、變形,關節(jié)突關節(jié)增生;年齡≤70歲。
1.3排除標準不符合納入標準者;嚴重心臟疾病者;妊娠期女性;脊髓型頸椎病者。
2.1對照組采用體針治療。取頸夾脊、大椎、天柱等穴位,頭疼、頭暈加風池、百會、太陽,肩臂痛加肩中俞、肩貞、肩髃、肩髎,手麻加合谷、后溪,心慌、惡心加內關。頭、頸部穴位采用0.25 mm×25 mm毫針,體針采用0.25 mm×40 mm毫針,行平補平瀉法,采用電針儀疏密波,留針30 min。
2.2治療組采用耳穴針刺治療。取頸椎、神門、交感、腎、肝等穴位,頭暈、頭痛加刺枕,肩、臂部疼痛加肩,心慌、惡心加心、胃。采用0.25 mm×15 mm毫針,選取敏感點直刺,留針1 h。
兩組均配合使用中西醫(yī)綜合治療,如拔罐、牽引、推拿、中藥外敷、口服藥物等。10次為1個療程,均治療1個療程。
3.1療效評定標準痊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功能活動恢復正常;顯效:癥狀消失,但仍然有部分體征,如頸肩部壓痛、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有效:主要癥狀消失,遺留次要癥狀,如手指麻木等,部分體征陽性;無效:主要癥狀未消失,如頸部疼痛、活動受限、頭暈、惡心等癥狀未減輕。
3.2結果治療組痊愈2例,顯效11例,有效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痊愈4例,顯效12例,有效1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7%。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耳穴針刺與體針針刺對于頸椎病均有治療作用。
《靈樞·口問》云:“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薄缎l(wèi)生寶鑒》記載:“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脈有絡于耳者?!敝赋龆c五
臟六腑、十二經(jīng)脈息息相關。針刺耳穴可達疏通經(jīng)絡、活血止痛的效果。部分頸椎病患者急性發(fā)作期頸部肌肉水腫明顯,體針針刺加重肌肉痙攣、水腫,炎性反應物刺激脊神經(jīng)根,疼痛不能緩解反而加重。耳穴針刺可避免此弊端,且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