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肅省積石山縣銀川鄉(xiāng)畜牧獸醫(yī)站,731707;2.甘肅省積石山縣畜牧局,731700)
《醫(yī)林改錯》是清代醫(yī)學家王清任編撰的一本醫(yī)書,該書糾正了前人關(guān)于臟腑記載上的一些錯誤,臨床上對人的血瘀證、半身不遂等病證的證治有獨到之處,所記載活血化瘀方劑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如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等。這些方劑還移用至獸醫(yī)臨床上。本文對此進行了一些挖掘和驗證。現(xiàn)將用《醫(yī)林改錯》這兩個方劑為基礎(chǔ)方,隨癥加減,治療家畜疾病的體會報道于后,僅供同行參考。
1.1 組成:當歸 45g、生地 50g、牛膝 40g、紅花20g、桃仁 50g、柴胡 25g、枳殼 30g、赤芍 35g、川芎20g、桔梗 25g、甘草 20g,共為末,開水沖,同調(diào)灌服。主治:跌打損傷及血瘀氣滯諸證。
1.2 方義:本方是主要用于治療一切血瘀氣滯之證的基礎(chǔ)方。方中當歸、紅花、桃仁活血祛瘀為主藥;川芎、赤芍協(xié)助主藥活血行氣為輔藥;生地養(yǎng)陰活血,牛膝祛瘀滯、通血脈,枳殼、柴胡、桔梗理氣行滯,使氣行瘀散均為佐藥;甘草協(xié)調(diào)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活血行氣,理氣止痛。特別是用本方治療跌打損傷及血瘀氣滯等證時,應加重川芎、紅花的用量。應該注意的是,因本方祛瘀藥較多,非確有血瘀證者不宜使用。
1.3 典型病例 2012年10月31日,積石山縣別藏鄉(xiāng)那末溝村8社的李某,飼養(yǎng)的一匹8歲的鐵青母驢,于9月20日產(chǎn)下一母仔,由于生產(chǎn)順利和一切正常未加特別的護理,于是從29日傍晚5時開始出現(xiàn)腹痛現(xiàn)象,食欲減弱,并逐漸加重。故前來求治。檢查∶身體瘦弱,被毛粗亂,精神萎靡不振,P74 次/分鐘,R61 次/分鐘,T38.3℃,眼結(jié)蒼白,口溫涼,口腔濕潤而滑利,根據(jù)以上癥狀診斷為血瘀氣滯癥。方用∶當歸45g、生地50g、牛膝40g、紅花20g、桃仁50g、柴胡25g、枳殼30g、赤芍35g、川芎 20g、桔梗 25g、甘草 20g、加山楂 50g、神曲 60g、麥芽 50g、砂仁 30g,共為末,開水沖,溫后加白酒300ml一次緩慢灌服,每日一劑,連用3天后病情好轉(zhuǎn),應畜主要求,按上方去山楂、神曲、麥芽,同法再服10劑。用以上方法治療該同類病畜68例(其中:馬類家畜19例,牛33例,羊16例),除1例羊治療中屠宰外,其余全部治愈。
2.1 組成:黃芪 300g、當歸 40g、赤芍 30g、地龍30g、川芎 30g、桃仁 35g、紅花 30g,共為末,開水沖,溫后加散白酒300ml,同調(diào)后緩慢一次灌服。主治:中風癥。癥見腰腿癱瘓,四肢軟弱無力,口角流涎,口眼歪斜,視力障礙等。
2.2 方義 本方是主要治療中風后遺癥之要方。為補氣藥和活血祛瘀藥配伍之劑。主要用于氣血瘀阻腦血管脈絡;或中風后,氣虛血滯瘀阻所致。治宜補氣活血通絡。全方理氣藥用量較小,因其主要目的不在于逐瘀,而在于活血通絡。故重用生黃芪為主,乃取其力專性走,周行全身,以助推動諸藥之力,共成補氣通絡、恢復瘺廢之功。臨床上常用于腦振蕩及腦炎后遺癥,而具有中風癥狀者。但患畜必須體溫正常,出血停止時方可投服。但本方中的黃芪量不宜輕,祛瘀藥量不宜重。
2.3 典型病例 2017年10月14日,甘肅省積石山縣銀川鄉(xiāng)張家村張某飼養(yǎng)的一條土黃色騍騾,16天以前到縣畜牧獸醫(yī)站因中暑引起急性腦膜炎進行過治療,7天后基本痊愈。從前一日開始,出現(xiàn)了精神癡呆、神志不清的現(xiàn)象,口角流涎,飲食急劇下降,并逐漸加重。故前來求治。檢查:精神沉靡,被毛粗亂,目瞪口呆,T37.9C°,P78 次/分鐘,R53次/分鐘。根據(jù)以上癥狀判定為腦炎后遺癥(中風)證。 方用: 黃芪 300g、當歸 40g、赤芍30g、地龍 30g、川芎 30g、桃仁 35g、紅花 30g,混合后水煎30分鐘,溫后去渣一次緩慢投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3劑后見效,連用8天后痊愈。共計用此方治療腦膜炎、腦振蕩、中風等各類病畜73例,無效1例,死亡1例,其余全部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