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清口述 邵忠新整理
1963年4月,15歲的我跟隨父母從安徽阜南老家輾轉(zhuǎn)來到六師共青團農(nóng)場五隊(現(xiàn)四連),開始了屯墾戍邊歲月。
那時的共青團農(nóng)場,荒涼和貧窮,生活極度艱苦,每人每月定量的12公斤玉米面口糧,對于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者來說,實在是難以填飽肚子,夏天的時候,工作之余父親和我去擼榆樹錢吃。上頓玉米面摻糠,下頓還是玉米面摻菜,主食到副食全是玉米面,蔬菜就更沒有了,不用說吃油、吃菜,咸菜都沒有。母親常常用一個碗里面放上玉米面加點咸鹽,在鍋里一蒸就當菜了。
轉(zhuǎn)眼到了冬天,大年三十那天凌晨五點多,我和連隊的職工一起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參加場里組織的挖排堿溝的大會戰(zhàn)。任務(wù)按連、排、班、人頭分,1000多號激情洶涌的人流匯聚在一起,揮鎬的揮鎬、揮鍬的揮鍬,現(xiàn)場只聽到勞動工具的交響曲和大家的說笑聲。在工地上,連隊的文教、干部以打快板、說唱等形式,為在場的職工鼓勁、加油。勞動一陣后,我頭上、身上直冒熱氣,只好脫了棉衣干,有職工只穿著背心在勞動?!巴緜儯∈展ち?!今天是大年三十,下午和明天放假!”上午11點多,連隊文教拿著鐵皮喇叭在工地上來回廣播通知。一上午,我雙手打滿了血泡,挖了20多立方米土,工效在全連名列前茅。
“今天是年三十,咱家改善一下伙食,蒸玉米發(fā)糕,管飽。志清,敞開肚子吃!”回到家中,母親便張羅著將早上發(fā)酵好的玉米面里面放上糖精,在面案上揉勻。我給母親打下手,不停地往爐膛里添加柴火,將爐火燒得通紅。不一會,母親將精心發(fā)酵、反復(fù)揉勻的玉米發(fā)面攤放在直徑60厘米的三層木籠里上爐蒸。
那個物質(zhì)匱乏饑餓貧窮的年代,母親平時不但窩頭蒸得好,還能把玉米面做出多種花樣,一般每到蒸玉米發(fā)糕的時候都要放上糖精,這樣蒸出來的發(fā)糕香甜,口感好,有時蒸點咸玉米糕,在玉米面里面放些鹽,吃起來也很香。
母親剛蒸出籠的玉米發(fā)糕黃燦燦,暄騰騰的,松軟可口,一股鮮玉米味兒直沁人心脾,越發(fā)使人垂涎欲滴。我一口氣吃了四、五塊近一公斤玉米發(fā)糕,吃了個肚兒圓。這一頓玉米發(fā)糕,我們?nèi)页缘枚己荛_心,真讓人難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