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瓊
此刻,我靜靜地站在會澤城南的會澤一中校園內的文廟前。靜靜地打量著這座始建于清康熙60年,完工于乾隆19年,前后歷時33年的古建筑。
會澤文廟的背后是高聳霄漢,超拔群峰的靈壁山,左鄰古木蔥蘢、鐘靈毓秀的金鐘山,右展層巒疊嶂、桃李芬芳的翠屏山,前有義通河水玉帶環(huán)繞。用風水學的說法是青龍白虎層層護衛(wèi),朱雀玄武重重迎送,外砂外水纏護有情,羅城周密,八國不缺,四神八將應位聳拔,前官后鬼皆合法度,曜星呈祥禽星鎮(zhèn)守水口甚合格局,實為風水學中不可多得之風水寶地。
剛進入會澤一中的大門口時,我看見了幾顆高大蔥蘢的槐樹迎面佇立。槐樹是古代三公宰輔之位的象征。古代漢語中槐官是相連的,如槐鼎,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也泛指執(zhí)政大;槐卿,指三公九卿;槐宸,指皇帝的宮殿;槐望,指有聲譽的公卿;槐綬,指三公的印綬;府,是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槐樹還是科第吉兆的象征。唐代開始,科舉考試關乎讀書士子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能借此階梯而上,博得三公之位,是他們的最高理想。因此,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試的年頭稱槐秋,舉子赴考稱踏槐,考試的月份稱槐黃。文廟里的槐樹也就是對學子登科入仕的美好祝愿了。
穿過會澤一中的標志性建筑U字樓,就可以看到由會澤一中初級班師生捐資20萬元恢復重建的泮池和狀元橋。泮池和狀元橋是文廟有別于其它廟宇的特有設施。泮池,又稱泮宮,是一個半月形水池,以五面石鑲砌,南面池壁上有一對石刻龍頭。池上一座三孔石橋即狀元橋,周雕廿四蓮花(寓連連高中之意),上綴十二生肖,形神備至。在科舉時代,童生考取府學成為秀才,要舉行隆重的“入泮禮”。剛穿上藍色長衫的新人,需隨業(yè)師過狀元橋,進文廟。先拜孔子,再拜先生,方正式成為秀才,踏上功名之路。
狀元橋周圍遍植杉樹、柏樹?!墩撜Z》上有孔子“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言語記錄。杉柏長壽常青、木質芳香、經久不朽,以示“江山永固,萬代千秋”之意,這自然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的終極目標。
剛才,站在狀元橋上,我瞻仰到了大氣端方、莊重肅然的孔圣人雕像。雕像的右面是文廟各種建筑的重建碑記。左面是“忠、孝、廉、潔”碑。這四塊碑是宋明理學大師朱熹的字體。這幾個凝聚著封建倫理道德的字碑能逃脫極左路線下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浩劫,完整的保存下來,得感謝會澤一中的幾位老教師,他們憑著一個中國普通知識分子對于中國悠久文化和傳統(tǒng)道德的眷念與熱愛,在危急時刻,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帶領學生用稀泥漿把這幾塊字碑嚴嚴實實地糊了起來,使它們幸運地躲過了被砸碎的噩運。
雕像后面是2016年3月28日,動工恢復重建大成門、鐘鼓樓。大成門呈朱紅色,共有三道門,平日均以兩腋出入,遇有重大慶典才開啟中門,以此表示對圣廟的禮敬。大成門的門釘按照禮制共設七排,每排九顆,因為九是陽數(shù)之極,以此表示孔廟建筑規(guī)制之高。大成門的門檻甚高,意指進大成門謁圣廟者要輕聲慢步、端正舉止。大成門的兩側是鐘樓和鼓樓。鐘鼓樓又名金聲玉振亭,“金聲玉振”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大成為古代音樂名詞,古樂一變?yōu)橐怀?,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以鐘聲起音,以磬聲收尾。孟子引用“金聲玉振”來稱頌孔子思想為“集大成”。
此刻,我背后就是大成門高高的門檻,眼前是莊嚴宏偉、富麗堂皇的文廟主體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始建于清·康熙61年,咸豐8年毀于大火,咸豐11年又重建,其格局為單檐歇頂穿斗抬梁混合結構,面闊七間21.3米,通進深三間13.8米,檐高8.5米,脊高10.6米。殿的前檐和兩側檐下三面都安置半裝飾性云彩斗拱挑檐,七挑十五彩。大成殿前的“天子壇”,是祭祀大典的主場地。壇前的院子周圍種植有紫薇、玉蘭、臘梅、桂花、柏樹等。
紫薇,別名百日紅、滿堂紅、癢癢樹。在天,有紫微星號稱“斗數(shù)之主”。古來的研究者都把紫微星當成“帝星”,所以命宮主星是紫微的人就是帝王之相。因為天上恒星中的三垣,紫禁垣居中央,太微垣、天市垣陪設兩旁。古時候認為天皇應住在天宮里,天宮又叫紫微宮。在人間,皇帝自詡為天子?!疤教熳赢斨凶迳鞴賳T四海分”,所以紫微星垣代稱皇帝,又因為皇帝居住的內城嚴禁黎民百姓靠近,所以又叫紫禁城?!短茣ぐ俟僦尽分杏浽裕骸伴_元元年,中書省曰紫微省,中書令曰紫微令?!碧拼踩芬陨瞎賳T的官服一律用紫色。紫薇的這一獨特內涵決定了它在文廟植物布局中的獨特地位。在民間,有關于紫薇花來歷的美麗傳說。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惡的野獸名叫年,它傷害人畜無數(shù),于是紫微星下凡,將它鎖進深山,一年只準它出山一次。為了監(jiān)管年,紫微星便化作紫薇花留在人間,給人間帶來平安和美麗。在《老學庵筆記》中還有一則故事,說余姚有一個窮和尚,過春節(jié)時身無分文,心里納悶。他看見門前有一株無皮紫薇樹,便詼諧地寫了一首打油詩:“大樹大皮裹,小樹小皮纏。庭前紫薇樹,無皮也過年?!庇谑歉F人常以無皮樹自喻,顯示了“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心態(tài)和“樂觀豁達,人窮志堅,不畏貧困”的氣度。
玉蘭高雅而尊貴。從樹到花形俱美,儀態(tài)萬千,天生麗質,裊裊身姿,風韻獨特。玉蘭花外形極像蓮花,花開時異常驚艷,滿樹花香,花瓣舒展而飽滿,花期雖短,但特別絢爛,優(yōu)雅而款款大方,代表著一種一往無前的孤寒氣和決絕。偉大詩人屈原的《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飲菊之落英”的佳句,以玉蘭象征人高潔的品格。玉蘭花開放時的驚艷和芳香又代表著報恩,它把那種天然的至純至美,無私的奉獻給懂她的人。
臘梅又稱寒客。臘梅花開春前,為百花之先。它迎霜傲雪,歲首沖寒而開,久放不凋。真可謂輕黃綴雪,凍莓含霜,清香撲鼻,艷而不俗。臘梅象征著人生的堅忍、頑強、富有犧牲、能耐得寂寞的精神,也象征著歷盡艱辛后的人生的輝煌與成功。
過大成殿,我來到了后面的崇圣祠。崇圣祠初建于清康熙60年,是會澤文廟中最先竣工的部分。雍正六年東川知府黃世杰改建。這也是單檐歇頂穿斗抬梁混合結構,通面闊五間26米,進深三間10.25米,檐高9.7米。通常崇圣祠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并以四配之父及宋代理學家周、張、程、宋、蔡之父配享從祀。
我漫步在崇圣祠前的桂花園里。桂花有很多別稱:因為葉子像圭而稱“桂”;紋理如犀,又叫木犀;其清雅高潔,香飄四溢,被稱為“仙友”;桂花又被稱為“仙樹”、“花中月老”。桂花開花時濃香致遠,其香氣具有清濃兩兼的特點,清可蕩滌,濃可致遠,因此有“九里香”的美稱;黃花細如粟,故又有“金粟”之名;桂花為“仙客”,花開于秋,舊說秋之神主西方,所以也稱“秋香”或“西香”。桂花樹就成了崇高、貞潔、榮譽、友好和吉祥的象征。宋人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世以登科為折桂。此謂郄說對策,自謂桂一枝也,自唐以來用之。溫庭筠詩‘猶喜故人新折桂。其后以月中有桂,故又謂之月桂。而月中又有蟾,故又以登科為登蟾宮。”于是,“蟾宮折桂”便成為舊時的人們仕途得志、飛黃騰達的代名詞。
我來到了崇圣祠祠后的弟子林。我看著象征孔子弟子三千中有賢人72位的72棵柏樹,陷入了沉思。會澤文廟現(xiàn)存的建筑還有文昌閣、魁星閣。紅墻青瓦、飛檐翹角與藍天白云、蒼翠的古木相互掩映,顯得端莊富麗。凝固了歲月,驚艷了時光。
在會澤文廟中,我還看到了兩棵不得不提的樹。一棵是歷經了500多個春秋依然傲立的龍柏。它從根部分叉,兩枝粗壯樹干上的縱向褶皺,盤旋向上,宛如盤龍,森然欲動。相傳扁鵲死后,其九個弟子十分悲痛,相守其墓,時久成柏。龍柏就象征著守伴恩師、圖報師德、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的情懷。另一棵是與龍柏隔路相對的圓整高大,樹干粗壯,極為雄偉的柳杉。柳杉又名長葉柳杉、孔雀松、木沙欏樹、長葉孔雀松。兩樹相對種植寓有龍鳳呈祥之意。
——選自《會澤文藝》第四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