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懲罰對合作的影響:形式、機制及邊界條件

      2018-01-23 08:02:46孔程程王曉明
      心理研究 2018年2期
      關鍵詞:懲罰制裁同伴

      孔程程 王曉明,2

      (1曲阜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曲阜 273165;2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上海 200062)

      1 引言

      針對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有些學者認為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引入制裁系統(tǒng)。社會制裁是促進人類合作行為的一個成功策略(Baldassarri& Grossman,2011),對搭便車者實施制裁能夠解決集體行動問題和促進合作的進化 (Boyd & Richerson,1992;Caldwell,1976)。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制裁形式有所不同。在非實驗室的環(huán)境下,制裁形式包括批評、排斥、身體或社會威脅,但是這些制裁形式會帶來同伴的報復、敵意或同伴關系的破裂;在典型的實驗室環(huán)境下,制裁形式則依靠懲罰、獎勵和八卦(傳播名聲)。

      在上述制裁形式中,懲罰是合作領域中一種應用比較普遍的制裁形式。群體成員通常通過懲罰來解決搭便車現(xiàn)象,促進合作,增加集體獲益。經(jīng)濟游戲下(如公共物品游戲)的實驗證據(jù)表明,當給予被試懲罰權力時,合作者能夠?qū)Ρ撑颜哌M行懲罰,從而產(chǎn)生更高水平的合作 (Baldassarri& Grossman,2011)。關于懲罰制裁耗費成本(如金錢成本)的實驗證據(jù)表明,懲罰者愿意花費自己的金錢成本來減少搭便車者的獲益,盡管需要花費自己的成本,但有些人仍然愿意在給予懲罰選擇的條件下懲罰搭便車者,提高合作水平(Fehr & G?chter, 2002; Ostrom,Walker, & Gardner, 1992; Yamagishi, 1986)。 由此本文擬探討不同的懲罰形式促進合作的作用機制,比較其差異,以期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參考,并能更有效地解決搭便車現(xiàn)象。

      2 懲罰的作用形式及其作用機制

      懲罰機制在 Ostrom,Walker和 Gardner(1992)的公共資源環(huán)境和Fehr和G?chter(2000)的公共物品游戲中首次使用。研究發(fā)現(xiàn)游戲中的被試能夠花費自己的成本懲罰那些為了自利而減少他人收益的其他群體成員,進而能夠顯著地提高合作水平(Nikiforakis& Normann,2005)。之后大量的關于公共物品游戲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表明,懲罰的威脅能夠制止人們?nèi)后w工作中的搭便車現(xiàn)象(Zhang,Li, De Silva, Bednarik, & Sigmund, 2014)。 有些研究者認為自愿懲罰是制止搭便車現(xiàn)象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 (Bochet,Page,& Putterman,2006;Falk et al., 2005; Fehr & G?chter, 2002; Masclet, Noussair, Tucker, & Villeval, 2003; Page,Putterman, & Unel, 2005; Carpenter, 2007;Carpenter, Bowles, Gintis, & Hwang, 2009)。 自Yamagishi (1986),Ostrom,Walker 和 Gardner(1992),F(xiàn)ehr 和 G?chter (2000)研究之后,自愿懲罰的效應已經(jīng)廣泛地用于實驗室研究。Fehr和G?chter(2000)的研究表明,人們經(jīng)常自愿花費自己的成本進行懲罰,甚至偏好提供這種懲罰的機制,這或許是因為成本懲罰能夠促進合作規(guī)范的形成(Gürerk, Irlenbusch, & Rockenbach, 2006)。 同時,與沒有懲罰相比,當懲罰機會出現(xiàn)時人們傾向于為集體做出更多的貢獻行為。另外,這種現(xiàn)象也得到了社會交互理論的支持,即在合作關系中,懲罰是對互動交易過程中某些參與者做出不受歡迎行為的一種拒絕方式 (Sell,Tooby, & Cosmides, 2009),從而維持交易關系。因為背叛者會做出策略改變,增加貢獻行為,以確保長遠利益的獲得。

      2.1 同伴懲罰

      在經(jīng)濟游戲中允許個體懲罰違規(guī)或有不良行為的同伴以提高群體內(nèi)的合作。同伴懲罰制度的不同對群體合作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第一種是無限制(without constraints)懲罰制度,在這種無規(guī)則無要求的制度下,個體可以懲罰群體內(nèi)的任何成員;第二種是連續(xù)(sequential)懲罰制度,這種制度是分步實施的,而且每次只能懲罰一個成員,第一步個體請求懲罰群體內(nèi)某個成員,第二步個體請求懲罰另外的某個成員,直到懲罰完群體內(nèi)需要懲罰的所有成員為止;第三種協(xié)議(consensual)懲罰制度,這種制度是從內(nèi)部審查搭便車行為規(guī)范,根據(jù)群體內(nèi)兩個或多個成員形成的協(xié)議規(guī)范實施的懲罰,這極大地增加了群體合作。Casari和Luini(2009)使用公共物品游戲比較了這三種懲罰制度對合作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協(xié)議懲罰下的合作水平高于無限制懲罰和連續(xù)懲罰,而連續(xù)懲罰和無限制懲罰兩種制度下的合作水平?jīng)]有差異。

      懲罰促進合作的很多證據(jù)來自于同伴懲罰的實驗研究。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互惠和同伴懲罰能夠促進社會困境中被試之間的信任 (Buskens& Raub,2013; Anderhub, Engelmann, & Guth, 2002;Camerer,2003),進而促進合作。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經(jīng)濟游戲中很多玩家愿意懲罰同伴群體內(nèi)的說謊者或不誠實者,甚至不惜花費自己的成本,這種懲罰帶來的威脅能夠增加群體游戲中的合作水平。除此之外,同伴懲罰提供了群體合作對象互動的可能性,通過間接和直接的互惠機制培養(yǎng)合作關系。

      然而,同伴懲罰在促進合作的同時也顯示出了它的局限性。第一,研究者在制裁角色誘發(fā)合作的基礎上檢驗了分散和分權懲罰進化模型 (Fehr&G?chter, 2002;Gintis, Bowles, Boyd, & Fehr,2005;Fowler,2005),并且檢驗了不同的同伴懲罰機構的相對效應 (Rand,Dreber,Ellingsen,F(xiàn)udenberg, & Nowak, 2009; Nowak, 2006)。 有些學者開始質(zhì)疑這種自然、不系統(tǒng)和分權的同伴懲罰制度在復雜環(huán)境中維持合作的持久性作用,并認為從這種分權的同伴懲罰制度到系統(tǒng)的制裁機構的建立還需要很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即同伴懲罰還不能形成正式的制裁機構實施懲罰。第二,在公共物品的實驗中,有些學者認為,同伴懲罰也許只能在群體規(guī)模很小時才發(fā)揮作用 (Wang& Cho-Nam,2015)。在群體成員規(guī)模變得很大,群體成員之間互動不頻繁的環(huán)境下,由于從懲罰中得到的未來獲益不是來自于內(nèi)部,而是來自于大規(guī)模群體成員的數(shù)量及其決策,喪失了懲罰條件下合作的吸引力,因此同伴懲罰維持合作的水平降低。第三,同伴懲罰在現(xiàn)實生活中較少見,而且同伴懲罰的實施需要花費懲罰者的成本。

      2.2 集中懲罰

      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控制和管理人們各種行為的系統(tǒng)通常是集中的。比如,對于鄰居開車超速的問題只能由警察去管理,罪犯搶劫殺人只有法庭能夠?qū)ψ锓敢婪ㄅ行?,同事沒有及時完成任務只能由老板進行懲罰,這種制裁稱為集中制裁(centralized sanctioning)。 Gorman, Henrich 和 Van Vugt (2009)使用公共物品游戲范式研究懲罰和合作間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集中懲罰也能促進人們的合作,并且比同伴懲罰更有效,這是因為集中懲罰能克服同伴懲罰實施過程中的部分不協(xié)調(diào)和不系統(tǒng)的缺陷。Baldassarri和Grossman(2011)的研究使用相同的范式,但不同的是,游戲中制裁的權力只分配給群體成員共同選舉出來的固定的監(jiān)督者。研究使用烏干達農(nóng)民作為被試,也證明了集中制裁的有效性,發(fā)現(xiàn)了在合作行為上合法性的因果關系。相比隨機選擇的監(jiān)督者,人們對自己選舉出的固定監(jiān)督者有更多的配合行為。因此,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合作行為可以通過同伴之間的選擇和互惠來維持,而且還通過某些行為者在社會等級中位置的合法性來維持。

      集中懲罰也有不足之處。第一,只有一些機構(如法庭或警察)才能對做錯事或違法的人進行制裁,執(zhí)行懲罰的部門相對較少。第二,集中制裁的實施受監(jiān)督距離的影響。當監(jiān)督群體或社區(qū)距離增加時,集中制裁力度會減少。因為距離能減少監(jiān)督力,增加信息偏差和執(zhí)行錯誤,因此集中制裁的有效性和實施力度相繼減弱。第三,集中懲罰的實施在某些大規(guī)模群體上有所限制。有些大規(guī)模群體,如東非地區(qū)的圖爾卡納群體,缺少集中政治權威、正式的法律實施及其他強制機構,他們更多地使用社區(qū)提出的制裁形式維持合作,失去了集中懲罰的權威性。

      全區(qū)參加憲法知識閉卷考試的干部包括:區(qū)人大機關工作人員和各街道人大工作室主任;區(qū)政府部門主要負責人;區(qū)監(jiān)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區(qū)法院員額法官、區(qū)檢察院員額檢察官,共計115人。開展憲法知識考試,旨在進一步宣傳學習憲法,引導全區(qū)干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維護憲法權威,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讓全區(qū)領導干部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區(qū)委“1+541”工作主線上來,自覺做憲法權威的捍衛(wèi)者、憲法實施的推動者,全面提高全區(qū)領導干部的憲法思維和憲法意識,深入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監(jiān)察、公正司法,為建設“法治槐蔭”作出新貢獻。

      2.3 第三方懲罰

      現(xiàn)在的研究除了同伴懲罰和集中懲罰兩種形式之外,研究者開始引入了新的懲罰形式——第三方懲罰機制。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弊屌杂^者觀察每個參與者的貢獻行為,進而對背叛者進行懲罰,促進合作。第三方不參與游戲,但是扮演的角色是游戲的觀察者,能夠根據(jù)自己觀察到的其他被試的貢獻行為,相對客觀地對貢獻較少或者不貢獻者進行懲罰。第三方懲罰也被稱為利他懲罰,這種懲罰形式在人類和靈長類的動物中都普遍適用。有研究在靈長類動物中發(fā)現(xiàn),它們使用第三方監(jiān)管實現(xiàn)第三方懲罰(von Rohr, et al., 2012)。 也有研究者對7~11歲的兒童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孩子的特性很少愿意實施成本懲罰,但是第三方懲罰的威脅能夠產(chǎn)生多于兩倍的合作比率(Lergetporer, Angerer, Gl?tzle-Rützler, & Sutter, 2014)。

      盡管除靈長類之外的其他動物物種是否也適用這種機制仍不清楚,但是第三方懲罰的確是解釋人類高水平合作的重要因素。Fehr和Fischbacher(2004)的實驗表明,對違反平均分配和合作規(guī)則的成員的制裁將依靠第三方懲罰的引入。在第三方懲罰游戲中,中性的第三方被試觀察其他兩個或多個游戲參與者的行為,如果其中一人的行為表現(xiàn)出不公平或者自私,那么第三方被試將對其進行成本懲罰。實驗結果表明,接近60%的被試愿意懲罰不公平或者不合作的被試,從而提高被試合作水平。另外,已有研究表明,第三方懲罰會花費較高的成本懲罰欺騙者(Raihani& Bshary,2015),從而促進合作。

      第三方懲罰也有負面作用。Deci,Koestner和Ryan(19990)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shù)谌綉土P存在時能夠促進合作,但當?shù)谌綉土P撤出之后,被試之間的信任會減少,還會產(chǎn)生敵意、報復和仇恨,從而在接下來的實驗中減少合作。也有研究者使用 “移除制裁”范式和信任操作來檢驗被試合作的動機和信任水平。研究結果表明,在實驗最初被試之間信任水平很高時,懲罰的出現(xiàn)會降低具有內(nèi)部合作動機被試的信任水平 (Mulder,van Dijk,Wilke,& De Cremer,2005)。

      3 不同懲罰形式間的比較

      三種懲罰形式都能有效地促進合作行為,它們通過各自的作用機制對群體中的背叛者或者自私的行為進行制裁,阻止這種行為的重復發(fā)生,從而保護了合作者的利益,更好地維持集體的合作關系。當然,三者之間也存在諸多差異。

      3.1 權力實施者不同

      為了能更清楚地區(qū)分三種懲罰形式中權威實施者有何不同,可以形象地概括同伴懲罰實施者為“局中我”,集中懲罰實施者為“局中你”,第三方懲罰為“旁觀他”。具體來說,同伴懲罰的環(huán)境中,參加游戲的任何一個玩家在做出自己的決策和了解同伴的決策之后,一旦給予懲罰機會,每個玩家都有權力決定是否對同伴進行懲罰;在集中懲罰環(huán)境中,存在固定的監(jiān)督者和權力實施者,權力實施者觀察游戲中每個被試的貢獻行為,對貢獻少的背叛者或不合作者給予懲罰;第三方懲罰中實施懲罰的被試是不參與博弈的第三方,其利益并沒有受到其他人的損害,也沒有受到其他人不公平的對待,也就是說,這種懲罰并不是出于個人利益的考慮,而是出于群體利益的考慮,并且有些懲罰還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3.2 適應條件不同

      有研究發(fā)現(xiàn),當所處的群體類型相對較小時或在有條件限制的環(huán)境下,同伴懲罰促進合作的作用更加明顯 (Sigmund,2007);集中懲罰適用于更復雜的環(huán)境;第三方懲罰更適宜規(guī)模相對較大的群體。

      3.3 權威力度不同

      同伴懲罰引起的權威力度較小,如果群體成員中沒有權威或者地位較高的成員存在的話,那么被懲罰者可能會在游戲的下個回合給予懲罰者報復或?qū)ζ洚a(chǎn)生仇恨,這也是造成懲罰實施者害怕被報復或仇恨,不敢懲罰背叛者或者不合作者的問題之所在;而集中懲罰引起的權威力度較大,集中懲罰實施者的身份相對于同伴懲罰來說,有較高的權威或者地位,群體成員對之服從和順從,因而避免了被懲罰者的報復現(xiàn)象,能更好地執(zhí)行懲罰;第三方懲罰較為客觀和及時地進行懲罰,防止了同伴懲罰引起的報復和仇恨心理,也避免了集中懲罰的大規(guī)模集體環(huán)境的限制問題,因此,第三方懲罰將更普遍地用于制裁的研究中。

      4 懲罰促進合作有效性的邊界條件

      4.1 社會差異

      最近,懲罰的跨社會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社會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懲罰促進合作的有效性 (Balliet et al.,2011; Henrich, Ensminger, etal., 2010;Henrich et al.,2006; Herrmann, Th?ni, &G?chter,2008; Marlowe & Berbesque, 2008) 。 在一些國家,比如丹麥和中國,懲罰能有效解決搭便車現(xiàn)象;然而在其他國家,比如土耳其和南非,懲罰對解決搭便車現(xiàn)象的效果是微弱的,甚至是無效的(Herrmann et al., 2008)。 產(chǎn)生這種效果差異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懲罰的費用不同。當大部分懲罰的成本是免費時,懲罰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反之,作用很?。欢菓土P的對象不同。當懲罰指向不合作者或貢獻少的人時,群體內(nèi)其他成員感受到威脅和震懾后會改變之前的策略,貢獻增多,促進合作;反之,當懲罰指向合作者或貢獻較多的人時,群體內(nèi)的其他成員感受到憤怒和不公平感后會做出較少的貢獻,減少合作。

      4.2 信任水平差異

      社會差異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最重要的不同是信任——人們對他人仁慈的相信(Bond et al.,2004)。信任程度不同也影響懲罰的有效性。在高信任社會,懲罰無足輕重,因為大多數(shù)人在公共物品游戲中貢獻更多,這時人們相信其他人也會貢獻,使得懲罰成為鼓勵人們貢獻的一種不必要措施。另外,人們相信大多人反對或不贊成搭便車行為的內(nèi)在規(guī)范,有很好的自律行為,因此通過懲罰來促進合作是不必要的。與之相反的是,在低信任社會,懲罰常常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多數(shù)人在公共物品游戲中貢獻較少,這時人們不會奢望他們的同伴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貢獻自己的物品。但是一旦引入懲罰之后,提高了對他人的預期,即使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因受到懲罰的威脅也會貢獻自己較多的物品,進而增加合作,因此通過懲罰來促進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4.3 群體規(guī)模

      在實際層面上,群體規(guī)模的大小影響懲罰的有效性。在規(guī)模較大的群體中,不可能完全監(jiān)督和觀察每個人的行為,因此搭便車現(xiàn)象更容易隱藏和滋生,懲罰的威脅和震懾力也就大大減少。在規(guī)模較小的群體中,每個人的行為被觀察到的機率大大提升,因此搭便車現(xiàn)象相對地受到限制,懲罰的引入能更好地起到監(jiān)督作用,使群體內(nèi)個體做出更多的合作行為。

      5 懲罰促進合作的有效替代機制

      5.1 獎勵

      獎勵是一種替代懲罰的機制之一。懲罰意味著為他人花費自己的成本,使自己的成本損失;獎勵顯然共同承擔成本,并使其他人受益。大多數(shù)解決“棒子與胡蘿卜”困境的研究認為懲罰比獎勵更能有效維持公共合作,但卻忽視了懲罰行為的后果。Sutter(2010)的研究表明,與實施懲罰相比,人們更愿意實施獎勵。人們評估懲罰是一種消極的制裁,獎勵是一種積極的制裁。獎勵或許對群體內(nèi)每個成員來說是一個更安全的選擇,甚至在維持公共合作中的有效性上比懲罰更有效。

      5.2 八卦(名聲的傳播)

      以往的理論表明名聲的傳播(比如八卦)和懲罰是維持群體合作的兩個重要的機制。雖然兩者對合作有相同的促進作用,但兩者之間存在差異。懲罰不僅花費懲罰者的成本,而且也會減少那些被懲罰者和群體的獲益,這會給個體和群體利益帶來消極影響。然而,八卦交換信息的成本較低,同時也不會降低促進合作的效率。

      另外,之前的理論和研究已經(jīng)表明懲罰這種外在的刺激能夠損害一個人合作的內(nèi)在動機和對他人的信任。當這種刺激在未來互動中移除后,人們不太可能信任他人,進而表現(xiàn)較少的合作行為。因此,當在未來的條件下撤銷懲罰時,懲罰也許會有持續(xù)的消極結果。然而,個體互動間的八卦能夠使他們表現(xiàn)更多的合作來提高他們的名聲。一旦他們建立了一個好的名聲,人們會傾向于維持合作,因為之前的研究表明好的名聲很難獲得但很容易失去。因此,在未來互動中沒有八卦時也會有維持合作的效應。

      6 小結和展望

      懲罰和合作的大量研究除了表明懲罰在合作中的作用,懲罰過程中涉及到生理情緒情感的支配以及信任、名聲和文化這些變量之外,其未來研究還可以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利用懲罰解決搭便車行為固然是有效的,但是在實施和執(zhí)行過程中需要考慮一個比較關鍵的問題——度。關于“度”的問題,一直充滿爭議?!皣缼煶龈咄健薄肮靼舻紫鲁鲂⒆印?,這些古語都表明嚴格的標準是最好的;“適可而止”“過猶不及”這些古語表明適度最好。由此看出,度的標準自古以來就有矛盾和分歧。不僅如此,人們處于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中,在實施懲罰過程中也很難掌握精確的度,因此可能出現(xiàn)懲罰過重或懲罰不足的現(xiàn)象。那么在利用懲罰的過程中,一旦出現(xiàn)這些問題會對合作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哪種懲罰標準促進合作的效果更好?在什么情況和環(huán)境下實施哪種懲罰標準更好?這些問題還有待研究。

      第二,實驗室中懲罰者有時依靠了解同伴的貢獻信息決定是否懲罰,但是貢獻信息一旦錯誤就會導致錯誤的懲罰。這種懲罰不僅減少合作,而且會增加同伴的敵意和憤怒,使群體內(nèi)形成的信任和合作機制崩潰。導致錯誤懲罰出現(xiàn)的因素很多,有可能是傳遞信息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也有可能在接受過程中信息混淆出現(xiàn)了錯誤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能產(chǎn)生錯誤的懲罰。那么錯誤懲罰是怎樣出現(xiàn)的呢?目前來看,這方面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可以使之成為深化懲罰機制研究的一個方面。

      第三,雖然懲罰和合作間涉及的研究領域較廣,卻基本在人類范圍內(nèi)進行,只有少數(shù)研究表明懲罰促進非人類動物界中的合作,并且在動物界存在懲罰機制。 但是Nichola,Alex和 Redouan (2012)在研究自然生物界中存在懲罰和合作的關系時曾產(chǎn)生質(zhì)疑:動物界中常常使用侵略和攻擊的形式形成種族內(nèi)的規(guī)范,這和人類社會使用懲罰作用形式是否相同?或是人類社會中的哪種制裁機制可以符合動物界的控制管理機制?這是在研究自然界的懲罰和合作的關系時存在的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有待以后的研究進行不斷的探索。

      Anderhub, V., Engelmann, D., & Güth, W. (2002).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repeated trust game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48(2), 197-216.

      Bond, M.H., Leung, K., Au, A., Tong, K.K., De Carrasquel, S.R., Murakami, F., & Boen, F.(2004).Culture-level dimensions of social axioms and their correlates across 41 culture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35(5), 548-570.

      Baldassarri, D., & Grossman, G.(2011).Centralized sanctioning and legitimate authority promote cooperation in human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8(27), 11023-11027.

      Boyd, R., & Richerson, P.J. (1992).Punishment allows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or anything else) in sizable groups.Ethology and Sociobiology,13(3), 171-195.

      Balliet, D., Mulder, L.B., & Van Lange, P.A.(2011).Reward, punishment, and cooperation: A meta-analy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137(4), 594-615.

      Bochet, O., Page, T., & Putterman, L.(2006).Communication and punishment in voluntary contribution experiment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60(1), 11-26.

      Buskens, V., & Raub, W. (2013).Rational choice research on social dilemmas:Embeddedness effects on trust.Handbookofrationalchoicesocialresearch,113-150.

      Crockett, M.J., Kurth-Nelson, Z., Siegel, J.Z., Dayan,P., & Dolan, R.J.(2014).Harm to others outweighs harm to self in moral decision making.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11(48), 17320-17325.

      Caldwell, J.C.(1976).Toward a restatement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y.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3/4),321-366.

      Carpenter, J.P. (2007).Punishing free-riders: How group size affects mutual monitoring and the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60(1),31-51.

      Carpenter, J., Bowles, S., Gintis, H., & Hwang, S.H.(2009).Strong reciprocity and team produc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71(2), 221-232.

      Camerer, C. (2003).Behavioral game theory:Experiments in strategic interaction.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alk, A., Fehr, E., & Fischbacher, U. (2005).Driving forces behind informalsanctions.Econometrica,73(6), 2017-2030.

      Fehr, E., & G?chter, S. (2002).Altruistic punishment in humans.Nature,415(6868), 137-140.

      Fowler, J.H. (2005).Altruistic punishment and the origin of cooperatio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02(19),7047-7049.

      Gürerk, ?., Irlenbusch, B., & Rockenbach, B.(2006).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sanctioning institutions.Science,312(5770), 108-111.

      Gintis, H. (Ed.). (2005).Moral sentiments and material interests:The foundations of cooperation in economic life(Vol.6).Cambrige: MIT Press.

      Henrich, J., Ensminger, J., McElreath, R., Barr, A.,Barrett, C., Bolyanatz, A., & Lesorogol, C.(2010).Markets, religion, community size, and the evolution offairness and punishment.Science,327(5972),1480-1484.

      Henrich, J., McElreath, R., Barr, A., Ensminger, J.,Barrett, C., Bolyanatz, A., & Lesorogol, C.(2006).Costlypunishmentacrosshuman societies.Science,312(5781), 1767-1770.

      Herrmann, B., Th?ni, C., & G?chter, S. (2008).Antisocial punishment across societies.Science,319(5868),1362-1367.

      Lergetporer, P., Angerer, S., Gl?tzle-Rützler, D., & Sutter, M. (2014).Third-party punishment increases cooperation in children through (misaligned) expectations and conditional cooperatio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11(19), 6916-6921.

      Marlowe, F.W., Berbesque, J.C., Barr, A., Barrett, C.,Bolyanatz, A., Cardenas, J.C., ...& Henrich, N.(2008).More ‘a(chǎn)ltruistic’ punishment in larger societies.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Biological Sciences,275(1634), 587-592.

      Masclet, D., Noussair, C., Tucker, S., & Villeval, M.C.(2003).Monetary and nonmonetary punishment in the voluntary contributions mechanism.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3(1), 366-380.

      Mulder, L.B., Van Dijk, E., Wilke, H.A., & De Cremer, D.(2005).The effect of feedback on support for a sanctioning system in a social dilemma: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stalling and maintaining the sanction.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6(3), 443-458.

      Nikiforakis, N., & Normann, H.T.(2008).A comparative statics analysis of punishment in public-good experiments.Experimental Economics,11(4), 358-369.

      Nowak, M.A. (2006).Five rules for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Science,314(5805), 1560-1563.

      Ostrom, E., Walker, J., & Gardner, R.(1992).Covenants with and without a sword: Self-governance is possible.AmericanPoliticalScience Review,86(2), 404-417.

      Page, T., Putterman, L., & Unel, B. (2005).Voluntary association in public goods experiments: Reciprocity,mimicry and efficiency.The Economic Journal,115(506), 1032-1053.

      Rand, D.G., Kraft-Todd, G., & Gruber, J. (2015).The collective benefits of feeling good and letting go:Positive emotion and (dis) inhibition interact to predict cooperative behavior.PloS One,10(1), e0117426.

      Rand, D.G., Dreber, A., Ellingsen, T., Fudenberg, D.,& Nowak, M.A.(2009).Positive interactions promote public cooperation.Science,325(5945), 1272-1275.

      Raihani, N.J., & Bshary, R. (2015).The reputation of punishers.Trends inEcology&Evolution,30(2),98-103.

      Sigmund, K. (2007).Punish or perish? Retali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humans.TrendsinEcology&Evolution,22(11), 593-600.

      Sell, A., Tooby, J., & Cosmides, L.(2009).Formidability and the logic of human anger.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6(35), 15073-15078.

      Shariff, A.F., & Norenzayan, A.(2007).God is watching you:Priming God concepts increases prosocial behavior in an anonymous economic game.PsychologicalScience,18(9), 803-809.

      Von Rohr, C.R., Koski, S.E., Burkart, J.M., Caws,C., Fraser, O.N., Ziltener, A., & Van Schaik, C.P. (2012).Impartial third-party interventions in captive chimpanzees: A reflection of community concern.PLoS One,7(3), e32494.

      Wang, R.Y., & Ng, C.N.(2015).Can centralized sanctioning promote trust in social dilemmas? A two-level trust game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PloS One,10(4), e0124513.

      Yamagishi, T. (1986).The provision of a sanctioning system as a public good.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51(1), 110.

      Zhang, B., Li, C., De Silva, H., Bednarik, P., & Sigmund, K.(2014).The evolution of sanctioning institutions: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the social contract.Experimental Economics,17(2), 285-303.

      猜你喜歡
      懲罰制裁同伴
      專題·同伴互助學習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中國宣布制裁三家美企
      神的懲罰
      小讀者(2020年2期)2020-03-12 10:34:06
      識別美初級制裁和次級制裁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0
      Jokes笑話
      美對伊制裁引發(fā)的風波
      能源(2018年6期)2018-08-01 03:42:04
      懲罰
      趣味(語文)(2018年1期)2018-05-25 03:09:58
      尋找失散的同伴
      嘿,這歡樂的日子!
      相約釣魚身亡 同伴應否賠償
      辽中县| 苍山县| 泊头市| 太湖县| 比如县| 田东县| 沅江市| 共和县| 澎湖县| 年辖:市辖区| 湘乡市| 东平县| 庄浪县| 中江县| 湖南省| 岑巩县| 石屏县| 马关县| 县级市| 长兴县| 西峡县| 藁城市| 北票市| 双流县| 民和| 三门县| 海伦市| 贵溪市| 万年县| 高雄县| 当阳市| 城口县| 高密市| 那曲县| 库车县| 微山县| 灌阳县| 上犹县| 基隆市| 鸡东县|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