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麗
人類吃魚的歷史有多長?誰是第一個吃魚的人?恐怕誰也說不清楚。幾乎每一個仰韶文化遺址都有魚紋、漁網(wǎng)紋陶器或陶片出土,骨制魚鉤、魚叉、陶制網(wǎng)墜等捕魚工具也很普遍,這說明華夏先民至晚在新石器時代已經(jīng)開始用工具捕食魚類,或撒網(wǎng),或垂釣,或投叉。據(jù)《周禮》《春秋》《戰(zhàn)國策》等先秦典籍記載,周代已經(jīng)發(fā)展出豐富的魚文化和嚴格的魚禮,不僅捕魚方法更加成熟多樣,魚的吃法更是極其講究,包括怎么獻、怎么吃、誰能吃誰不能吃等都有細致規(guī)定,由此又衍生出很多吃魚的趣事來。
現(xiàn)代菜品是葷素兩分,牛羊豬狗、雞鴨鵝兔、魚蝦蟹貝等肉菜為葷菜,蔬菜為素菜,二者統(tǒng)稱為菜。請客吃飯,總會點一道最重要的葷菜——“魚”,“無魚不成宴”嘛!宴會上,魚盤的擺放格外講究,魚頭要朝向主賓,隨后主賓要喝三杯魚頭酒答謝——魚儼然是現(xiàn)代餐桌的主角。周代貴族的菜品分類與此不同,據(jù)《周禮·天官·冢宰》記載:“凡王之饋,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這是周代最高規(guī)格的國宴,菜品分為牲、羞、珍、醬四大類:六牲指馬、牛、羊、豬、狗、雞;羞種類廣泛,有的采自六牲,更多則采自野生飛禽走獸;八珍指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潰、熬、肝膋——名字令現(xiàn)代人頭暈,其實就是各種細加工的飛禽走獸之肉食,或去皮去膜去筋、或切片、或煎炒烤炙、或腌漬、或佐以美酒桂枝蔥姜等;醬是各種軟爛肉食的統(tǒng)稱,又可以細分為齏、醢、菹、臡四類,大概是帶骨不帶骨或口味的區(qū)別??傊艽F族肉食種類豐富,用料考究,加工精細,貴族們因享有吃肉的特權而稱為“肉食者”。 對他們而言,魚是魚,肉是肉,魚是低等餐品,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國宴上,魚不是重點。
周人飲食有嚴格的等級制,吃什么是身份的象征。庶人平日不能吃肉吃魚,只準吃菜,稱為“藿食者”,是吃豆葉等粗食的人。貴族是“肉食者”,大夫才能吃肉,士才能吃魚?!秶Z·楚語下》“觀射父論祀牲”條中有上自周天子、下至庶人祭祀飲食標準的詳細記錄:“祀加于舉。天子舉以大牢,祀以會;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大牢;卿舉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魚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魚。 ”“舉”是周貴族每月朔望日即初一、十五的殺牲盛饌,天子每天都可以吃牛羊豬肉,諸侯舉日可以吃牛肉,卿可以吃羊豬肉,大夫可以吃豬肉,最低等的貴族士可以吃魚,老百姓只能吃菜。若非祭祀或其他重大活動,諸侯不準殺牛,大夫不準殺羊,士不準殺豬狗,庶人不準吃魚或肉?!蹲髠鳌非f公十年載:齊國攻打魯國,曹劌主動站出來要替魯莊公出謀劃策,他的同鄉(xiāng)就嘲諷他說:“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意思是“衡門不羨金門貴,藿食焉知肉食謀”,那些吃肉的諸侯大夫們考慮的事情,你一個吃菜的老百姓瞎摻乎個啥呢?
為了享有吃魚吃肉的特權,庶人要爭取變成貴族,貴族要努力保住貴族身份。因此,齊國人馮諼一旦擁有士的身份,不給他吃魚,他能答應嗎?馮諼家貧,托食于孟嘗君,做了孟嘗君的門客。安排伙食的人看孟嘗君不看重他,就“食以草具”,只給他吃蔬菜。馮諼不滿意,倚著柱子擊劍而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其實,他要的哪里是魚啊,乃是借吃魚這個儀式達成對自己“士”身份的確認罷了。
春秋時期魯相公儀休,身為高等貴族偏偏愛吃魚。聽說他愛吃魚,大家爭相獻魚給他,公儀休都不肯接受。他說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如果因此徇私枉法,終將失去相位。到那時,想吃魚也不能吃嘍!若想一直有魚吃,就必須保住貴族身份才行。這真是一個愛吃魚的明白人!
勇士鉏麛(《呂氏春秋·過理》中記作沮麛,《漢書·古今人表》中記作鉏麛,《說苑·立節(jié)》中又作鉏之彌)刺趙盾的故事也和魚有關,《公羊傳》宣公六年和《說苑·立節(jié)》里的記述尤為詳細,細節(jié)略有差別。《說苑》載鉏麛被趙盾盛服待朝的恭敬整肅打動,觸槐而死,《公羊傳》載打動鉏麛?shù)膮s是一頓僅有魚的晚餐。鉏麛受晉靈公之令刺殺趙盾,他輕而易舉地溜進內(nèi)室,恰巧看到趙盾正在用晚餐。身為晉國重卿,當時的趙盾可以說權傾當朝,他吃的什么呢?不是熊掌麋獐、也不是羊肉豬肉,僅僅一條魚!鉏麛沉思良久,最終放棄行刺計劃,自刎而亡。吃魚竟然能保命,這也算是一樁奇談!
除了公儀休,春秋時還有一個大人物也極愛吃魚,但他卻因為吃魚丟了性命,他就是吳王僚。吳王僚愛吃烤魚,公子光(即后來的吳王闔廬)投其所好,派專諸去太湖學烤魚。學成之后,公子光邀請吳王僚吃烤魚。這一場烤魚宴,真可謂刀光劍影兇險非常,較之楚漢戰(zhàn)爭時的鴻門宴有過之而無不及。專諸刺王僚的故事在《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吳越春秋》、《史記·刺客列傳》里都有記載,我們綜合三家文字,還原那個驚心動魄的“炙魚宴”:公子光在密室布置大批武士,吳王僚更是從吳王宮到公子府門口臺階庭前屋后密密麻麻安排滿了武士親信,各個手執(zhí)長劍,嚴陣以待。酒酣耳熱之際,公子光托故進了密室,“烤魚師傅”專諸欲獻上烤魚請吳王品嘗,須先當眾脫換衣服,被一把把長劍頂著全身,乃可手托食盤跪行而入。跪行至吳王近前,專諸從魚腹中抽出藏匿的魚腸劍,手起劍落,任吳王僚穿了三層甲衣,還是匕首穿透甲衣、直達后背、須臾就死。幾乎是在同時,專諸胸背長劍交錯,亦死。公子光奪得王位,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吳王闔廬。從此,魚腸劍便被譽為勇絕之劍,青史留名。
《禮記·少儀》里有一段周人為賓客進魚的禮儀規(guī)范:“羞濡魚者進尾,冬右腴,夏右鰭?!编嵭⒃唬簽榭腿诉M魚時須濡魚進尾,干魚進首,為的是濡魚從尾部離肉更容易,而干魚從頭部離肉更容易。季節(jié)不同,進魚時魚的背鰭朝向也應該不同,冬陽氣在魚腹,夏陽氣在魚鰭,陽氣所在之處則肥美。故冬天魚肚子朝著賓客的右方,夏天背鰭朝著賓客的右方,方便賓客取食。專諸行刺吳王僚,夏四月,進炙魚,多么耐人尋味的時間與菜品!烤魚自然要選鮮魚,專諸向吳王進濡魚,應當魚尾向吳王、魚頭向自己。夏四月陽氣在背,當背鰭向吳王之右、魚腹向自己之右——這個擺放方式為專諸在千鈞一發(fā)之際抽取藏匿的魚腸劍提供了便利,為行刺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東周晚期禮崩樂壞,很多典章制度遭到極大破壞,僭用禮樂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吃魚吃肉已不再是貴族的專利?!睹献印じ孀由稀吩弧棒~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庶人百姓也可以吃魚吃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