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嘉 肖 楠
作為石黑一雄的首部作品,《遠山淡影》在許多方面都略顯青澀,并未如《長日留痕》《浮世畫家》及《上海孤兒》等后續(xù)作品一樣獲得布克獎提名。石黑本人也低估了這部處女作:“我很喜歡它,但我仍覺得它令人困擾。結尾幾乎就是個謎,如此令人不解的程度下,我卻沒看到任何有藝術價值的收獲。它可以說是缺乏經(jīng)驗,錯誤判讀了顯而易見和微妙無比的東西。即使當時,結尾也令我不甚滿意?!雹倜绹栋屠柙u論》編輯部:《巴黎評論 作家訪談3》,楊向榮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第348頁。但正如《遠山淡影》中文本譯者張曉意所言,這部作品中的“很多東西成了他日后的標志,如:第一人稱敘述、回憶、幽默與諷刺、國際化的視角等”。②石黑一雄:《遠山淡影》,張曉意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第248頁。石黑在《遠山淡影》中運用了雙重敘事手法:主人公悅子既作為外故事敘事者,在當下的英格蘭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及所思所想,又充當故事敘述者,娓娓道出20年前長崎原子彈事件之后的一段往事,在這兩個維度中,悅子皆以自我欺騙的方式回避長女景子的自殺。出于喪女的內(nèi)疚和痛苦,悅子將真實的故事重重裹挾起來,以復雜、多重的自我欺騙在讀者與事實之間設置重重疊嶂,使整個故事?lián)渌访噪x,變成事實的“淡影”(a pale view)。本文基于心理學理論和創(chuàng)傷理論,探究悅子自我欺騙行為背后的心理動因,進而以悅子的個體自欺為切入點,探討移民的身份問題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同具自欺性質(zhì)的二戰(zhàn)史觀。
小說開篇,悅子講述了次女妮基名字的由來。悅子的英國丈夫想為女兒“取一個日本名字”,而悅子卻一再堅持取英文名,因為她“不愿想起過去的私心”。①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3、8、46、241、36、23頁。僅一個瑣碎的往日片段,悅子對日本往昔歲月的回避態(tài)度便一目了然。妮基提起景子之死,更是悄悄震懾著悅子的內(nèi)心,讓她看似平靜的心湖泛起漣漪,湖底埋藏的重重心事也如洪水猛獸一般蠢蠢欲動,似要掙脫多年的禁錮,浮出水面。為了抗拒這股力量,將直面現(xiàn)實的那一刻無限延后,悅子重構了自己的過去。她不斷確認敘事的準確性,時而肯定“我清楚地記得”,②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3、8、46、241、36、23頁。強調(diào)記憶的真實性;時而模棱兩可地表示“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這些事情的記憶已經(jīng)模糊,事情可能不是我記得的這個樣子”,③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3、8、46、241、36、23頁。推脫了敘事者的真實敘事責任。而“回憶模糊不清,就給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④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3、8、46、241、36、23頁。悅子在回憶中一方面重建了自己的過去,塑造出符合自己價值判斷的“悅子”;一方面又將事實意義上的自我投射為另一個女人“佐知子”,以旁觀者的角度審視了自己和景子的母女關系,在安全距離下反思了自我。
在記憶中,悅子如大和撫子一般,以一種典型的日本傳統(tǒng)女性形象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溫柔嫻靜,善于持家。她盡心照顧丈夫二郎的起居,與公公緒方先生相處融洽,作為一位準媽媽,亦不止一次為人稱道今后定是好母親。對相交不久的佐知子,悅子傾囊相助,對其女萬里子也是關愛有加。這樣的悅子,似乎與“失職的母親”形象相去甚遠。有學者指出,“人們建構故事是為了解釋他們所做的事情及原因,在這個過程中‘舊我’(old me)往往與‘新我’(new me)不一致,因此否認‘舊我’及過去的行為是為了支持‘新我’產(chǎn)生,促進產(chǎn)生新的適應性認同?!雹葜炱G麗、席思思、吳艷紅:《自傳體敘事中的自我欺騙:個體的自我認同策略》,《心理科學進展》2016年第12期。悅子的“新我”是一位稱職的母親,不需要為女兒自殺負責的母親,是她為過去的自己所設計的一個新角色。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指出,“自傳體敘事過程中敘事者知覺、評價和回憶自我相關的信息,當多個認知因素之間不一致或相互失調(diào)時,個體傾向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選擇性提取有利于維持自我概念的信息,壓抑甚至歪曲不利于維持正性自我的信息”。⑥朱艷麗、席思思、吳艷紅:《自傳體敘事中的自我欺騙:個體的自我認同策略》,《心理科學進展》2016年第12期。作為一個不可靠的敘述者,在時空所創(chuàng)造的敘事距離中,悅子將所知覺到的回憶中的自我碎片化,提取出與個人意愿相符的部分,拼湊出了一個符合她自我認同的“新我”。
進入記憶更深層,悅子所塑造的近乎完美的“新悅子”也未能避免自我欺騙。例如,回憶中的悅子總是強調(diào)自己很幸福。在和緒方先生的對話中,她列舉了一系列值得慶幸的事情:“懷孕的時機再好不過了”“現(xiàn)在我們在這里安定下來了”“二郎的工作也很順利”“這個時候要孩子最好”,⑦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3、8、46、241、36、23頁。但這樣生硬的事實陳列并非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反倒像是悅子在自己說服自己:過著如此稱心如意的日子,有什么理由不感到幸福呢?又如,每當有人質(zhì)疑悅子的“幸?!保銟O力否認。藤原太太說悅子看上去總是“不太開心”,⑧此處英文原文用詞為“miserable”。悅子回應道,自己“沒有比現(xiàn)在更開心了”;⑨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3、8、46、241、36、23頁。佐知子指責悅子不祝福她移居美國是出于嫉妒心,悅子則像是突然沉入了自己的世界,開始自說自話,不斷重申“我”對現(xiàn)在的生活非常滿意,而對正在暢想新生活的佐知子充耳不聞,兩人雖在對話,卻絲毫沒有真正的交流。
“悅子”對自己人生經(jīng)歷的“不充分報道”,也體現(xiàn)在她的婚姻生活中。悅子的丈夫二郎嚴肅刻板,兩人不似夫妻,更似上下級。二郎時常以言語甚至眼神指責悅子沒能盡到妻子的職責:悅子微笑著祝賀二郎事業(yè)上的成功,二郎卻反問“你干嗎那樣站在那里”,①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198、38、68、174、140、8、8、8頁。隨即要求悅子上茶點;悅子若提出建議,或想?yún)⑴c討論,二郎就會漠視她,直接以沉默結束談話。②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198、38、68、174、140、8、8、8頁。在二郎看來,悅子的人生就是履行好妻子分內(nèi)的職責,絕不能僭越丈夫的權威。但是,盡管悅子對空襲前的生活諱莫如深,讀者依然能夠通過一些小事發(fā)現(xiàn)悅子并非天性順從,一味遷就丈夫。未成為妻子的悅子,在面臨人生劇變的時刻,會“三更半夜拉琴”③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198、38、68、174、140、8、8、8頁。以宣泄無以名狀的悲傷,在結婚前會“威脅”緒方先生如果不在門口種上杜鵑花她便要拒絕這門婚事,④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198、38、68、174、140、8、8、8頁。這些細節(jié)都顯示出她豐沛的情感、鮮活的個性,與二郎身旁那個謹小慎微、沉默寡言的妻子截然不同。
與許多經(jīng)歷過空襲的日本人一樣,悅子失去了父母、愛人,曾經(jīng)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也一并消亡。一無所有的她被好心的緒方先生收留,并且與緒方先生之子二郎結為夫妻,試圖走出那個已經(jīng)塌陷的過往世界,開始新的人生旅程。她親手封存了之前的自己,欺騙自己過著幸福的生活,正是因為她不愿承認自己對生活現(xiàn)狀的不滿。而那把置于高架之上、方盒之內(nèi)的小提琴,不斷提醒著悅子曾經(jīng)的生活,提醒悅子對現(xiàn)有生活的抗拒。從這個角度上說,悅子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普通一員的代表——空襲過后,日本逐漸開始了戰(zhàn)后重建,整個國家好像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安穩(wěn),而看似按部就班生活的人們,內(nèi)心卻都籠罩著揮散不去的戰(zhàn)爭陰霾,那生機勃勃的一派景象下面,依舊是“廢墟一片”,⑤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198、38、68、174、140、8、8、8頁。人們好似在兩個世界中徘徊、掩飾、探索、掙扎,帶著各自內(nèi)心的創(chuàng)傷和痛苦,既無法回到過去,又無法完全接受現(xiàn)在。而正是出于這種“自私”的初衷,悅子不顧景子的抗拒,一心移民英國,將景子逼上了絕路。
“當時我隱隱地同情佐知子,有時我遠遠地看著她,感覺她不太合群,而我覺得自己可以理解她的那種心情?!雹奘谝恍郏骸哆h山淡影》,第198、38、68、174、140、8、8、8頁。第一次從鄰居們的議論中聽說佐知子時,悅子就對一個完全陌生的女人產(chǎn)生了同情心。雖然兩人無論在生活境況還是性格為人方面都鮮有共同之處,但讀者不難發(fā)覺,與那些“每天圍著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忙得團團轉(zhuǎn)”,⑦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198、38、68、174、140、8、8、8頁。仿佛未曾經(jīng)過“戰(zhàn)爭的不幸和噩夢”⑧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198、38、68、174、140、8、8、8頁。的女人不同,她倆都無法坦然接受個人境遇的巨變,都對差強人意的人生現(xiàn)況心存不甘。佐知子出身名門,從小在父親的鼓勵下學習英文,那時的她對未來信心滿滿,覺得自己的未來有無限可能,可以當電影明星,也可以做女商人,必有一番成就。但結婚后,嚴厲又愛國的丈夫扔掉了父親贈予她的《圣誕歡歌》,也一并抹殺了她的人生理想。隨后的空襲又帶走了她剩余的一切,只留下了女兒萬里子。佐知子一心想要移民美國,逃離窘迫的生活現(xiàn)狀,為自己和萬里子創(chuàng)造一個更廣闊的未來。就像悅子不厭其煩地強調(diào)自己如何幸福,佐知子也無數(shù)次地聲稱“我女兒的利益是第一位的”,①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50、47、108、216、53、53頁。她堅信以“平等”“自由”“民主”著稱的美國必定會給女兒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并不斷向悅子保證,萬里子絕對能適應異國的繼父、陌生的國家,快速融入新環(huán)境?!皬娜穗H間的角度理解自我欺騙,認為自我欺騙產(chǎn)生的原因是,在人際壓力下,個體為了應對他人探測欺騙的能力,只有采取策略成功地將自己欺騙之后,才可以‘誠實地’向?qū)Ψ絺鬟f錯誤信息而不被察覺,從而更好地欺騙其他個體。”②陸慧菁:《自我欺騙:通過欺騙自己更好地欺騙他人》,《心理學報》2012年第9期。出于人際壓力,佐知子需要對外塑造一個符合社會準則的母親形象,于是她先說服自己移居美國對萬里子百利而無一害,在成功欺騙自己之后,又讓悅子相信她是一個稱職的好媽媽。但從頭到尾,萬里子對于移居美國一事都抱有強烈的抵觸情緒,佐知子看在眼里,卻不予回應。
無論從生理層面還是心理層面來看,佐知子對萬里子的心理問題總抱持著“大事化小”的態(tài)度。對于佐知子來講,萬里子的不在場從來就不是困擾。萬里子無論是因為打架還是意外受傷,在佐知子眼里都是“不嚴重”③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50、47、108、216、53、53頁。的;她很少主動尋找出走的萬里子,總是說女兒“高興了就會回來了”;④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50、47、108、216、53、53頁。而萬里子無比珍愛的小貓,在她看來“只是一只動物”。⑤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50、47、108、216、53、53頁。如果說以上事件可能都是佐知子無意識的認知偏差所致,那么佐知子對“河對岸的女人”的態(tài)度,則明確顯示出她絕非如自己所宣稱的那般稱職。佐知子清楚地知道“河對岸的女人”是萬里子臆想出來的,而這一幻象根源于母女倆在東京目睹的悲慘一幕—— 一個年輕女子在運河中溺死了嬰兒。佐知子明確知道,這一場景已經(jīng)對5歲的萬里子造成了強烈沖擊,乃至形成永久創(chuàng)傷,但長期以來,她只將“河對岸的女人”解釋為“孩子的小把戲”。在她看來,這是萬里子為了吸引大人關注而編造的故事。考慮到佐知子是悅子的自我投射,那么悅子是否真是一位稱職的母親,悅子與景子的母女關系究竟如何,就更值得懷疑了。
當佐知子終于道出萬里子“可以成為女商人,甚至是女演員”⑥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50、47、108、216、53、53頁。時,她對萬里子的期許與自己的舊時夢想重合了——如同萬千普通父母,佐知子將萬里子看作自身的延續(xù)而非獨立的個體,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了萬里子。而“弗蘭克說我也有可能成為女商人”⑦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50、47、108、216、53、53頁。則意味著佐知子義無反顧地移居美國,與其說是為了女兒的利益,不如說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犧牲女兒的利益。佐知子所珍視的、真正不能丟棄的,是哪怕偷也要帶走的精致茶具,是她不擇手段也要維護的傲氣與自尊,以至于她親手溺死了萬里子無比珍視的小貓。
歸屬于“一個單純以基因那種普遍的、無情的自私性法則為基礎的人類社會”,⑧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盧允中、張岱云、陳復加、羅小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4頁。人類的基因中存在著不可抹滅的自私本性,隨著人類文明的建立,這種自私為新的道德倫理觀所不恥,被人類以包括自我欺騙在內(nèi)的各種手段所隱藏。當人性在戰(zhàn)爭這一極端事件中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時,這種自私本性傾向于掙脫社會道德的制約,成為人們的行事準則。佐知子為了擺脫自身困境,一心移居美國,絲毫不顧及女兒的感受,這種自私的行為,顯然不符合社會意義上的好媽媽形象。為了維持自己的道德形象,證明自己是一個“好媽媽”,她將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認作是為萬里子謀得更好的未來,卻絲毫不提自己的好處。佐知子反問悅子:“你以為我認為自己是個好母親?”①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221、111、4、62、119、119、119-120、60、234頁。證實了她的自欺欺人,標志著這一騙局被佐知子從內(nèi)部打破。
作為悅子的投射,佐知子代表著悅子所不能認同的那一部分自我。悅子之所以在景子死后回憶起這段友誼,而不是與景子之間的往事,是為了避免對自我的直接暴露、觀察與批判。但在回憶的過程中,悅子曾在談話未結束、事件未完成之時,突然返回當下時空,陷入自己與景子的母女關系的反思,一邊“無限追悔以前對景子的態(tài)度”,一邊解釋說“我是為了她好才一直強烈反對她的”。②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221、111、4、62、119、119、119-120、60、234頁。由此可見,在回憶佐知子的過程中,悅子得以處在旁觀者的位置上,審視失職的自己,促進了創(chuàng)傷記憶的修復。
在建構回憶的過程中,悅子不時閃回到當下。但她的自我欺騙并未被時空切換而打斷,而是延續(xù)到了內(nèi)部敘事框架之中。
“和妮基不同,景子是純血統(tǒng)的日本人,不止一家報紙馬上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事實。英國人有一個奇特的想法,覺得我們這個民族天生愛自殺,好像無需多解釋;因為這就是他們報道的全部內(nèi)容:她是個日本人,她在自己的房間里上吊自殺?!雹凼谝恍郏骸哆h山淡影》,第221、111、4、62、119、119、119-120、60、234頁。小說開篇,悅子借新聞報道轉(zhuǎn)述了景子的自殺,以間接引語轉(zhuǎn)述的方式弱化了自身與轉(zhuǎn)述事件的相關性,顯得相當冷靜,甚至有些怪異的幽默。在輕描淡寫了女兒的自殺后,悅子并未直抒喪女之痛,而是轉(zhuǎn)而回憶起多年前在日本的一段友誼,回避了景子的自殺。而當景子的鋼琴老師漢斯太太問及景子近況時,悅子沒有告訴她景子已經(jīng)離世,而是在言語中暗示景子仍在曼徹斯特生活。正如妮基所說,悅子樂于營造出一種“景子還活著”④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221、111、4、62、119、119、119-120、60、234頁。的假象。在這樣的自欺欺人之中,悅子的情緒得到了安撫,其內(nèi)心的痛苦也得到了緩解。
不僅如此,悅子還回避了她對景子自殺所應承擔的責任。悅子的英國丈夫評價景子“天生就是一個難相處的人,對此我們無能為力”,⑤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221、111、4、62、119、119、119-120、60、234頁。同時“暗示說景子從她爸爸那里繼承了這種性格”,⑥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221、111、4、62、119、119、119-120、60、234頁。將景子之死推諉于她自己的孤僻性格以及二郎的不良影響。雖然悅子并不贊同丈夫,明確表示她“并不像我丈夫那樣,覺得可以把原因簡單地歸咎于天性或二郎”,但她仍以“這些事情都已經(jīng)過去了,再想也沒什么用了”⑦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221、111、4、62、119、119、119-120、60、234頁。為由,將女兒的生死問題擱置一旁,未再深入探討。
值得注意的是,在《遠山淡影》的內(nèi)部敘事框架中,悅子與英國丈夫所生的次女妮基是一個相當關鍵的人物。首先,妮基和景子都是悅子的女兒。雖然悅子幾乎沒有正面描述自己與景子的關系,但是通過悅子和妮基的相處,讀者可略知一二。妮基小時候既無天賦,也不愛好音樂,但悅子卻一意孤行,堅持讓女兒學鋼琴,并對女兒期望很高。⑧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221、111、4、62、119、119、119-120、60、234頁。妮基既已成年,悅子又希望她能夠盡早結婚,結束在倫敦漫無目的的生活。即便妮基表示出對婚姻的抵觸,悅子還是試圖說服她:“可說到底,妮基,沒別的什么了。”⑨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221、111、4、62、119、119、119-120、60、234頁。悅子的教育理念在本質(zhì)上與佐知子并無差別。悅子將個人愿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在“為子女著想”的偽善背后,手持父母特享的“專制與權威”扼殺著女兒的人格,“他們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一味壓制孩子,使孩子無法形成完整的自我界限和獨立的人格”。①這樣的父母被稱為“惡性父母”。派克:《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對謊言》,堯俊芳譯,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13年,第115-117頁。這一點,對景子的抑郁乃至自殺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其次,悅子與妮基的交流時常言不由衷,也暴露出悅子自我欺騙的可能性。妮基不愿與母親面對面聊起自己的生活,而悅子也只能靠猜測和來信中的只言片語拼湊出妮基的生活狀貌。妮基在自己和母親之間樹立屏障,作為母親的悅子無疑要負一部分責任。例如,妮基向沃特斯太太坦誠告知現(xiàn)居倫敦,既無工作,也未讀書,但一回家就揶揄悅子:“我想我讓你丟臉了,對嗎?”②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60、60、236、236、238、115頁。收拾行李離家時,妮基再次提及“丟臉”一詞,猜測悅子對她的生活現(xiàn)狀并不滿意。對于妮基的聲聲質(zhì)問,悅子一口否認,說自己“不覺得丟臉”③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60、60、236、236、238、115頁?!安⒉粸槟愀械叫邜u”④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60、60、236、236、238、115頁?!澳銘摪凑兆约旱南敕ㄉ睢保菔谝恍郏骸哆h山淡影》,第60、60、236、236、238、115頁。但事實上,她一直介入女兒的生活,并希望女兒的未來規(guī)劃能隨自己的意愿而調(diào)整,可謂心口不一。
再次,妮基多次直接或間接勸慰悅子不要為過去后悔,也無需為景子的死自責,一語道出了悅子的心結所在。如果說景子的死是悅子建構過去、自我欺騙的根本原因,那么妮基的到來便是引發(fā)此事的直接原因。不僅如此,妮基還道出父親對于景子之死的誤讀——“大多數(shù)時候爸爸都不管她。這樣真是不公平。”⑥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60、60、236、236、238、115頁。作為景子的繼父,謝林漢姆將景子的孤僻歸咎于她的天性與生父二郎,但這顯然不能作為他對景子無所作為的正當理由。謝林漢姆并未給予景子足夠的關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也是一位“失職的父親”。謝林漢姆的自我撇清,與悅子的自我欺騙不謀而合,兩人好似共犯,將真實的景子掩埋起來,對景子之死的真相三緘其口。妮基作為一位身份特殊的旁觀者,既指出謝林漢姆的虛偽和責任,也迫使悅子回顧不愿想起的往事,開始了“我離開日本的動機是正當?shù)模椅抑牢視r刻把景子的利益放在心上”⑦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60、60、236、236、238、115頁。的自欺性反思??梢哉f,妮基引發(fā)了悅子的自我欺騙,又在悅子以謊言建構的自我保護屏障上打開了一個缺口,迫使悅子在回憶的不斷推進中暴露出故事自身的虛偽和荒謬,使得悅子自我欺騙的殿堂搖搖欲墜。
移居英國后,悅子同樣面臨著身份危機?!皩σ泼駚碚f,建立在地緣關系和親屬血緣關系基礎上的社團組織以及由此形成的集體意識,是他們在‘他鄉(xiāng)’維持集體的歷史延續(xù)性,并借此通過認識自己和新環(huán)境來逐步適應的基礎。”⑧覃明興:《移民的身份建構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而在《遠山淡影》中,悅子未加入任何社團組織,女兒景子也就成為悅子與日本社會最緊密的、也是唯一的聯(lián)系,成為她在日本文化內(nèi)部建構身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這個角度來講,景子的自殺切斷了悅子與日本的所有關聯(lián),而景子之死所引發(fā)的悅子的回憶和自欺,不僅是她對自私、內(nèi)疚心理的逃避,也是對移民身份困境的反思。悅子口中佐知子所向往的在美國“有可能發(fā)生”①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53、238、55、176、176、176頁。的事情,在她移民英國后并未實現(xiàn)。無論在事業(yè)上,還是在文化上,悅子從未真正融入這個國家。
悅子曾對女兒感嘆:“你父親剛帶我到這里來的時候,妮基,我記得我覺得這里的一切都那么像英國。原野啊,房子啊。正是我一直以來想象中的英國的樣子,我高興極了?!雹谑谝恍郏骸哆h山淡影》,第53、238、55、176、176、176頁。但事實上,悅子一直生活在她想象中的英國,她并不認識真正的英國,也就更談不上融入英國的文化環(huán)境。悅子曾提議妮基學會享受“走路本身的快樂”,放慢步速,體會鄉(xiāng)下的感覺,但妮基隨即反駁說悅子根本不理解英國鄉(xiāng)下。悅子承認,自己“一直沒敢到英國北部的農(nóng)業(yè)區(qū)去”,亦即妮基所言“真正的鄉(xiāng)下”,③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53、238、55、176、176、176頁。而她不去見識真正的英國鄉(xiāng)下,既非因車馬勞頓而“不想”,也非因交通不便而“不能”,而是“不敢”。④此處英文原文為“I have never ventured”。原文“venture”一詞更是透露,悅子認為去英國北部的農(nóng)業(yè)區(qū),是具有一定風險和危險的。那么,悅子為何不愿認識真正的英國?她所畏懼的風險和危險是什么?這一問題的答案便存在于悅子的身份困境之中。
后現(xiàn)代主義認為,“主體被界定為是沒有固定的、本質(zhì)的活著永恒的身份(identity)的主體。其身份是歷史地而非生物地被界定。主體在不同的事件呈現(xiàn)出不同的身份,這種身份并不是一連貫的自我為中心而整體化。在我們的內(nèi)部存在矛盾的身份,他們向不同的方向引拉,因而我們的身份總是搖擺不定”。⑤賀玉高:《霍米巴巴的雜交性身份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第25頁。悅子正是這樣一個處于兩種文化夾縫之間的矛盾個體,這種矛盾并不完全開始于移居英國這一轉(zhuǎn)變,而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便初具雛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作為戰(zhàn)敗國,相當于一個“被殖民”的國家,被迫接受了美國的文化輸入。對此,以悅子為代表的大多數(shù)日本人既非如以緒方先生、藤原太太為代表的保守派,明確拒絕并表示無法理解,也沒有陷入盲目接納的狂熱中,而是在兩種文化立場之間不斷徘徊。
戰(zhàn)后日本的最大主題便是“改變”。對這些改變,悅子多的是描述,很少加以評論,即便有所評論,也往往非常隱晦。在記憶中,悅子與緒方先生一同游覽了長崎的和平公園,對園內(nèi)的和平雕塑印象深刻:“雕像貌似一位希臘男神,伸開雙臂坐著。他的右手指向天空,炸彈掉下來的地方;另一只手向左側伸展開去,意欲擋住邪惡勢力。他雙眼緊閉,在祈禱。”⑥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53、238、55、176、176、176頁。悅子所描述的這座和平雕塑建于1955年,由日本著名雕刻家北村西望設計,但無論在審美角度、雕刻手法還是用材上,都完全符合西方人物雕塑的特點,“貌似一位希臘男神”,⑦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53、238、55、176、176、176頁。毫無日本人的體貌特征。假若對此完全不知情,看到這樣一尊近乎全裸、肌肉紋理分明的雕塑,還以為身處歐洲。悅子調(diào)侃道,“我一直覺得那尊雕像長得很丑,而且我無法將他和炸彈掉下來那天發(fā)生的事以及隨后的可怕的日子聯(lián)系起來。遠遠看近乎可笑,像個警察在指揮交通”,⑧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53、238、55、176、176、176頁。這不僅諷刺了掛名“和平”實施文化侵略的西方世界,嘲諷了向西方獻媚以求和平的日本政府,也體現(xiàn)了悅子個人對西方審美的否定。
而另一方面,悅子也受到西方商品和價值觀的滲透,并為之所吸引。緒方先生打趣道,“現(xiàn)在的女孩子都任性得很。而且整天都在講什么洗衣機啦、洋裙啦。悅子也是”。①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195、195、114頁。藤原太太譏誚說:“明明有一雙好好的手可以干活,干嗎要花那個錢?”②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195、195、114頁。新技術、新科技、新商品滲入日本社會,本質(zhì)是對國民生活理念甚至其背后的民族精神的顛覆。而悅子對新潮商品的追求,無疑顯示出她對新生活理念的認可。更有甚者,悅子的自我投射——佐知子對伯父家一成不變的生活的抗拒、在稻佐山與偶遇的美國女人談笑風生,也體現(xiàn)出悅子本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排斥和對西方文化的青睞有加。
在嘗試走進西方世界的過程中,阻礙悅子的不僅是她自身對目標文化的不了解,還包括西方世界對悅子所代表的異質(zhì)文化背景的排斥。以歐美為代表的第一世界因移民現(xiàn)象而產(chǎn)生的種族純潔性被污染的恐懼,激發(fā)了他們“對民族身份本真性的訴求”,并且趨向于“退回到一種更保守、更具防御性的文化觀念中去”。③賀玉高:《霍米巴巴的雜交性身份理論研究》,第168、169頁。悅子不無諷刺地表示,在英國人眼中,日本民族“天生愛自殺”,④原文為“has aninstinctforsuicide”。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4頁。這樣的論斷本身就透露出英國人對日本民族的不理解和貶低。正如悅子的英國丈夫謝林漢姆“寫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關于日本的文章,但是他從不曾理解我們的文化”,⑤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195、195、114頁。西方世界實際上曲解了日本民族性、日本文化,亦即悅子身份的根基。而悅子投射在佐知子身上的自己所不愿意面對的部分(包括被西方世界排斥在外的痛苦體驗)也體現(xiàn)在佐知子與弗蘭克的關系上。佐知子對西方世界無限憧憬,卻遲遲無法企及,她與美國唯一的橋梁弗蘭克對她的所作所為則影射了西方世界對第三世界移民的態(tài)度。弗蘭克不僅多次違背自己帶佐知子回美國的承諾,還花光了佐知子千辛萬苦攢下的去美國的路費,即便是到了悅子回憶的最后,佐知子最終有沒有實現(xiàn)去美國的夢想,也未可知。
移民英國的悅子在兩種身份之間游移不定,想要與日本的過去割裂,在她“想象中的英國”安穩(wěn)度日,享受歲月靜好。但事實上,英國并不接受具有日本文化背景的悅子,無處落腳的她對身份問題也采取了回避策略。多數(shù)移民都會陷入這樣的兩難境地:要么像景子一樣,在極端地追求文化身份本源的過程中拒絕接受新的文化身份;要么像悅子一樣,希望自己過去的文化身份在同化作用中消失。⑥賀玉高:《霍米巴巴的雜交性身份理論研究》,第168、169頁。而從景子和悅子這兩個人物來看,持這兩種身份觀的移民都不能自如地在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生存。由此可見,對于移民群體來說,追求純粹、單一的文化身份并不可取,如何讓多種身份和諧共生才是移民身份建構的新方向。
悅子逃避景子之死、推脫責任的行為,亦與戰(zhàn)后日本對待罪責的態(tài)度如出一轍。悅子所作的虛假歷史敘述(false historical narrative),即自我欺騙,是對自己的過去說謊,而日本在群體層面的虛假歷史敘述,其發(fā)生機制也類似于自欺,而不管從哪一層面來說,這種敘述的目的往往都在于美化和掩飾。⑦羅伯特·特里弗斯:《愚昧者的愚昧:自欺與欺騙背后的邏輯》,孟盈珂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6年,第188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德國等歐洲國家開始反省其惡劣侵略行徑,并以實際行動向戰(zhàn)爭中遭受殘害的無辜人民賠罪。而作為亞洲戰(zhàn)場的始作俑者,日本不僅否認侵略事實,篡改教科書、國家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等行為更是令人咋舌。這樣的“自欺而不足以欺人的二戰(zhàn)史觀”①郭梁:《日本的二戰(zhàn)史觀剖析》,《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為世人所詬病,學界也試圖從日本的歷史政治局面、狹隘民族主義心理等方面來探尋扭曲史觀形成的深層原因?;蛟S是因為日裔英國人的特殊身份,石黑一雄以一種特殊視角重新審視了日本的“集體失憶”問題。以確立大東亞共榮圈為由發(fā)起侵華戰(zhàn)爭的日本,無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加害者,但由于在沖繩島戰(zhàn)役中廣島、長崎遭遇原子彈轟炸,日本同時具備了受害者身份。在經(jīng)歷戰(zhàn)敗和空襲之后,日本國存在的合法性受到質(zhì)疑,人們面臨的不僅是物質(zhì)上的重大損失,亦是精神世界的瓦解。除了親人亡故所造成的情感創(chuàng)傷,日本人亦面臨著信仰的陷落:對天皇愚忠的日本人堅信的所謂正確的追求,在此刻被證實是非正義且十惡不赦的罪行。戰(zhàn)后中國、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國家逐漸崛起,對日本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的首要任務便是尋回自信,而如果此時日本接受了戰(zhàn)爭的失敗,反窺自身的問題,進行內(nèi)部的檢討與批判,被一些人看來勢必有損于國家榮譽與凝聚力,②派克:《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對謊言》,第234頁。于是日本選擇了依附于西歐資本主義同盟國家,同時遺忘不堪的過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將重建放在第一位的日本,與德國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人們將所有精力傾注于走出困境、重建政治經(jīng)濟,忘記了戰(zhàn)爭罪責,“未能真正承擔起政治—道德責任”。③金壽鐵:《罪責反?。嚎朔^去的新生之路》,《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9期。在小說《被掩埋的巨人》中,石黑一雄深入思考了“失憶”這一課題。失憶創(chuàng)造出一個奇特的國家,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被失憶困擾,而這一怪象的根源則是一條能呼出失憶氣息的“母龍”。殺掉母龍,人們便能找回往日的美好回憶,但與此同時,戰(zhàn)爭與仇恨也會被釋放,和平安穩(wěn)的現(xiàn)世將不復存在。正如石黑一雄所言,“母龍”存在于每一個國家,所有未能得到妥善處理的歷史問題或是不愿回顧的歷史污點都在母龍的一呼一吸之間被掩蓋,于是殺龍與不殺龍,或者說如何殺龍,已然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④石黑千賀子:《如何直面“被掩埋的巨人”——石黑一雄訪談錄》,陳婷婷譯,《外國文學動態(tài)研究》2017年第1期。
反觀《遠山淡影》的主人公悅子,雖然精心建構出一個回憶世界,推卸著決斷失誤的責任,逃避著愧疚之情,但最終還是走出了重重自我欺騙,承認自己才是一手造成景子自殺悲劇的罪魁禍首。在回憶的最后時刻,悅子的愧疚感似乎到了臨界點,心理防線面臨崩潰,回憶中的她與佐知子之間的界線愈發(fā)模糊,而景子與萬里子也幾近重合。悅子與萬里子的對話中已經(jīng)沒有了明確的指稱,取而代之的是“你”“我”“我們”以及“小女孩”“孩子”等泛化的概念。在最后與妮基的對話中,悅子提到了稻佐山的郊游,表示“那天景子很高興。我們坐了纜車”,⑤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237頁。悅子和景子直接與佐知子、萬里子母子倆重合了。景子自殺后,強烈的內(nèi)疚感威脅到了悅子的自我存在,移居英國前悅子與景子所經(jīng)歷的一切成為回憶的禁區(qū)。而通過“回憶”佐知子與萬里子的故事,悅子這一部分創(chuàng)傷記憶得到修復,她開始直面自己心底的內(nèi)疚,坦白道:“我一開始就知道她在這里不會幸福的??晌疫€是決定把她帶來?!雹偈谝恍郏骸哆h山淡影》,第228、80、4頁。在直面事實后,悅子究竟是如何處理內(nèi)疚之心的?石黑一雄并未直觀地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然而悅子對妮基表示想賣掉現(xiàn)在的房子換一棟小房子住——由此看來,她似是與“失職的母親”那一部分自我達成了和解,主動地想要建立新的生活。
個體的創(chuàng)傷記憶,需要通過敘述的方式謀求修復,那么集體的創(chuàng)傷記憶又何嘗不是?如果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日本為了在世界之林得以立足,不得已選擇了遺忘自己所犯下的罪行,②石黑在訪談中曾提及,“倘若日本當時仍然不斷地去追究戰(zhàn)爭責任,判定哪些人有罪的話,那么整個國家將會分崩離析”(石黑千賀子:《如何直面“被掩埋的巨人”——石黑一雄訪談錄》)。日本能夠快速地在戰(zhàn)后做到民主建設、經(jīng)濟恢復,有一部分原因是沒有糾結于自己的罪責問題。那么現(xiàn)如今政治局面穩(wěn)定,經(jīng)濟平穩(wěn)發(fā)展且躋身于世界前列之后,顯然具備了回顧歷史的基本條件。但日本所做的或是繼續(xù)固執(zhí)地否認侵略事實,或是像安倍發(fā)表的戰(zhàn)后70周年談話那樣,回避侵略行徑并做出缺乏誠意的道歉。陷入惡性自戀的日本不愿承認已有的觀念是錯誤的,基于此,日本政治領袖未能進行道德自省,其篡改教科書、美化侵略事實的行為更是誤導了國民,既未能正確引導戰(zhàn)爭幸存者反省自己于戰(zhàn)時對權威的盲目跟從,亦未能幫助新一代年輕人建立正確的政治思想、民主觀念。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對個人道德、政治風氣和政治狀況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有過如下闡釋:政治風氣與個人道德相關,政治狀況受政治風氣影響。③金壽鐵:《罪責反?。嚎朔^去的新生之路》,《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9期。日本的政治制度向來以天皇為中心,以此展開的神道宣傳,在《遠山淡影》中亦借二郎之口有所體現(xiàn):“我記得以前老師教過神是怎樣創(chuàng)造日本的。我們這個民族是多么的神圣和至高無上?!雹苁谝恍郏骸哆h山淡影》,第228、80、4頁。即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這一思想也未根除,日本國民在如此政治風氣的熏陶下很難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一旦日本為掩蓋錯誤而編造無數(shù)的謊言被一一揭穿,為了捍衛(wèi)自己病態(tài)的觀念而發(fā)動戰(zhàn)爭,⑤派克:《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對謊言》,第238頁。那些未能深刻懺悔罪行、叩問良知的日本國民,也只會繼續(xù)服從權威,默許日本的戰(zhàn)爭行為。如此一來,不要說日本無法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其合法身份無從建構,整個世界也許會再一次陷入混亂之中。身處于世界相對和平穩(wěn)定時期的人們——不僅僅是日本——都傾向于永久地封存創(chuàng)傷記憶,他們擔心修復創(chuàng)傷記憶的過程會像打開潘多拉魔盒一樣,在釋放了災難和痛苦過后卻關住了希望,現(xiàn)下安穩(wěn)的生活也會隨之被打破。但是唯有讓創(chuàng)傷暴露出來,再去克服因其引起的“震驚和恐懼”,人們才有可能被拯救。⑥趙靜蓉:《創(chuàng)傷記憶:心理事實與文化表征》,《文藝理論研究》2015年第2期?!半m然我們從來不常談景子的死,但它從來揮之不去,在我們交談時,時刻縈繞在我們的心頭。”⑦石黑一雄:《遠山淡影》,第228、80、4頁。問題本身從不會因為人們的逃避態(tài)度而徹底消失,如果我們假裝那早已被我們斬斷的未來依然存在,時代巨輪停滯的時刻遲早都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