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恩
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無條件投降,歐洲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結(jié)束,但在遠東,對日作戰(zhàn)還在激烈進行。為了商討對戰(zhàn)后德國的處置問題,安排解決戰(zhàn)后歐洲局勢,爭取蘇聯(lián)盡早對日作戰(zhàn),1945年7月17日,美、英、蘇三國首腦杜魯門、丘吉爾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了戰(zhàn)時第三次會晤,這就是著名的“波茨坦會議”。
會議在波茨坦一座鄉(xiāng)間別墅式的宮殿中舉行。這座宮殿修建于德皇威廉二世時期,叫賽其林胡福宮。雖然整個宮殿十分靜謐,但是這次會議的氣氛卻頗有些劍拔弩張。當時,納粹德國已經(jīng)戰(zhàn)敗,日本法西斯也氣數(shù)將盡。在共同敵人漸漸消失之時,三國開始更多地考慮本國在戰(zhàn)后的利益,逐漸由合作走向沖突。這次會議歷時17天,三國代表唇槍舌劍、針鋒相對的情況屢屢出現(xiàn)。最為著名的就是杜魯門在會上對斯大林進行的核訛詐。在波茨坦會議期間,美國成功爆炸了原子彈,于是杜魯門就以此來威脅斯大林,但是斯大林極為冷靜,毫不懼怕。除了這種“明槍”之外,三國領導人還想方設法施放“暗箭”。
7 月19 日的晚上,杜魯門設宴招待客人。為了顯示美國的文明和藝術,杜魯門讓一個叫李斯特的軍官在宴會上演奏鋼琴曲。李斯特的演奏非常精彩,喜歡古典音樂的斯大林大為贊賞,甚至一度提議為李斯特干杯。但是這場演奏的時間太長了,一直持續(xù)到次日凌晨1點,弄得斯大林等人頗覺疲勞。
對此,斯大林決心予以回擊。于是,他派人用專機從莫斯科請來一位著名鋼琴家和兩位小提琴家,在7月21日的晚宴上演奏。最初,賓主都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之中。但是,這音樂似乎沒有完結(jié)的時候,大家開始感到厭煩??墒?,斯大林卻興致頗高,絲毫沒有讓音樂停下來的意思,還頻頻舉杯。雖然杜魯門雅好音樂,最初是甘之若飴,但是架不住時間太長。而音樂細胞不太多的丘吉爾則早就心中叫苦,實在坐不住了,他開始發(fā)牢騷:“我可膩透了!我想回去!”最終,到凌晨1點30分時,斯大林才滿意地結(jié)束了這場音樂宴會。
腦子里滿是鋼琴、小提琴聲的丘吉爾,回去后便決心狠狠地進行“報復”。7月23 日輪到他當東道主來召開“音樂宴會”了。對此,丘吉爾早有準備,等到賓主落座之后,他一聲令下,整個英國皇家空軍管弦樂隊出現(xiàn)在舞臺上!一整晚,這支樂隊吹吹打打,演奏得十分賣力,丘吉爾則帶著一副惡作劇式的得意相,使勁抽著雪茄煙。在丘吉爾的授意下,這場音樂演奏扎扎實實地持續(xù)到凌晨兩點。
這可苦了在座的代表團成員,美妙的音樂竟然成了“酷刑”!此后,三國代表團的成員有很長時間都不愿再聽任何的音樂。這次會議上的“音樂戰(zhàn)爭”讓他們直呼“傷不起”,這也成為三個國家勾心斗角的一個生動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