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賽州
2018年8月18-19日,“第二屆戲曲與俗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市中山大學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俗文學學會、中山大學古文獻研究所、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研究中心、中山大學中文系共同舉辦,來自大陸、日本、臺灣、香港等地的專家學者100多人應邀參加,共提交論文74篇。大會開、閉幕式由黃仕忠、汪詩佩主持,黃天驥、杜桂萍分別致詞,王安祈、潘建國、岡崎由美、朱萬曙、解玉峰、林鶴宜、李舜華、徐永明等作了大會主題演講,其余與會學者在四個分會場宣讀了各自的論文?,F(xiàn)根據(jù)內容將會議論文綜述如下:
第一,宋元南戲和元雜劇研究。其中,范德怡《宋金雜劇腳色中何以僅有副凈與副末?》一文通過對文獻和文物的梳理,解釋了宋金雜劇中有副凈、副末而沒有正凈、正末的原因。曹琳《論元雜劇“詞云”的舞臺呈現(xiàn)方式》認為雜劇中由“詞云”方式引出的詞文并不局限于干念,也可以配樂歌唱。同時,“詞云”的文本不僅是雜劇賓白的一部分,也是雜劇表演體制與文本形式的重要構成元素。王立《元代書會才人和蘇州派歷史劇創(chuàng)作之比較》一文比較了元代書會才人和蘇州派群體的形成、歷史劇創(chuàng)作之異同,揭示了他們在戲曲創(chuàng)作方面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馮先思《脈望館鈔校古今雜劇中的漢兒言語》認為,句末使用“有”字,是“漢兒言語”最重要的標志,趙琦美、王季烈、隋樹森等人在整理時或刪或改,實則應當保留。此外,吳佩熏《南戲“劇本體制”演進之探討》揭示了南戲的“開場”和“段落”逐步演變,至明代不同時期刊刻的劇本趨向規(guī)范的過程。朱浩《從戲文名稱看南戲傳奇的變遷》認為戲文經(jīng)歷了“人名+故事”到“三字記”再到不帶“記”的三字結構的發(fā)展歷程,反映了民間南戲向文人傳奇變遷以及文人傳奇自身調整的軌跡。毋丹《弦索南曲化:明清戲曲受眾的傾向及南北曲聲律之變遷——以〈北西廂〉工尺譜為例》認為,從明代后期至清代,弦索在昆山腔興起后經(jīng)歷了南曲化的過程,潛藏著戲曲受眾審美傾向的變化,而這一傾向變化的核心為:多方面地追求戲曲的精致化。趙繼紅《〈琵琶記〉“離別之曲”的經(jīng)典化及范式作用》以《琵琶記》的經(jīng)典折子戲“南浦囑別”為對像,探索了其經(jīng)典性、經(jīng)典建構的條件和過程及其影響。
第二,明代雜劇與傳奇研究。解玉峰《“昆山腔”、“昆曲”與“昆劇”考辨》一文對“昆山腔”、“昆曲”與“昆劇”進行了名實辨析,將含糊籠統(tǒng)的三個概念進行了明確。吳榕青《明代“陳三五娘”戲文版本考述》爬梳了明代“陳三五娘”諸多戲文版本的流傳及演變。杜翹楚《論陳洪綬對孟稱舜戲曲的批評》一文論述了陳洪綬的戲曲淵源、與孟稱舜的交游情況以及陳洪綬對《嬌紅記》和另外三部雜劇的批評價值。劉薇《匡亂反正:張居正秉政對京、藩樂事的影響》一文分析了張居正秉政十年間所作的改革對兩京、藩府的音樂制度與活動的影響。李舜華介紹了其即將出版的新書《從禮樂到演?。好鞔鷱凸艠匪汲钡呐d起》,該書以考證為主、史論為輔,將禮樂與演劇、復古樂思潮與文學復古思潮關聯(lián)起來考察,對明代的“樂”“曲”“思想”進行了綜合性的探索。王亞男《傳奇劇本集唐下場詩藝術價值的再探討》認為傳奇劇本中集唐下場詩通過多種方式完成詩與劇的相互貼合,具有新奇的審美趣味,并重新認識了人們對其“濫套”的批評。魏洪洲《早期南曲譜的建構與戲曲宗元》一文分析了早期南曲譜《舊編南九宮譜》《九宮譜》《十三調南曲音節(jié)譜》的編纂動機、宮調系統(tǒng)之來源、曲牌分宮之依據(jù)、例曲選擇之標準等內容。譚笑《一部失傳的明代戲曲選本——鄭鄤點定〈南北曲合選〉考索》一文從鄭鄤文集所收的七篇戲曲題記中考察了明代戲曲選本《南北曲全選》的基本信息、編選理念以及其價值。趙素文《祁彪佳所編寓山系列志著中之稀見戲曲家資料:輯失與考辨》一文在介紹祁彪佳所編寓山系列各書版本關系的基礎上,對書中收錄的稀見戲曲家史料進行了輯佚和考察。斯維《〈牡丹亭〉中的異托邦與空間問題》一文認為,杜麗娘從對花園的不可知到進入花園的過程,即少女從被動遵循父權規(guī)訓下的空間秩序到開啟異托邦、完成空間生產(chǎn)的過程。林杰祥《楊慎〈陶情樂府〉編纂刊刻考》一文據(jù)《陶情樂府》正續(xù)集、重編四卷本的編纂刊刻,考察諸書的內容及其流變關系,并據(jù)以考定《楊夫人樂府詞余》實為翻刻《陶情樂府》正集之事實。辜夢子《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詞曲〉三種版本??卑l(fā)覆》比對了《四友齋叢說》的三十八卷足刻本、十六卷初印本和二十六卷增補本,發(fā)現(xiàn)《詞曲》一卷存在較大差異,考察了何氏的戲曲理論思想之演變過程。杜欣莉《〈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與戲神信仰考論》一文認為,戲神信仰的的產(chǎn)生經(jīng)歷了兩宋到元明的孕育,而它的最終確立是在明代中晚期,湯顯祖的《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則是其正式確立的標志。王靜雅《〈洪武正韻〉裔派韻書考論》一文認為《洪武正韻》在詩曲創(chuàng)作領域不受重視,但對明中后期九種韻書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張紅波《“夜奔范陽”的文本流變及其意義》比較了不同選本“夜奔范陽”故事在唱腔、賓白乃至故事情節(jié)方面存在的區(qū)別。林智莉《明末清初凈土思想對戲曲的影響――以〈歸元鏡〉為探討》以《歸元鏡》為主,探討了明末清初的戲曲在凈土思想影響下,如何發(fā)展出獨特的議題內涵、戲曲論述與表演美學。任剛《明清“四節(jié)體”戲曲及其文體價值探賾》對明清時期出現(xiàn)的“四節(jié)體”戲曲形式進行了探索和分析。
第三,清代雜劇、傳奇及花部戲曲研究。彭秋溪《傅斯年圖書館藏兩種清代內府鈔本曲本考》考證了《太平錢》《奇福記》兩種內府鈔本的形態(tài)、篇幅、情節(jié)與內容。胡光明《〈文氏家慶〉:儀式、習俗與清宮月令承應戲中的文士》探討了清宮月令承應戲中以文士為中心的一類戲劇的演出、影響??伦鸨蟆丁磁d唐外史〉與清宮廷劇目的通俗化》系統(tǒng)介紹了《興唐外史》一劇的編定、內容及演出情況,并考察其與《說唐全傳》的關系,探討該劇的民間文化品格以及小說對清宮劇目通俗化演進的影響。徐瑞《清代昆劇折子戲〈驚鴻記·吟詩脫靴〉演出范式的確立與發(fā)展》一文認為《綴白裘》本中的《吟詩、脫靴》基本奠定了舞臺演出本的形式,乾隆和道光年間又有不同的細節(jié)處理,至道光年間演出本最終定型。李碧《清代觀劇詩與戲曲中心的地域性流動》一文以金陵與揚州、北京、上海幾地為例,探討觀劇詩所反映出來的地域變遷過程中文人心態(tài)、戲班、劇種、演出、演員等多個側面的問題。柏英杰《〈桃花扇〉采編〈樵史通俗演義〉考論——以“無名氏〈樵史〉二十四段”為考察中心》一文通過對《桃花扇》《樵史通俗演義》和“無名氏《樵史》二十四段”的文本內容比較,發(fā)現(xiàn)《桃花扇》“興亡之感”這一情節(jié)主線基本上以《樵史通俗演義》為據(jù)。袁?!墩摰拦忾g雅部戲曲文體的新變》從情節(jié)、格律、作者角色三個面出發(fā),探討了道光間雅部戲曲在文體上的變化。澀井君也《論清代〈紅樓夢〉戲曲中的“晴有林風”——以晴雯、尤三姐、林四娘為中心》一文以晴雯,尤三姐和林四娘與林黛玉的“影身”描寫為中心,探討了清代戲曲作家將原著的悲劇移植和編入戲曲中的創(chuàng)作特點。柴崎公美子《關于清代故宮演劇〈西唐傳〉》通過分析“西唐傳故事”來了解清朝宮廷演劇在沒有底本狀態(tài)下編成長篇演劇時用的方法、成立的過程。劉超《〈都門紀略〉所見戲曲史料述略》通過對比《都門紀略》各版本和相關史料,肯定了這些版本《都門紀略》的戲曲史料價值。裴雪萊《清代中后期戲曲演員籍貫分布及意義初探——以〈清代燕都梨園史料〉為中心》利用統(tǒng)計法分析了戲曲演員的籍貫分布,直觀地體現(xiàn)了不同聲腔劇種的發(fā)展與傳播演出歷程。他所提交的另一篇文章《清代戲曲家地理分布的可視化呈現(xiàn)與闡釋》運用了相似的方法,對清代戲曲家地理分布的籍貫、密度、特征和成因等諸多內容進行了可視化呈現(xiàn)與探究,認為曲家具有集中性、不均衡性的分布特征和多樣性的身份特征。陳春苗《刊印曲譜與抄譜的雙線發(fā)展——論新發(fā)現(xiàn)曲譜材料對現(xiàn)今曲學研究的重要意義》認為曲譜發(fā)展可能是明(刊印曲譜)暗(伶工抄譜)雙線并行的方式,伶工抄譜歷代皆有,獨立于主流之外,廣泛流傳于樂工私下交流中,其自身譜式已發(fā)展到一個相當成熟的高度。
花部戲曲研究方面,張金蕾《清代梨園花譜中的戲曲評點研究》一文認為,在多部梨園花譜中,散見著創(chuàng)作者的戲曲評點,涉及到了表演藝術的一般規(guī)律,主要集中在體驗與表現(xiàn)的表演方法、形神兼?zhèn)涞乃囆g標準、細致入微的舞臺表現(xiàn)等方面。朱恒夫《蘇北儺戲對當?shù)貞蚯鷦》N生成與發(fā)展的影響》認蘇北儺戲為揚劇、淮劇、通劇這些劇種的生成與淮海戲的發(fā)展提供了演員、劇目、曲調與表演技藝,是孕育揚劇、淮劇、通劇的重要母體,對淮海戲的發(fā)展,起過較大的促進作用。李秀偉《制造地方戲——中國本土戲劇的劇種化之路》一文研究了“地方戲”及相關的“劇種”概念是如何產(chǎn)生并影響到整個中國本土戲劇的問題。趙莎莎《陜西省藝術研究院藏中路秦腔原抄本著錄與研究》對陜西省藝術研究院藏的中路秦腔原抄本的品相、來源、斷代及特征進行了著錄與研究。張蕾《陜西省藝術研究院藏清末民國秦腔刻印劇本經(jīng)眼錄》對陜西省藝術研究院藏清末民國秦腔劇本中的108種按木刻、石印、鉛印三類進行了詳述,介紹了版本信息,羅列首尾四句唱白,并擇要者附以書影,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清水拓野《從日本教育人類學的角度分析戲曲教育:以秦腔藝術教育為例》一文,重點分析了學校化教育的歷史和教學特點??讘c夫《論粵劇二黃的調式衍生》一文認為,粵劇二黃極少運用原生二黃“變宮為角”的旋宮手法;在調式結構上以“段體類”和“句體類”詞曲關系為基礎,衍生出了更多的調式布局、調式結構和調式類型。張翙《京劇“流派藝術”獻疑》認為,“流派藝術”理論的提倡,導致京劇界只見流派藝術不見京劇藝術,將京劇藝術傳承變成一種拙劣的“復制”,“門派之別”越演越烈,給京劇藝術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周丹杰、李繼明《廣府戲曲、俗曲文獻編纂工作的現(xiàn)狀與前瞻——以〈廣州大典·集部·曲類〉為中心》對現(xiàn)階段廣府戲曲、俗曲的搜集和整理工作進行了梳理,認為其雖初現(xiàn)規(guī)模,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張志全《青苗戲:鄉(xiāng)土邏輯的一個詮釋》一文認為,作為植根于鄉(xiāng)土社會的青苗戲,其演出形態(tài)與演出生態(tài),折射出鄉(xiāng)土社會的日常生活邏輯。李慧《南寧平話師公戲演劇調查報告(一)——以儺舞、儺歌為例》以南寧平話師公戲演劇為研究對象,采用田野調查與文獻分析法,重點探討了儺舞、儺歌兩種演劇形態(tài)。謝筱玫《當代臺灣歌仔戲劇場的影像發(fā)展與美學實踐》認為在當代臺灣歌仔戲的表演中,影像技術不再只作為背景與被動的陪襯,而是積極的參與介入,并發(fā)展出豐富多元的使用場合與美學風格。
第四,近現(xiàn)代戲曲研究。潘建國《也是園古今雜劇發(fā)現(xiàn)及購藏始末新考》勾稽了相關當事人的日記、題跋等原始文獻史料,對也是園古今雜劇的發(fā)現(xiàn)及購藏始末進行了考證。鄒青《論民國時期昆曲曲社的時代特征及其啟示》認為民國時期昆曲曲社在分布地點、組織方式、社會參與度等方面都體現(xiàn)出了新的風貌。王馨《因應與進退——民國時期“昆曲大王”韓世昌的兩次赴滬演出談及其意義》一文認為,以韓世昌為中心的北方昆弋班在1919年、1937年于上海的演出,不僅向南方觀眾展示了北方昆弋的演出特色,更是刺激和促進了南派昆劇的重興與傳繼,直接促成了昆劇傳習所的成立。王照嶼《由“品優(yōu)”到“捧角”——清末民初文伶關系研究》認為清末民初伶人從任人品賞的客體,變成眾人追捧的娛樂明星,由“品”到“捧”,反映著文、伶關系的改變,也逐漸顛覆了中國千余年來傳統(tǒng)的文、伶關系。胡非玄《民國時期楚劇文學現(xiàn)代化歷程述論——兼談戲曲缺席現(xiàn)代戲劇史及文學史之問題》以民國時期楚劇文學的現(xiàn)代化為樣本,對重新書寫現(xiàn)代戲劇史及文學史提出了建議。李越《論〈吳虞日記〉的戲曲史料價值》認為吳虞日記所記載的伶人演出記錄、觀劇感受和評價以及吳虞購買、閱讀戲曲著作的情況,保存了豐富的戲曲史料,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李妍《“髦(貓、毛)兒戲”名實之辨》認為“髦兒戲”“貓兒戲”“毛兒戲”三者的產(chǎn)生時間、表演形態(tài)和社會反響均不相同,在使用時應該回歸語境、區(qū)別對待。陳雅新《行商、伶人與外銷畫家名號中的“官”“秀”“呱”考》認為行商、伶人以“官”“秀”為名號,只是普通庶民和社會底層人的習慣與偏愛。外銷畫家號“呱”與行商號“官”沒有關系,“呱”是一音譯詞,可能來自于葡萄牙語“quadro”。蔡連衛(wèi)《〈四郎探母〉的百年沉浮與經(jīng)典故事的當代講述》梳理了19世紀中葉以來京劇《四郎探母》的坎坷遭際,認為這是大的時代政治背景、京劇藝術的盛行衰微、民眾的文化心理共同作用的結果。傅裕惠《民間創(chuàng)作的跨領域主流——試探八○年代以來臺灣小劇場表演與“表演“藝術(Performance Art)的關系》認為八○年代以來的小劇場表演利用跨界作品以呼應或建立表演藝術、視覺藝術、行為藝術或裝置藝術等創(chuàng)作概念,并逐漸列入主流商業(yè)型或大規(guī)模制作。
第五,海外戲曲研究。李遠達《日本藏〈葫蘆先生〉雜劇原貌及其與〈袁氏義犬〉關系考論》比較了內閣文庫藏《王衡雜劇三種·葫蘆先生》與《盛明雜劇·袁氏義犬》之間的關系,挖掘了作者生平和創(chuàng)作背景對作品的影響。張曉芳《馬禮遜所藏中文古籍戲曲、曲藝類書目的文獻價值》一文對馬禮遜所藏的戲曲及曲藝類書目的版本進行了研究,探討了它們的文獻價值及藝術價值。陳恬《無意識的自由:論中國傳統(tǒng)戲劇舞臺時空》一文通過對比西方戲劇演出形式,探討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舞臺空間在時空轉換、時空變形方面的特點,認為中國傳統(tǒng)戲劇的舞臺時空是一種無意識而有限度的自由。羅仕龍《中國守財奴的妙汗衫:從元雜劇〈合汗衫〉的法譯到〈看錢奴〉的改編與演出》以《合汗衫》《看錢奴》兩劇的法譯本為出發(fā)點,比較了譯本與原文的差異,追索了其翻譯與接受的過程以及演出情況,進而反思這一傳譯現(xiàn)象在戲曲史上的交流意義。夏心言《論中國戲曲服飾在日本古典戲劇中的演繹》以“唐人相撲裝束”為切入點,認為日本戲劇的衣冠形制與標準對中國戲曲服飾有諸多借鑒之處,蘊藏著早期中日戲劇交流的可能性。伴俊典《有關六十種曲本〈琵琶記〉在江戶時代的接受》一文通過對江戶時代形成的《琵琶記》日譯抄本的分析和辨別,探討《琵琶記》在日本江戶時代所收藏的特征和特點。嚴艷《木魚書對越南喃字文學的影響芻議》梳理了木魚書在越南的傳播及留存情況,探討了木魚書與越南喃字文學的關系,并進一步考察了其內在原因。蕭涵珍《李漁與江戶文藝:論笠亭仙果〈七組入子枕〉與李漁〈十二樓〉》探討了日本小說作家笠亭仙果創(chuàng)作的《七組入子枕》與李漁《十二樓》之間的關系,認為李漁及其作品對江戶文藝的創(chuàng)作有著廣泛且深厚的影響。
此外,還有部分關于小說、民俗方向的研究。林瑩《雅俗流變中的白話小說“泛指人物”設置現(xiàn)象》分析了白話小說中以行人、鄰人、鄉(xiāng)人等形象出現(xiàn)的“泛指人物”設置的情形、緣由與承續(xù)。李萬營《〈西漢演義〉藍本“西漢卷”管窺——以〈運籌綱目〉所引相關戰(zhàn)例為參照》認為,《西漢演義》的藍本“西漢卷”可能成書于1592年之前,最遲不晚于1597年,并包含韓信斬樊噲、韓信火攻敗章邯、彭越運糧等特有情節(jié)。楊林夕《論〈儒林外史〉的女性才能》從洞明世事的才識、日常生活的才智、自食其力的才技等來探討《儒林外史》所表現(xiàn)的女性才華,并分析了《儒林外史》女性才華敘寫的背景和意義。林芷瑩《論楊家埠南公興畫店戲曲年畫的版面構成——以白蛇傳、包公案兩幅橫批為例》主要討論了南公興畫坊所出的白蛇傳年畫與包公案年畫的版面構成,以及由此引申而來的戲出內容與年畫特點。毛劼《貍貓換太子兩個故事系統(tǒng)的并立與融合》綜合貍貓換太子故事的文本與舞臺演出材料,重新梳理了“貍貓換太子”故事系統(tǒng)的發(fā)展與演變。朱萬曙《包龍圖:“民意”的推涌與文學形象的生成》認為包龍圖在戲曲中的形象體現(xiàn)了俗文學創(chuàng)作中“民意”的潛在推涌作用。
本次會議的論文呈現(xiàn)了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的一系列重點和熱點問題,體現(xiàn)出以下幾個研究特征:其一,隨著晚近戲曲史料的增多,清代戲曲及近代戲曲研究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這一點,從上文按時間分類的情況即可看出。其二,研究方法多樣,既有傳統(tǒng)的文獻考證法,又有利用新技術展開的統(tǒng)計分析法。如辜夢子《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詞曲〉三種版本??卑l(fā)覆》、林杰祥《楊慎〈陶情樂府〉編纂刊刻考》即運用了傳統(tǒng)的文獻版本考證之法;裴雪萊《清代戲曲家地理分布的視覺化呈現(xiàn)與闡釋》、鄒青《論民國時期昆曲曲社的時代特征及其啟示》等文則運用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法。其三,中外戲曲文化交流研究漸成規(guī)模,不僅有戲曲文本的譯介、戲曲藏家的研究,還有中國戲曲對海外戲曲編演影響的研究,如張曉芳《馬禮遜所藏中文古籍戲曲、曲藝類書目的文獻價值》、羅仕龍《中國守財奴的妙汗衫:從元雜劇〈合汗衫〉的法譯到〈看錢奴〉的改編演出》、蕭涵珍《李漁與江戶文藝:論笠亭仙果〈七組入子枕〉與李漁〈十二樓〉》等文。這有可能成為今后研究的一大熱點。
與此同時,本次會議也體現(xiàn)出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的一些問題:其一,限于史料及文獻解讀的困難,元雜劇南戲乃至更早時期戲曲的關注者較少,但早期戲曲具有非常大的研究價值,值得繼續(xù)推進;第二,少量論文在選題、觀點、方法上存在較多可商榷之處,有些觀點既不夠縝密,又缺乏相應的文獻支持,應當在尊重文獻、尊重史實的基礎上展開論述。
總的來說,本次會議為青年學者提供了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學術平臺,海內外青年學者就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與研究規(guī)劃進行了交流,互通有無,取長補短,拓寬了各自的視野。而資深學者所作的精到點評,既有直言不諱的批評,又有觀點和內容的點撥與補充,對于青年學者的成長當有較大的幫助。此外,本次會議借鑒了臺灣的會議觀察員體制,以第三方相對客觀的態(tài)度觀察整個分會場的報告、點評和交流情況,并在大會上作了觀述報告,便于與會學者了解其它分會場的基本情況??傊?,這次會議的舉辦較為成功,將為戲曲與俗文學研究工作的進一步展開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