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香
(江蘇省揚州市三元橋小學,江蘇 揚州 225000)
如何真正落實新課程理念,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呢?筆者緊抓音樂語言要素,使節(jié)奏、力度和速度三種音樂語言要素在音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全面激活學生的音樂思維,取得一些成效,下面談談具體做法:
演唱歌曲是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最易接受和樂于參與的表現形式。我們可以借助生動的音樂歌曲,在學生感性積累和認知的基礎上進行一些節(jié)奏等音樂基本技能的訓練。
五年級《美麗的星座》曲調短小,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節(jié)奏緊湊,第二部分副歌部分節(jié)奏舒展,第三部分是結束句,三個部分都有一句“五十六個美麗的星座”唱詞,但是節(jié)奏差異大,課上出示這句唱詞的三條不同節(jié)奏,通過范讀,小組讀、個別讀等學習形式,鞏固學生的節(jié)奏感,增強對音樂段落的記憶。這種對比朗讀節(jié)奏法巧妙地突破了歌曲的難點,為接下來的歌曲教學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使得歌曲教學顯得分外流暢,課堂的效率大幅提升。
“體態(tài)節(jié)奏”即運用有聲的拍手、拍腿、跺腳、捻指等動作,進行節(jié)拍節(jié)奏的敲擊,在熱烈的娛樂氣氛中培養(yǎng)學生節(jié)奏感,在不斷的嘗試變化中發(fā)現自己的音樂感悟與潛能,體驗音樂學習的快樂。
中低年級的歌唱往往更具觀賞性,教材和老師都會在歌曲表演時對學生有肢體動作的要求,這些動作的設計應以簡單美觀,富有韻律感為原則。例如二年級《這是什么》,用手臂模擬時針行走,隨歌曲有節(jié)奏變換角度,來配合歌曲的前兩個樂句“嘀嗒、嘀嗒、嘀嗒”,用側耳傾聽并輕微點頭的動作變現“當當當”等等。這些動作再配以相應的表情,就能使學生的歌曲表演更加生動可愛,同時加以教師的提示,還能幫助他們在短時間內有效的記憶,達到背唱的要求。
針對學生對力度記號的認識比較困難,我為漸強、漸弱記號編寫了兩首兒歌 “漸強像只小喇叭,左邊尖來右邊寬,嘴巴越張聲音越大。”“漸弱號像小刀劍,左邊快來右邊尖,聲音漸漸聽不見?!崩蒙鷦拥恼Z言將抽象的音樂知識趣味化,激發(fā)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對這兩個力度記號留下深刻的印象。
力度變化是重要的音樂表現手段。它可以表達豐富的情感,并造成音樂的對比和發(fā)展。一般來說,力度越強,音樂越緊張、雄壯,力度越弱,音樂越緩和、委婉。《搖籃曲》和《大刀進行曲》風格迥異,對比強烈,前一首溫柔恬靜,后一首威武雄壯,很快學生就能將強(f)、弱(p)記號匹配到歌曲中。
速度是音樂快慢的程度,為使音樂表達出所要表現的感情,必須使音樂作品按一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慢速樂曲一般表現抒情、優(yōu)美、柔和寬廣或者悲憤、憂傷等形象和感情;快速樂曲一般表現歡快、活潑、緊張、激動等形象和感情,當然也有一首樂曲的幾個部分之間速度常有對比,其目的是為了造成形象和感情的對比,因此音樂的語言要素——速度是多變的。
在欣賞鋼琴獨奏曲《小狗圓舞曲》時讓學生思考這首鋼琴作品的速度是怎樣的?描繪了什么動物形象?樂曲速度是否有變化?音樂中兩個不同速度的樂段分別表現小狗的什么形象?你最喜歡哪種形象?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并根據樂曲的速度、節(jié)奏、情緒即興用動作表現不同形象的小狗。
《苗嶺的早晨》第一樂段中小提琴明亮的音色和緩慢的速度恰當地表現了苗族美麗景色和早晨寧靜的氣氛,第二樂段較快的速度和極高的音區(qū)則表現了苗族人民歌舞與勞動的熱烈場面,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再現與第一樂段形成呼應。
綜上所述,我們發(fā)現節(jié)奏、力度、速度音樂語言要素在塑造音樂形象中的重要性,它們和旋律、音色、調式調性結合在一起,共同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在音樂課堂中教師要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充分挖掘音樂語言要素的魅力,抓住音樂的特點讓學生傾聽音樂、唱奏音樂,形成創(chuàng)作音樂的基本技能,為學生音樂思維的騰飛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