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麗麗
上海芭蕾舞團1979年建團,至今已經快40年了。40年,對于其他行業(yè)來說可能不是一個很大的時間跨度,但對于芭蕾舞而言,已經跨越了三代以上的芭蕾舞演員的青春及其舞臺生涯。這樣殘酷的人才更新的需求一方面是因為芭蕾舞演員的舞臺生涯十分短暫,另一方面是因為芭蕾藝術對演員越來越嚴苛、越來越高的要求,這就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淘汰機制,成為每一個芭蕾舞演員和每一個院團必須面對的問題。所以,優(yōu)秀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對一個院團的事業(yè)發(fā)展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一直以來,上海芭蕾舞團都將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看作是一個迫切的、同時也是長期不斷的工程。經過長年的努力,今天有了不錯的成績: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明星范曉楓、季萍萍、吳虎生等,在國內外都已經有了不錯的影響力;主要演員戚冰雪,則在短短兩年里迅速而驚人地成長起來,成為團里最年輕一代演員的佼佼者。然而,他們的成長不是自然地、一朝一夕地達成的,而需要決策者以敏銳的思維提出整體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策略,以時間和精力的大量投入,以鼓勵和壓力并施,一步一步地達到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
培養(yǎng)對象的選擇是最具決定性的第一步。一個好的培養(yǎng)對象就像一塊璞玉,它可以沒有好的形狀,但必須要有好的質地。我們就可以對他(她)進行后天的開發(fā),采用各種手段去挖掘他(她)的潛力、可塑性,幫助他(她)將自己的優(yōu)勢完全展露出來。原材料要“好”,但什么是“好”,“好”到什么程度,這些都取決于決策者的眼光。一旦選定并決定其作為培養(yǎng)對象,就像下了一個賭注,賭上了我們未來5年、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更多的精力,賭我們在培養(yǎng)過程中是否可以攻克一切主觀的、客觀的影響因素。結果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不那么理想的。
選擇培養(yǎng)對象,其自身條件是基礎,包括比例、外形,也包括其性格和悟性。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明星吳虎生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記得他剛剛從上海市舞蹈學校畢業(yè)來到團里時,真的有一身好條件,可是雙人舞技術和表演卻非常稚嫩,成為他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但他所表現(xiàn)出的刻苦、認真、踏實、進取的態(tài)度讓作為團長的我愿意在他的身上下一個賭注。如今,他進團到現(xiàn)在已經15年了,從一個在角落里的群舞演員,到拿到第九屆紐約芭蕾舞比賽第一名和第四屆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金獎,再到擔任上海芭蕾舞團所有的大型芭蕾舞劇的男主角,先后獲得中國舞蹈“荷花獎”的表演金獎、上海白玉蘭戲劇獎“主角獎”等。今天他已經成為中國芭蕾舞界非常有影響力的優(yōu)秀演員。吳虎生的成長和蛻變,我們已經花了15年的時間,然而,這一培養(yǎng)還在繼續(xù)。而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也是我們一邊嘗試、一邊驗證、一邊總結經驗的過程。
我認為,要造就一個優(yōu)秀的芭蕾人才必須有清晰的目標和全方位的設計及多種多樣的手段。因為,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是使其成為“拔尖人才”,他們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術、會跳舞,更重要的是會運用肢體來表現(xiàn)人物及其思想感情,用他們從靈魂傳達的思想情感去感染觀眾,因此,人才不僅需要有技術,還要有藝術工作者的責任感,所以人才的培養(yǎng)的素質應該是非常立體、全面的。
如何才能夠實現(xiàn)我們所希望達到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呢?總結實踐經驗,我認為:
第一,要給他們提供大量的作品表演的機會,甚至是為他們提供量身定做的作品,包括讓他們與世界一流的編導、藝術家合作,去接觸大師,接觸高質量的作品,從而幫助他們在排練和舞臺實踐中具有開闊的藝術視野,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提升全面的素養(yǎng)。
第二,舞臺上的實踐是舞蹈表演人才培養(yǎng)最有效的途徑。所以,我們要敢于給那些優(yōu)秀的后備人才提供舞臺,給他們歷練的機會。上海芭蕾舞團近年來也拿出越來越多的資源給年輕的演員們,讓他們到國際芭蕾舞比賽的賽場上去比拼,讓他們在大型芭蕾舞劇中擔任主角,例如主要演員張文君、周嘉雯、帖佳欣,以及近兩年正在力推的優(yōu)秀演員袁岸璞、孟繁宇、龔黎偉、項陽等,都是在這樣的舉措中成長起來的。其中,年僅20歲的主要演員戚冰雪的成長最讓人欣喜。她在進團兩年的時間里,已經在北京、上海兩個國際芭蕾舞比賽中拿到了最高獎,主演了近十部大型芭蕾舞劇。這樣的成績在芭蕾界是非常罕見的。事實表明:對于有靈性、能吃苦的孩子,我們要給其機會,給其壓力,給其信任,而其只要能扛起這份壓力,把握這樣的機會,就會以驚人的速度成長。
第三,采取以“資深帶新秀”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我認為,在人才培養(yǎng)中,演員如何組合、配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如果只是為培養(yǎng)對象選擇同齡的人來搭檔,勢必會缺少壓力和動力。所以我把小的苗子們都拆開,讓他們和前輩舞者搭配,每天六個小時、八個小時的配合,加之舞臺上的實踐,讓新人在技術上和心理上飛速地成長起來,可以說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注重創(chuàng)造條件,提升優(yōu)秀人才的全面素養(yǎng)。為此,我們指導他們吸取與芭蕾藝術相關的一切養(yǎng)分,多看書、多聽音樂、多看高質量的演出、交有涵養(yǎng)的朋友……從而讓他們從內心豐富起來,同時給予他們鼓勵,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有機會得到社會的肯定,從內部到外部環(huán)境氛圍的營造讓他們對職業(yè)保有更堅定的信念。為此,上海芭蕾舞團還特別建立了藝術資料庫,收藏關于舞蹈表演和創(chuàng)作、音樂、設計、美術、名人傳記、文學作品、經濟、歷史等大量的書籍,以及各類影像資料等,讓年輕的演員們可以在這里最快地找到想了解的知識,養(yǎng)成愛學習和主動學習的習慣。
當然,芭蕾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并不僅限于舞臺表演。站在長遠的角度看,舞臺上的輝煌還是短暫的、有局限性的。所以,目前還活躍在舞臺上的他們不僅要學會跳舞,還要有未來的夢想。我作為一團之長也就像一個“大家長”,他們每人的特點、特長,以及變化和未來發(fā)展……都被放在我的規(guī)劃里,不僅幫助他們成為舞臺表演上的頂尖人才,而且?guī)椭湓谘輪T的巔峰狀態(tài)不再之后可以成功轉型,以新的人才身份繼續(xù)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例如,首席演員季萍萍目前已經成為上海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jiān)助理;首席演員范曉楓因為2017年初跟腱的意外斷裂不得不離開舞臺,而現(xiàn)在她已承擔了教員的角色;首席演員吳虎生也開始嘗試舞蹈編創(chuàng),2017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中型芭蕾作品《難說再見》,獲得了非常好的反響。這三位明星演員都在走下舞臺或為了在走下舞臺之后的發(fā)展,找到了自己新的發(fā)展方向,在這一過程中,上海芭蕾舞團給予的是認可、支持和信任,并全力搭建創(chuàng)作、教育、交流的多樣化平臺,幫助他們完成人生的歷練,并完成蛻變。而我們相信,這樣的演員轉型后可以成為優(yōu)秀的教員或管理者,因為他們經歷過芭蕾舞演員從青澀到巔峰的成長過程,知道一路走來會面臨什么問題,要怎么去解決,而且他們所積累的舞臺表演經驗對他們之后的后備人才培養(yǎng)來說也是非常寶貴的財富。我們也相信,這樣轉型后的演員也可以成為優(yōu)秀的編導,十多年里不同舞臺角色的塑造、所有的經驗和積累都讓他們對舞臺藝術有敏銳的感覺,知道什么是“好作品”,知道自己要表現(xiàn)什么,演員們需要什么,也知道觀眾們渴望看到什么。
總之,優(yōu)秀的后備人才是芭蕾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接班人,是中國芭蕾精神得以傳承和延續(xù)的保證,也是構筑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今天,上海芭蕾舞團能人才輩出并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隊,我們整個團隊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感謝上海芭蕾舞團的前輩為我們奠定的基礎,感謝我們每一代“上芭人”為之付出的努力。人才培養(yǎng)的課題永遠都是我們必須面對并完成的工程,我們會繼續(xù)努力,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