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孟潮
《中國古代建筑師》是張欽楠先生“學習中國通史和文化史,尋找中國古代建筑師過程”的碩果(見《中國古代建筑師》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2008年,第1版,印數10000冊,18萬字,282頁,第267頁后記)。
作者從閱讀和尋找中,看到了民間匠師、文人、官方大將乃至漢族和周邊民族之間在建筑觀念和操作技術上的相互影響。著此書的目的在于“衷心希望,我們的史學家們,能夠在‘人’、‘事’、‘物’(城市,建筑,園林工藝品等)并舉之下,給那些“物”的創(chuàng)造者以應有的地位。”
該書在實現(xiàn)作者心愿方面,即在建筑文化史研究上確實是頗具開拓性的重要著作。不僅繼承了司馬遷 《史記》以來“人”和“事”并舉,以“人”為主的史學優(yōu)秀傳統(tǒng),而且創(chuàng)造性提出“人、事、物三并舉”的史學研究路徑,十分有啟示和示范的意義。我讀之頗有“相見恨晚”的之慨。
此書比李邕光先生強調“從建筑人看建筑史”顯然有更加深入和細致處。而且原本此書出版在李書 (2013年)之前的2008年,雖然我是先讀了后者,仍然覺得應把此書列為 “之一”。
作者指出,被稱作“時代的鏡子”、“文化縮影”的建筑好像是沉默無言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建筑這面鏡子和他的建造者(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前的人或人們)進行文化交流。所以說,建筑在譜寫歷史,或者說,建筑師有意無意地譜寫歷史。
他分析,建筑師的厄運,主要源于兩方面原因:一、中國古代社會對科學技術蔑視;學術界重視人文輕視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重視綜合論道輕視具體分析。二、建筑的功勞總是歸功于帝王和物主。于是,與有名望的詩人、畫家相比,建筑師既無名望又無地位,只能淪為“無名氏”。其實,在文化發(fā)展中的歷史作用上,建筑師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重要力量。
圖1 張欽楠先生著《中國古代建筑師》
為了讓讀者增加對建筑師在文化發(fā)展中的歷史作用,作者從他找到的200名古代建筑師的行列中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別成章介紹,見人、見事、見物、見思想。并以“知識鏈接”的方式,進行中外比較,介紹同一時期(或同一題材)的國外代表性的建筑與建筑師,試圖提供一個更為廣泛的歷史場景,不僅增加了該書的可讀性、可視性和中外建筑的思想市場性,在促人深思后加強了讀者與作者的認同感。
圖2 秀雅的古園林建筑
限于篇幅和主題,本文僅摘取幾個促人深思的帝王與建筑實例:
張先生稱周公姬旦與彌牟為 “中國第一對都城規(guī)劃師與建造師搭檔”(見書18頁)。周公的重要貢獻之一便是主持洛邑營造等,他在營造洛邑時任用了一位名為彌牟的建筑師(工程師),他的任務是“計丈數,揣高卑,度厚薄,仞溝洫,物土方,量事期,計徒庸,慮材用,書糇糧......”并編寫手冊“以令役于諸侯”。這些都是營建一座城市及其建筑不可缺少的工作,但是都屬于技術性的工作,按當今的實踐標準,他屬于建造師一類。至于“新的帝都的全部基本設計,最終負有責任的權威是周公”。
周公旦營造洛邑(在今日洛陽附近)是有遠大的戰(zhàn)略目標的。將新都置于洛水以北,全國的中心地帶,“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有利于實施中央政權的權力。
比起埃及用石頭建造金字塔的伊姆霍特普晚生了1600年的周公旦,在中國建筑史上的地位可以相當于前者。二者都是首相級人物,他們營造的城市和建筑都成為后世仿造的楷模。
作者認為,嬴政、蒙恬是中央集權國家建筑文化的開創(chuàng)者(見書36-45頁)。
他說,把秦始皇嬴政(前259-210)列在建筑師隊伍中,似乎比較牽強,但是也不完全沒有道理。秦統(tǒng)一全國后,進行了幾項大型工程建設,其規(guī)模之大,構思之宏偉,恐怕不是一般工匠或官吏所能勝任。當時秦王朝有組織嚴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機構,其中負責土木建筑的部門稱為 “將作少府”(翦伯贊,《秦漢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其官員負責工程的具體實施,統(tǒng)率管理“百工”隊伍,每次大型工程都要征集幾十萬人服役,其中有不少俘虜,內中還有來自六國的工匠。沒有強大的政權網絡,動用龐大人力資源,像長城這樣浩大的工程是不可能實施的。然而這些工程的策劃及其基本方案的設計,卻只能出自最高領導——皇帝本人。所以把秦始皇作為他所策劃的工程的總設計師,恐不為過。他策劃建造的項目有:
1.命大將蒙恬以30萬以上民工,10年時間修筑的萬里長城;
2.建造馳道(相當于今日的高速公路),從首都通向全國各地;
3.親自策劃的宮殿群體的建造,后因工程過大沒能完成。
朱棣 (公元1360-1481),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公元1406年開始營建北京宮殿,公元1420年建成后翌年遷都。
蒯祥(1397-1481),字廷瑞,吳縣香山漁帆村人。祖父蒯思明、父親蒯福都是有名的木匠(伊佩霞,《劍橋插圖中國史》趙世瑜等譯,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公元1417年蒯祥與父親應召同往北京,不久蒯福擔任“營繕所丞”(崔晉余著《蘇州香山幫建筑》,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另外,還有吳中,字思正,山東武城人。任右都御史,1407年改任工部尚書。
阮安,又名阿留,交趾人,永樂間太監(jiān)。
張先生認為,朱棣(皇帝)是明北京城的總策劃和決策者;吳中(工部大臣)是營造工程的行政主管,阮安是具體構思者,而蒯祥則是皇家建筑師中出類拔萃者,既設計又營建。阮安的設計包括北京的九個城門、城池、宮殿、官府和河道疏通。蒯祥除宮殿官府外,還負責皇陵,他們二人的工作范圍有交叉。
建筑師張欽楠
張欽楠(1931-),上海人,美國建筑師學會(AIA)、英國皇家建筑學會(RIBA)、澳大利亞建筑學會(RAIA)的名譽資深會員,麻省理工學院北京校友會理事,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名譽市民。1947年去美國,1951年畢業(yè)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1952-1980年先后在上海(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部設計總局)、西安(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重慶(建筑工程部第一綜合設計院)等從事建筑與工程設計。1980-1988年在北京中央機關工作,其中1985-1988年任城鄉(xiāng)建設環(huán)境保護部設計局局長。1988-2000年先后擔任中國建筑學會秘書長、副理事長。擔任英國《建筑學報》地區(qū)編輯,中、日、韓建筑學會聯(lián)合出版的《建筑理論》中方總編輯,《建筑熱能通風空調》顧問。
主要著作和譯作有:《閱讀城市》、《特色取勝》、《現(xiàn)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人文主義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