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立敬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作為德育主干課程,在理論上始終被擺在高等教育教學的首要位置。然而,思政課教學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狀態(tài)不佳、效果不良現(xiàn)象。追根逆源,是因為教學過程存在異化現(xiàn)象。本文試圖以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來剖析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以求使高校思政課教學達成其根本目標。
[關(guān)鍵詞] 異化勞動;思政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11-0082-02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執(zhí)行院長孫熙國說:“思想政治理論課始終強調(diào)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價值觀目標三者的統(tǒng)一。課堂要傳授知識,知識須轉(zhuǎn)化為能力,并最終成為青年學生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這就是價值觀目標。價值觀目標要求形成與知識和能力相關(guān)的深厚情感、誠懇態(tài)度和執(zhí)著追求?!盵1]然而,當前很多高校思政課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別說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就是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的達成,也任重道遠。學生上課時心不在焉、對所學內(nèi)容不感興趣以及教師上課敷衍、學校督導過度等現(xiàn)象,較為普遍。通過以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剖析高校思政課存在的這些現(xiàn)象,可以為改善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有益的啟示。
一 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高等教育是大學生學習知識、培養(yǎng)能力、完善人格的重要人生階段。在這個人生階段,思政課教學活動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成熟,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其結(jié)果卻差強人意。有這么幾個原因。首先,由于就業(yè)單位對大學生工作能力的要求非常明確、具體,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工作能力的提升直接決定了大學生畢業(yè)后的工作方式和收入狀況,而思政課教學內(nèi)容與此并無直接關(guān)系,因而,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普遍重視專業(yè)課、技能課而輕視人文課、思政課。其次,思政課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是一種理想的應然狀態(tài),而大學生卻生活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社會中,課堂上美好的理想與嚴酷的現(xiàn)實存在巨大的反差,使大學生感覺所學理論不切實際。再加上思政課教學內(nèi)容與中學相關(guān)學科內(nèi)容有所重復,大學生認為是老生常談,對思政課教學不感興趣。最后,相對教學而言,高校對教師的考核更加注重科研,導致部分教師視教學為累贅,從而敷衍了事,教學沒有激情。于是,學校加強了對思政課及其他課程的督導工作。然而,學校督導工作存在過度、不合理等問題,反而干擾了思政課教學活動。
二 以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剖析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勞動者和他的勞動產(chǎn)品相異化
在理想的社會條件下,勞動者借助工具將生產(chǎn)資料加工成產(chǎn)品,產(chǎn)品的價值是勞動a的凝結(jié),勞動者擁有對產(chǎn)品的占有和支配權(quán)。在資本主義社會,產(chǎn)品不屬于工人,工人勞動得越多,為資本家創(chuàng)造的產(chǎn)品越多,那么,資本家剝削工人的能力就越強。因而,工人與自己的勞動產(chǎn)品相異化。教師作為勞動者,大學生的思想品格自然就是勞動產(chǎn)品。然而,對待教師授課,很多學生的態(tài)度是非常冷漠、無動于衷的,來課堂上課只是不被教師處罰的無奈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課堂教學活動在他們身上很難起到顯著的效果。經(jīng)常遲到,隨意曠課,上課低頭做其他事情,等等,這種學習態(tài)度,無法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不良的教學效果、不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讓教師不但享受不到勞動的喜悅,反而為沒能吸引大學生注意力、無法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而感到教學活動的失敗和沮喪。
(二)勞動者和勞動活動本身相異化
依據(jù)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勞動作為人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整個過程應該是勞動者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是人存在的第一需要和價值享受的過程,是人的能動性的全面展現(xiàn)。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受到監(jiān)督、斥責甚至處罰,工人在勞動中感受到的主要是痛苦而不是快樂。當前,高校對思政課教師教學活動的督導,依據(jù)的是工科的模式化教學方式,這對于育人功能的思政課來說無疑是一種束縛。為了應對督導工作,教師只能規(guī)范化、機械化、模式化地教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折磨、壓抑和無奈。過度、不合理的督導方式使教學活動本身出現(xiàn)了違背教學規(guī)律的現(xiàn)象。
(三)勞動者和自己的類本質(zhì)相異化
馬克思說:“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zhì),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2]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而有意識的活動就是勞動。而人的類本質(zhì),主要是指人所生存其中的自然界及共同的精神力量。勞動者與自己的類本質(zhì)相異化,是指勞動過程中自然物及精神力量,純粹成了人的生存手段。而教育的傳播者和接受者作為類而存在,教和學是勞動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都應該是自由自覺的活動,才能真正體現(xiàn)人的類本質(zhì)。本來,思政課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教學過程是一種享受。然而,但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教育活動成了教師謀生的手段,學生上課也成了獲得學分進而獲得學歷的工具。這往往導致教師臺上照本宣科,學生臺下昏昏欲睡的教學狀況。
(四)人和人相異化
馬克思認為,工人與勞動成果、勞動過程、類本質(zhì)相異化的結(jié)果,就是工人與資本家、工人與工人、資本家與資本家相異化。這種異化在思政課教學過程的表現(xiàn),就是思政課教師與督導、督導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相互懷疑、指責以及吹毛求疵的不和諧現(xiàn)象,即思政課教學活動中存在著人和人相異化的某些狀況。譬如,督導的本職工作是監(jiān)督、指導教學,使教學活動符合教學要求及規(guī)范,促進教學活動水平的提高。然而,一些督導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對教師課堂教學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批評上,甚至具有找不出缺點就不稱職的思想。為了完成督導任務,頻繁地、無緣無故地督導某些老師的教學工作,使得這些教師甚至學生的心理經(jīng)常處于緊張、焦慮狀態(tài)。教師為了應對督導的要求,往往把存在的問題歸結(jié)到學生身上,導致師生之間關(guān)系緊張,進而也使學生對督導抱有消極的態(tài)度。過度、不合理的督導方式,不僅沒有促進教學,反而阻礙了教學,適得其反。
三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對思政課教學的啟示endprint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雖然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工人勞動不自由為主要內(nèi)容,但是其宗旨卻是使人擺脫各種束縛,獲得解放,實現(xiàn)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因此,在以其剖析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時,具有指導意義,給予我們一些有益啟示,。
(一)思政課教學要回歸育人的根本目標
思政課的基本教學目標,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更根本的目標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由的人格、理性的精神,實現(xiàn)全面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不僅要講授知識,而且要傳播先進的人文精神。只有這樣,思政課才會吸引人、鼓舞人,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查德·萊文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yè)時,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chǔ)、獲得幸福的能力[3]。 因此,教學雖然以知識為基礎(chǔ),但是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理念、態(tài)度與志向。如果思政課教師講授的僅僅是知識,把課堂僅僅當作謀生的手段,大學生把考核合格僅僅作為學習的目標,把思政課僅僅當作獲得學分的科目,顯然就不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就會偏離思政課教學的根本目標。因此,思政課教學理念、態(tài)度與志向上要以根本目標為旨歸,減少師生在教學中的過度功利、短視的現(xiàn)象,擺脫對功利的過度依賴與向往,。
(二)思政課要以教師與學生為主體,給教師與學生自由自覺活動的空間
正如工人勞動應是工人自由自覺的活動一樣,思政課教學應以思政課教師與學生為主體,給予他們自由自覺活動的空間。為了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水平,學校組織督導老師進行督導工作是必要的。然而,過度、不理性的督導工作反而擾亂了思政課正常的教學活動,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感到了一種不必要的壓力與緊張。因而,相信教師與學生,讓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自主性,讓督導工作在原則、方式、態(tài)度方面合乎分寸、理性,是消除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重要理念與舉措。
(三)在思政課教學及管理活動中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雖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思政課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然而,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活動、教學管理本身,在某些方面卻偏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的表現(xiàn)有:不合理的督導方式,導致了不和諧的課堂教學;過度功利、短視的教學目標,無法形成自由的高貴人格;在以兩點基礎(chǔ)上,又無法形成敬業(yè)、友善的教學氛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指導思政課的教學、管理工作,是解決思政課存在問題的重要理念。
以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剖析思政課存在的問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決這些問題,將會提升當前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與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從文本到心靈:“讓思政理論課始終冒著熱氣”.
[2016-12-15].http://news.gmw.cn/2016-12/15/content_23265823.htm.
[2]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這才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受過教育的標準.[2016-03-26].
http://www.sohu.com/a/65857984_3724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