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貞
【摘 要】本文從自主設計、動手操作、多元交流三個方面,探討多元智能理論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實驗素養(yǎng)和實驗精神。
【關鍵詞】高中化學 多元智能 實驗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1B-0042-02
多元智能理論是一項新型的教育理論,揭示了人的智能,或者稱為智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根據這個理論,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來發(fā)展學生的智力。高中化學中實驗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具有多元化特征,它關乎學生化學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多元智能理論可為高中化學實驗的教學提供新的思路。下面從三個方面具體闡述。
一、自主設計,獨辟蹊徑,有利于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
多元智能理論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認為學生不僅會學習現有的知識,而且更加會自主設計新方法,能夠創(chuàng)新。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獨辟蹊徑,自主創(chuàng)新、設計。
以選修 4《化學反應原理》中第四章第一節(jié)“原電池”為例。原電池顧名思義,就是能夠儲存電能的一種裝置。一個“原”字,透露出原電池具有原始屬性,是電池的原理。和平時生活中所說的電池相同,原電池也具備放電的功能。至于電池的形態(tài),在普遍的印象當中,電池往往是棒狀形式,或者是金屬片狀,等等,電池中蘊藏電能。那么問題就來了,“電池”二字中有一個“池”字,但是電池卻和液體沒有任何關系,為什么會叫作“電池”呢?這就引出了原電池的概念。原電池本質上是將兩個不同的金屬電極浸泡在電解液中組成的一種裝置,是貨真價實的帶電之“池”。在原電池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原電池的制作實驗,但是限于教學條件,無法讓學生獨立操作,因此筆者引導學生另辟蹊徑,自主設計可行的原電池實驗。集思廣益,學生討論出了自主實驗的方向,將實驗的“戰(zhàn)場”縮小,利用微型的裝置進行實驗,以確保實驗的可操作性。起初方案是由筆者提議,將電解液放置在小型塑料實驗板上,然后通過石墨電極進行實驗。剛開始實驗效果不太理想,學生就根據各自的判斷進行改進,例如將實驗板改成多孔,將石墨電極套上玻璃管等。最終,獨辟蹊徑的原電池實驗成功,化學課堂上見證了微弱的放電反應。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領路人,但并不是至高無上的權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多元化的智能。學習知識理論固然是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根本,但是自主設計、勇于創(chuàng)新,也是時代發(fā)展對學生提出的新要求。
二、動手操作,學會觀察和分析,有利于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
多元智能理論也證明了學生的發(fā)展是從多個方面進行得來的,其中動手實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人的身體是一個整體,如果思維想要得到鍛煉,那么就需要手、腦、眼同時協作,多元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而實驗恰好能做這一點,使學生學會動手操作、觀察。
在化學授課過程中,一味地講授理論并不能將知識很好地傳遞給學生,尤其是對復雜的化學反應,比如一些化學反應,將反應條件稍微改變就可能導致這個化學反應發(fā)生改變。因此實驗在化學課程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來加深對化學反應的理解和記憶。在必修 1 中的《金屬及其化合物》這一章的教學中,許許多多元素的化學反應如果只靠死記硬背根本無法準確記憶,比如 Fe 單質置換化合物中 Cu 的化學反應,筆者讓學生動手利用 Fe 單質置換化合物中的 Cu 的實驗,通過實驗來進一步了解和掌握這個化學反應。但在實驗中也遇到這樣的問題,理論上,一根打磨好的鐵絲浸入到硫酸銅溶液中,使之發(fā)生化學反應,鐵絲表面就會附著一層紅色固體,這個紅色固體即被置換出的銅。這個化學反應的方程式為 Fe+CuSO4=FeSO4+Cu。然而在第一次實際操作中,學生發(fā)現,鐵絲表面附著的不全是紅色固體,而是一些黑色固體摻雜一些暗紅色的物質,似乎與實際不符合。這是為什么呢?筆者讓學生仔細觀察,發(fā)現這些暗紅色物質就是銅,只是搞不懂為什么有黑色物質產生。為此筆者用另外一瓶濃度低一點的硫酸銅溶液,讓學生再次做實驗,結果更明顯,鐵絲表面附著一層明顯的紅色固體,再一次證明,Fe 單質和硫酸銅溶液發(fā)生了置換反應。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跟學生一起分析,產生黑色物質的原因,一是實驗所用的 Fe 純度不是很高,其中還有一定的碳含量;二是溶液濃度太高。這兩個主要原因使得鐵絲表面變黑。發(fā)生反應后,鐵絲表面附著暗紅色物質,說明生成物中有銅,也就是說,銅被置換出來,即化學反應方程式“Fe+CuSO4=FeSO4+Cu”是正確的,理論與實際是統一的。
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通過實驗加深了理解,增強了記憶,同時也從實驗中發(fā)現一些特殊的現象,并學會分析實驗結果,抓住主要矛盾,學會從現象看本質。使學生學會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方法,逐步提升化學素養(yǎng)。
三、多元交流,碰撞思維,有利于學生化學素養(yǎng)的積累
每個學生的智能都是多元化發(fā)展的,因此多個學生聚集在一起的課堂,就是一個多元化的場所。多元智能理論指出,要想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多元化智能,還需要在班級內部進行廣泛交流,讓不同的思維碰撞出火花。
以必修 2 第二章第 三 節(jié)“化學反應的速率”為例?;瘜W實驗中,學生的注意點往往在實驗現象上,很少會關注化學反應的速率。原因是,化學反應的速率不容易觀察到,因此需要進行專門實驗。要想明顯地觀察到化學反應速率的變化,比較普遍的做法是,在實驗中使用催化劑來做比較實驗。以過氧化氫溶液分解為例,探究催化劑對過氧化氫分解速率的影響。實驗開始之前,筆者沒有明確指出何種催化劑比較合適,而是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包括二氧化錳、高錳酸鉀、碳粉等,讓學生分組并自由選擇不同的催化劑。然后按照一定順序讓學生一組一組地做實驗,當一個小組進行實驗時,其他組的學生在旁邊一起觀察,當學生做完所有實驗之后,自然就知道各個實驗的速率都不相同。并觀察得知,二氧化錳的催化效果最好,過氧化氫分解的方程式為:
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驗交流,使其思維發(fā)生碰撞,更深地了解化學反應速率,也更加了解催化劑的作用,知道在化學生產過程中為什么要通過合理使用催化劑來提高生產效率的原因,增長了知識。
又如電解飽和食鹽水實驗。電解實驗在高中化學中是一個重點實驗,筆者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以便進行交流。筆者要求每個小組各自完成電解實驗,在實驗過程中觀察現象,記錄實驗現象,并思考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注意到電極附近有白色固體析出,白色固體只出現在陰極上,并將這些現象記錄在實驗本上。當所有小組將觀察到的現象匯總到一起時,他們發(fā)現,各小組分別實驗觀察到的現象都是一樣的,說明實驗是實證理論的最好方法。然后進行交流、分析,找到產生這些實驗現象的原因,從而得出電解飽和食鹽水的化學方程式:
一個學習小組包含著多元的智能,在其中的相互交流合作中又衍生出更多的東西。小組不是一個封閉的單位,而是一個可以相互協作,進行更深入研究的學習單位。做好多元智能下的小組合作,有利于學生化學素養(yǎng)的積累。
綜合來說,借鑒多元智能理論能更好地順應學生特點,開展教學活動,并在多元智能化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實驗素養(yǎng)和實驗精神。
【參考文獻】
[1]趙 娜.多元智能理論下高中化學教學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36)
[2]周 瑋,何 超.多元智能理論下高中化學教學探索[J].亞太教育,2015(34)
[3]曹瑞奇.多元智能理論下高中化學教學探索[J].成功,2013(22)
(責編 盧建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