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
葉嘉瑩的《唐宋詞十七講》是我的枕邊書之一。喜歡在夜闌人靜后軟軟一臥,隨意翻開,就如同走進秋日雨后溫潤的楓林。楓葉上琥珀般的淚珠欲滴,映照著深秋的紅和遠黛的碧痕。喧囂淡退,漁歌隱隱傳來……
《唐宋詞十七講》是根據(jù)葉先生于1987年在國內(nèi)各大院校的巡回講演稿整理而成。這本書內(nèi)容精深而語言平白,可讀性很強,該書付梓后,洛陽紙貴,數(shù)十次重印,仍有供不應(yīng)求之勢。
讀《唐宋詞十七講》,隨著葉先生溫婉的講述,那些遠去的古人變得鮮活而生動起來。書中共論析了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歐陽修、柳永、蘇軾、秦觀、周邦彥、辛棄疾、姜夔、吳文英、王沂孫等詞人十五家。這些詞人及其作品的入選基于一個標準——具有“感發(fā)生命的力量”,即能夠表現(xiàn)人之心靈中最真實之品質(zhì)與情感,且能產(chǎn)生人性之震撼力量。從葉先生的講述中,我們能鮮明地感覺到,她始終堅持以“興發(fā)感動”為核心的詩詞學(xué)觀,從體悟生命的角度去研究詩詞,完全不同于咬文嚼字。
葉嘉瑩先生“興發(fā)感動”說,吸收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精髓,也結(jié)合了西方生命哲學(xué)等思想。她以深入淺出的講述,把中國傳統(tǒng)詩章中深蘊的生命意識揭示出來,給聽者以生命力的震撼。她說:“我認為我國古代詩歌中有一種興發(fā)感動的生命,這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像長江、黃河一樣不停息地傳下來,一直感動我們千百年以下的人。我以為這才正是中國古典詩歌中最寶貴的、最可重視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币虼?,她從生命哲學(xué)出發(fā),使千古詩篇躍動著生命的華彩,使遠去的古人擁有了飽滿的生命。她指出“我們在欣賞詩的時候,必須把它看作一個活潑的生命,絕不能把它搞成僵死的教條”。讀這本書,就是與一個個鮮活而美好的詩人照面;讀這本書,就是感受中華詩詞里蘊藏著的一顆顆不死的心靈。
李煜的《玉樓春》一向被人批評為空泛淫靡、溺于享樂?!巴韸y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風簫吹斷水云閑,重按霓裳歌遍徹?!眱H上闋就香艷撲鼻。但在葉先生的講述中,我們明了,這樣的李后主與寫“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李后主其實并無二致。他的深情,無論是在亡國前還是亡國后,同樣真摯并且沒有任何節(jié)制和掩飾,這是他作為一個詞人的可愛處,也是他作為一個社會人的悲哀處。
尼采謂:“一切文學(xué),余愛以血書者?!睍锼x的十五位詞人的作品,都是一個個真摯的生命鮮活而生動地表達。翻讀這本書,我為馮延巳執(zhí)著的熱情而唏噓,為歐陽修遣玩的意興而解頤,為晏殊圓融的智慧而嘆佩,為蘇軾人生的通觀而欣悅……泱泱詩國,詩人、詞人不計其數(shù),即便只算唐宋也是不勝枚舉,而葉先生慧眼獨具,從詞學(xué)的角度,挑選了富有生命感發(fā)力量的十五位詞人。而葉先生對他們的代表詞作,往往結(jié)合其人生進行解析。十五位詞人,十五種人生,但都貫穿著同一個主題:生命盡管脆弱,但因為有了詩歌的引領(lǐng)而變得堅韌;人生盡管短暫,但因為有了詩歌的參與而成為永恒。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