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育楓
傳記《成為簡·奧斯丁》(Becoming Jane Austen)出版于2003年,是美國歷史學者喬·亨特·斯賓塞(Jon Hunter Spence,1945–2011)從事奧斯丁研究的多年成果。這本傳記基于奧斯丁家族成員之間往來的大量信件與日記、回憶錄等真實材料寫成,史料詳實、夾敘夾議、推斷合理,同時字里行間充滿了奧斯丁式的詼諧與機智。
本文擬以象征意義上的春夏秋冬四季為時間維度、以奧斯丁生前的幾個居住場所為地點維度,解讀奧斯丁雖然困頓彷徨、屢遭挫折,卻又不屈不撓、勇于求索的一生,讓更多現(xiàn)代讀者明了“有獨立思想且才華卓絕的女性如何在社會的束縛下為自由而戰(zhàn)”。
一、史蒂文頓的春天:生機與希望
1775年,奧斯丁出生于漢普郡史蒂文頓的一個鄉(xiāng)村牧師家庭,兄弟姐妹一共八人。她在史蒂文頓度過了生命中最無憂無慮的前二十六個年頭,每天忙于讀書寫字、料理家務、拜訪左鄰右舍、散步、外出就餐、參加舞會、聽說大大小小的新聞。
奧斯丁雖然沒有上過正規(guī)的學校,但是杰出的天賦、卓絕的才華與優(yōu)良的家庭氛圍,使她很小就對寫作充滿強烈興趣。她從十三四歲就開始寫東西,在語言表達方面顯示出出眾的才華。而且奧斯丁天生敏銳、感性,特別善于觀察身邊的人和事,能夠精準地捕捉到人們細微的情緒。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瑣碎的事物,成為她日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另外,她天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與犀利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賦予了她的作品以獨特的雋永魅力。
青春年少怎能沒有愛情帶來的喜悅與沉醉?1795年,年方20歲的奧斯丁正在情竇初開之時。她遇見了英俊、聰明的律師實習生湯姆·勒弗羅伊,兩個年輕人第一次見面就擦出了熾熱的火花。然而,這段羅曼史最后不得不在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面前低頭,兩個人都不是有錢人,結(jié)合無法給對方帶來經(jīng)濟保障,無論如何算不上一樁精明有利的婚配。一段真摯的戀情在社會壓力下無疾而終,奧斯丁第一次嘗到了人生中的苦澀滋味。
二、巴斯與南安普頓的夏天:困頓與苦澀
1800年,正當奧斯丁享受著史蒂文頓平和、安適的鄉(xiāng)村生活時,她的父母卻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這個決定將一舉毀滅簡的寧靜,以及這平和心態(tài)帶來的好心情和幽默感”。
其實在巴斯,奧斯丁一直郁郁寡歡,難以適應那里的生活,據(jù)說甚至被憂郁癥困擾。她討厭那里的一切事物,“人們很蠢,聚會又煩又無聊”。在《沃森一家》中,她筆下人物的內(nèi)心描述似乎更像是奧斯丁自己的心聲。
1805年,奧斯丁的父親因病去世。1806年,在哥哥弗蘭克的大力支持下,奧斯丁和母親、姐姐母女三人終于搬離了居住幾年之久的巴斯,“帶著何等逃離的喜悅”,搬到了南安普敦,和弗蘭克一家人一起住。生活看似回到了正軌,然而奧斯丁對這里的生活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滿意,“到新地方在陌生人中間的生活,對簡而言尤其困難。無論是巴斯還是南安普頓,都太擠太壓抑。她需要鄉(xiāng)村,那里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在社會階層中的位置”。她還是想回到史蒂文頓,回到鄉(xiāng)村生活,那里才是她最愜意安穩(wěn)的所在。
三、喬頓的秋天:求索與收獲
1809年,哥哥愛德華決定把喬頓的鄉(xiāng)間住宅提供給奧斯丁母女三人居住。這對奧斯丁是個突如其來的天大好消息,簡直讓她為之歡欣鼓舞,“激動在她信中咯咯作響,激動于重歸鄉(xiāng)間的前景,有兄弟侄孫的拜訪,還有重獲家園的喜悅”?!八龤q就要得到自離開史蒂文頓后她最為渴盼的東西——個深藏鄉(xiāng)間的家”,她又開始煥發(fā)新的精神和活力,重新感到自由與愉悅。自從搬到喬頓以后,寧靜溫馨的鄉(xiāng)村生活給她帶來平穩(wěn)愉悅的心態(tài),奧斯丁以一種高效務實的工作方式繼續(xù)寫作,現(xiàn)在的她已經(jīng)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專業(yè)小說家。
一切似乎都朝越來越好的方向發(fā)展,然而天意難測,不幸開始悄無聲息地降臨了?!稅郜敗穯柺赖耐荒?,奧斯丁全家的財務危機開始了,并像多米諾骨牌的倒下一樣,將產(chǎn)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在財務困擾與辛苦工作的巨大壓力下,奧斯丁漸漸開始感覺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好了,但堅強的她沒有對家里任何一個人說,包括無話不談的姐姐卡珊德拉,“她很容易感到疲倦,還忍受著疑似風濕病的折磨……但她保持沉默,繼續(xù)工作”。在重重憂慮之中,奧斯丁帶病寫作,完成了生前寫完的最后一部小說《勸導》,它被普遍認為是最浪漫的一部作品。
讓人扼腕嘆息的是,這樣一位不斷尋求自我突破的才女作家,就在她躍躍欲試、大展拳腳的時候,她的身體卻日益虛弱,她再也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完成這部不一樣的小說了。1817年,病重的奧斯丁再也舉不起手中的筆,她不得不停止了寫作。
四、溫徹斯特的冬天:痛楚與離別
1817年5月,在醫(yī)生的建議下,奧斯丁和姐姐乘坐哥哥詹姆斯的馬車離開喬頓,前往溫徹斯特接受治療。在溫徹斯特最初的幾天里,她的病情穩(wěn)定,家人也都悉心照料她,可是沒過多久,又變得極度虛弱起來。
1817年7月18日凌晨,飽受病痛折磨的奧斯丁離開了這個世界,頭枕在姐姐腿上,留給喜愛她的人們無限的哀痛與惋惜。
離世四天以后,奧斯丁被安葬在溫徹斯特大教堂。姐姐卡珊德拉后來寫信給侄女范妮,描述了她視角下的情景:“棺材被抬出大學街的屋子,然后運至教堂。我目送那哀慟的小隊伍走過整條街的長度,當它轉(zhuǎn)彎離開了我的視野時,我永遠失去了她?!?/p>
在一直相知相守的姐姐眼中,妹妹就是她的一切:“她是我生命的陽光,是每個歡樂的金邊,是每種哀傷的撫慰。我未曾向她隱瞞過哪怕是一個想法,而如今就好像我失去了一部分自己?!?/p>
五、結(jié)語
如傳記扉頁所說,“深沉雋永的愛,啟程于年少,永不跌落的靈魂會選擇自由與愛,寧愿嫁給孤獨與歲月,而不是嫁給婚姻”。奧斯丁的一生尤其短暫,她不幸生活在一個女性被嚴重束縛并看低的時代,大多數(shù)女性只能被動地嫁人生子,然后陷入無終止的懷孕生子的怪圈中,一輩子被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拖垮。她卻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選擇了一條通往獨立與自由之路,明知艱難險阻,仍然孤身前行,讓人敬佩。她的一生“是不屈服的一生,是于鮮血中開出鮮花的一生”,在她那個時代,她是一個真正的勇士。
(北京物資學院外國語言與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