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絢菲
(長沙師范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
在學前教育專業(yè)中《聲樂》是一門非常重要的技能課程,掌握正確的歌唱方法,樹立科學的發(fā)聲觀念,對學生的音樂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學前教育專業(yè)《聲樂》課程中學生在演唱能力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筆者將以聲樂藝術心理學的角度,對學生演唱能力提出一些思考。
聲樂藝術心理學是一門研究聲樂教師、學生及一切演唱者的心理現(xiàn)象與教學實踐的一門新學科。聲樂演唱能力是包含在聲樂藝術心理學中的一個小分支,屬于聲樂藝術能力這一范疇。聲樂藝術的能力就是指順利完成歌曲演唱活動的心理特征,也就是對歌曲演唱的聲音音色、力度、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語言、情緒和情感的創(chuàng)造和表現(xiàn)力。能力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兩種,如思維品質和記憶品質一類的心理特征,這種能力適應廣泛,是各種活動所必需的,因此是一般的能力。而我所要談的是在演唱、演奏或音樂創(chuàng)作等藝術領域內才有的能力,因此是特殊的能力,即聲樂藝術的能力。在聲樂藝術的能力中包括演唱基礎能力與演唱高級能力兩種。本文將從這兩種能力來談學前教育專業(yè)聲樂課教學中學生的演唱能力。
首先聲樂的能力培養(yǎng)是基礎能力的訓練,在基礎能力訓練中,使學生形成準確的音的高低感覺、音的強弱感覺、引導長短感覺、引導響度感覺。其次是演唱的高級能力,指在基礎能力上發(fā)展起來的,并能對基礎能力進行適當?shù)母呒壞芰τ柧?,如對?jié)奏與速度的感受、音量的感受、音色的感受等。高級能力中更重視的是演唱實踐的訓練。
目前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聲樂課程一般開設在第一學期至第四學期,時長為2年,開課模式為集體課,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演唱能力。但在演唱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從藝術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有以下的幾個問題急需解決。
在聲樂藝術心理學中音準問題可以理解為音的高低。音的高低感受,是指頭腦通過聽覺神經對音高的感受能力。音高的感受能力差異性很大,有的學生對音高反應很靈敏,甚至鋼琴上任何一個音都能分辨出來,但有一部分學生對音高的反應比較差,甚至跑調。目前學前教育系的學生生源基本是通過普通高等院校入學考試的普通生源,在入學前基本都沒有接受過音樂訓練,對視唱練耳、樂理完全不懂,聲樂也不了解,因此在入學后,對正規(guī)的聲樂訓練感到非常困難,尤其是音準方面。筆者在本科二年級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中,經常會碰到學生演唱跑調的情況,尤其是演唱歌曲《我親愛的》,由于調式調性的原因,80%的學生在演唱這首作品的時候都出現(xiàn)了不同情況的跑調,這部分學生感到要唱準一首歌曲,尤其是把握好音準,特別困難。
音樂是時間藝術,歌曲旋律是有音符組成的,是由長短不同的音符按著節(jié)奏和節(jié)拍規(guī)律組成旋律。在歌曲的演唱中,演唱者對音的長短感受能力相當重要,但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經常在演唱中出現(xiàn)拖拍子、少拍子、搶拍子等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其實是對音的感受能力差的表現(xiàn)。比如歌曲《媽媽教我一支歌》,這首作品由于四十六的節(jié)奏型比較多,節(jié)奏密集,很多學生在演唱的時候就經常因為對節(jié)奏把握不準確,演唱時不是搶時值就是拖拍子,而且在這首歌曲中大附點的節(jié)奏也經常因為打不準拍子而出現(xiàn)節(jié)奏不準確的情況。
很多學生在考試或者登臺表演的時候會感覺到非常緊張,個別學生會感到不能控制,心發(fā)慌、手腳冰涼、腿發(fā)抖、氣息上浮、聲嘶力竭、走音離掉等,筆者在和學生平時的交流中了解到,很多學生在考試或表演時會出現(xiàn)大腦突然短路的情況,有時甚至從考試前到考試結束,考試曲目是怎么唱的,唱得如何都完全沒有印象,對于手腳放哪里都不知道,這都是緊張的心理造成的。
從聲樂藝術心理學來看,演唱時的緊張,主要就是心理因素,也就是心理狀態(tài)不正常。所謂的心理狀態(tài),指的是當前時刻腦功能的積極性水平或心理活動水平、起碼的水平,就是覺醒水平。這種水平,當遇到緊急情況時會產生應激狀態(tài),在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下,心理活動規(guī)律表現(xiàn)差異也較大,應激的水平差異也就比較大。由此可以看出造成學生緊張心理原因主要的是兩方面,一方面是準備不充分、技能技巧不過硬,另一方面是由于缺少在大眾面前演唱或登臺的機會,心理素質比較差,看到老師或者是看到人多,就完全沒有辦法控制。
(一)在學前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指定的前提下,就要重視音樂理論課程的設置,包括《視唱練耳》和《基本樂理》課程。如果沒有條件的院校,也可在《聲樂》課程中融入音樂理論課程的內容。在上文中講到的學生演唱能力中音準和節(jié)奏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學生缺乏基本的音樂素養(yǎng),而真正能解決這個問題的,筆者認為還是要增強基礎音樂的學習,比如《視唱練耳》和《樂理》課,這些課程是學習音樂的基礎,也是在這些課程上來解決音準和節(jié)奏的問題。但很多院校受到學分的限制,而忽視了這些基礎課程,甚至認為這些課不重要,只重視單純的技能訓練,在學生沒有學習視唱和節(jié)奏等內容,試問學生如何有能力在課堂下自我練習,如何能掌握好音的高低和長短,如何能準確的演唱出旋律?因此,重視音樂基礎課程的學習,才能真正的解決歌唱中最基本的內容,對學生來說才是“授之以漁”。
(二)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將視唱和理論的內容貫穿到演唱的始終。首先在課堂中學生學習新作品前,必須先完全掌握歌曲的旋律,包括音準、節(jié)奏、時值長短等,而且在演唱過程中,必須邊擊拍邊演唱,養(yǎng)成視唱旋律的規(guī)范性。其次對于沒有基礎的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來說,視唱和理論還可以采用柯達伊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鈴木教學法等多種其它方法教授,不僅學生更容易理解,可以增強課堂氣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音樂充滿興趣。
(三)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增強心理素質。為了克服演唱時緊張的心情,必須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力,堅強的意志行動是排除恐懼心理最有力的法寶。心理學指出,人能自覺地調節(jié)自覺的行為,克服困難以達到某種目的的心理過程就是意志過程。演唱的意志過程就是心理活動的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意志堅強的人在演唱時會克服雜念,對于歌曲的每個字、每句旋律、每個動作,都會有意志控制,大腦始終命令動作器官執(zhí)行任務,這樣就能準確無誤的歌唱,從而克服恐懼心理的作用。
同時,在聲樂集體課的課堂上,經常讓學生模擬考試,或者模擬舞臺,讓學生經常有機會在眾人面前演唱,也是增強心理能力的一方面。由此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增強心理素質,也是學生演唱能力增強的一個重要手段。
由于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有獨自的心理狀態(tài)而在不同的變化中,歌唱又是最能體現(xiàn)人內心活動的方式,因此從聲樂藝術心理學這個角度探討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演唱能力,為解決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演唱能力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