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明
“中國古典舞是否為當代創(chuàng)造?”回應這一問題,需要嚴謹的學術探討。這一問題,從微觀層面看,考量對“中國古典舞”概念的界定;中觀層面,涉及學科基礎理論中舞種分類的判斷;宏觀層面,關乎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體認和世界文化格局的認知。本文主要在微觀層面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般來說,“中國古典舞”作為概念,邏輯層次由大到小應該為:舞蹈—古典舞蹈—中國古典舞。這一邏輯關系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條目英譯中也可看出,三個概念對應譯為“dance”“classical dance”“Chinese classical dance”。
在中國舞蹈的認知領域,大家對外國的“古典舞蹈”的認知基本達成共識,例如對日本、韓國、印度的古典舞蹈的認同幾乎一致無異,卻在“中國古典舞”的概念方面各執(zhí)一詞。梳理各方對“中國古典舞”這一概念的表述,其觀點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一是“古而有之”說,認為“中國古典舞”源遠流長,上溯西周“制禮作樂”,下延中國現代肇始之“辛亥革命”,甚至有當代遺存尚可觸摸;二是“當代創(chuàng)造”說,認為是自歐陽予倩明確提出“中國古典舞”后,幾代舞人嘔心瀝血打造出的“泱泱國舞”;三是“廣義”“狹義”說,廣義上是指所有古典的中國舞蹈,狹義上是指被稱為“中國古典舞”的舞種。為什么會在“中國古典舞蹈”概念上產生分歧?
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會隨著社會變遷發(fā)生改變,而不同的環(huán)境也會對概念的語義生成產生影響。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曾指出文化背景在語義生成中的重要性①。所以在辨析“中國古典舞”的過程中,就需要充分考慮時間—社會變遷、空間—文化背景這兩個變量,也就是要在時、空雙重維度下解析“中國古典舞”,才能更全面地理解這一概念。
概念的形成,一般以進入辭典等工具書為標志,這是由辭書的“母書”②地位所決定的。特別是概念入選權威工具書詞條,表征該概念在社會或專業(yè)中被頻繁引用,并具有基本相同的語義認知。故,本文以辭書所錄詞條為概念解析樣本,并從時間的維度—概念形成的節(jié)點看“中國古典舞”學科建設的發(fā)展和概念的漂移。
在古代漢語中“舞”“蹈”兩個單字,實為二詞,兩字連用不晚于漢代。漢代哲學家焦贛在其著作《易林· 訟之中孚》中有“謝恩拜德,舞蹈欣躍,歡樂受?!敝Z。文中的“舞蹈”為聯合詞組,表示手舞足蹈之態(tài),與現代漢語中的“舞蹈”一詞在語義上大相徑庭。
現代漢語中,“舞蹈”一詞被收入辭書,最早可以在《辭海》初版中查到。此書由中華書局于1936年出版發(fā)行?!拔璧浮痹~條中有釋項“今亦謂跳舞曰舞蹈”[1]。
綜合多種藝術形式的中國戲曲藝術,成于明清。但筆者認為,上古、中古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樂舞”三位一體樂舞形式,在中國戲曲中,“三位一體”的實質并未變化?!霸姟眹乐數母衤杀淮蚱疲D化為唱詞;“舞”為表現情境特點、心理特征,還要擔負吸引觀眾的重任,反而有所加強;“樂”秉承既往,強勢依舊。所以說,戲曲是中國“三位一體”樂舞形式的強化狀態(tài)。
應該看到,中國戲曲是中國藝術身體語言的承載。在戲曲中,中國藝術自發(fā)衍化,身體語言與歌、樂相和,完成了自我發(fā)展,并進入成熟狀態(tài)。其程式化與規(guī)范化,建立了強大的自我完善體系,并不斷地更新換代,延續(xù)至今。
“盛極而衰”往往是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而在民族遭受壓迫、外辱導致社會內亂的背景下,新的舞蹈藝術應運而生?!靶挛璧浮彼囆g,強調本性展示、直抒胸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受到大眾的關注和接受。
作為獨立學科的雛形,“舞蹈”在新舞蹈藝術代表人物的辦學過程中逐漸呈現。以吳曉邦和戴愛蓮為代表的舞蹈家們,以舞蹈教育和舞臺創(chuàng)作藝術為民族舞蹈藝術建設的雙翼,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形式—以“舞者不說”為特征,區(qū)別于當時達到鼎盛的戲曲藝術。但是,中國舞蹈家向現代舞“自由解放”的身體語言轉向時,并未完全放棄中國戲曲的“手眼身法步”。吳曉邦的《思凡》《丑表功》以及戴愛蓮的《啞子背瘋》等都借鑒了戲曲身段的精華,將其融入“新舞蹈”表達之中。
可以說,現代“舞蹈”學科的發(fā)軔,雖有強烈的西方現代舞底色,但植根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深厚積淀之中,“中國化”作為先天基因,深深嵌入學科體系。
“古典舞蹈”概念在中國的發(fā)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60年代初,概念形成,標志著舞蹈作為獨立學科的開始起步;第二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至21世紀初,“古典舞蹈”的概念內涵發(fā)生變化,標志中國舞蹈學科的發(fā)展。
“古典舞蹈”詞條進入辭書,目前可以確認的是在1961年。當時《辭?!芬詫W科分冊形式試發(fā)行。在其第十一分冊—藝術卷中,對“古典舞蹈”作出如下解釋:
古典舞蹈歷史比較悠久的、具有經典意義的一種舞蹈形式。一般起源于民間,吸收了其他藝術中的動作、造型,經過舞臺加工而形成。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嚴謹的程式和高度的技巧。世界各國大都有各自的古典舞蹈。在芭蕾藝術中,古典舞是主要的表現手段。我國的古典舞蹈也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在發(fā)展過程中和其他藝術相結合而構成戲曲藝術。[2]
即便以今天的觀點審視這個詞條,也是比較完整的。在后續(xù)出版的辭書中,無論是綜合性的辭典、百科全書,還是??妻o典、學科手冊,基本都以此為基礎修訂增減。
此書中,“舞蹈”作為名詞術語大類出現,與“音樂”“戲曲”等并立。和“古典舞蹈”處于同一層級的概念還有“芭蕾”“民間舞蹈”等。而在“舞蹈形式節(jié)目”中,該書分為“中國古典舞蹈”(包括六代舞、公莫舞等)、“中國民間舞蹈”(含秧歌、鍋莊等)、“外國舞蹈”(含《天鵝湖》、婆羅多舞等)。由此可以看出,“舞蹈”已經明確地與戲曲、音樂分化,成為獨立學科。中國傳統(tǒng)樂舞的“三位一體”形式,在社會變遷中分劃為“詩歌”“音樂”“舞蹈”三個學科門類。
在教育領域,自從1954年北京舞蹈學校建立,舞蹈作為學科,就已經被官方承認。1961年,北京舞蹈學校已經擁有由自己培養(yǎng)的六年制的畢業(yè)生。“血統(tǒng)純正”的北京舞蹈學校畢業(yè)生開始接受社會檢驗。而在中國古典舞研究方面,中國戲劇學院的“舞研班”“舞運班”、吳曉邦的“天馬工作室”和北京舞蹈學校的“民族舞劇科古典舞教研組”都在課程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1960年,北京舞蹈學校推出了第一批教材:《中國古典舞教學法》《古典芭蕾基本訓練》《古典芭蕾雙人舞教學法》。中國“古典舞蹈”和西方古典芭蕾對應而生。民間舞蹈也在北京舞蹈學校進入學科建設系統(tǒng)。同時,以“世界青年和平與友誼聯歡節(jié)”的比賽為推手,從而使得舞蹈成為國家樹立國際形象的一個重要途徑。
專業(yè)方向研究開展、教材推出、教學成果呈現、國內外產生影響,“舞蹈”作為獨立學科在中國被學界和社會接受。
由于典籍記載的歷史經典舞目的活體的消失、祭祀活動的中斷,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古典舞蹈”的建設實踐選擇了從“戲曲中提,武術中煉”的辦法,創(chuàng)作出《寶蓮燈》《春江花月夜》等經典作品,賦予了“古典舞蹈”動態(tài)形象的時代解讀,并獲得了廣泛認可。由此也越來越寄予其“正宗嫡傳”的學科期待。正是基于此,“古典舞蹈”的內涵在“中國古典舞”概念方面開始發(fā)生漂移。
1989年,以《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音樂舞蹈卷中對“古典舞蹈”的解釋為標志,“中國古典舞”概念在國家組織編纂的辭書中正式亮相:
古典舞蹈classical dance 各地區(qū)、國家、民族中具有典范意義和獨特風格的傳統(tǒng)舞蹈。古典舞蹈是經過歷代藝術家創(chuàng)造、提煉和加工逐漸形成……不同地區(qū)、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古典舞蹈。如印度古典舞,由婆羅多舞、卡塔克、卡塔卡利、曼尼普里、艾迪西、庫吉普迪六大傳統(tǒng)舞系組成……中國古典舞蹈概念大約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初……30多年來,創(chuàng)作演出了大量具有中國古典舞風格的優(yōu)秀舞劇和舞蹈作品,如《寶蓮燈》《小刀會》《金山戰(zhàn)鼓》和《絲路花雨》等。[3]
盡管“中國古典舞”在此書中并未成為單獨詞條,但依附于“古典舞蹈”,有意無意地收縮了“中國古典舞蹈”概念的內涵。這一詞條并沒有定義“中國古典舞為20世紀50年代創(chuàng)造”,而是指出“中國古典舞的概念”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初,并將《寶蓮燈》《小刀會》《金山戰(zhàn)鼓》《絲路花雨》等作品稱為“古典舞風格”,而沒有直接說明其為“古典舞蹈”,顯現出概念定義的嚴謹性,但是沒有將“古典舞蹈”和“古典風格舞蹈”進行明確區(qū)分,反映出中國舞蹈領域關于這一概念的認識開始出現含混。
在舞蹈教育領域,1978年北京舞蹈學校升級為大學建制。“民族民間舞教育專業(yè)”和“中國古典舞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設置,成為中國舞蹈高等教育領域“中國古典舞”“中國民族民間舞”兩大學科建設的基礎。此時,進入詞典的“中國古典舞蹈”的概念與此前的定義相比發(fā)生了變化,出現了更明顯的漂移?;诖髮W本科教育教材建設的需求和對傳統(tǒng)舞蹈文化的深入認識,“中國古典舞身韻”的研究亦提供了新的創(chuàng)新成果。
20世紀80年代,國門重新打開的第一個十年,中外思潮的碰撞,促發(fā)中國藝術家和學者的集體“尋根”。在劇目創(chuàng)作方面,《絲路花雨》《仿唐樂舞》《編鐘樂舞》等作品的推出,使得人們再次將目光投向“中國古典舞”的傳統(tǒng)。而《獻給俺爹俺娘》《黃河一方土》《奔騰》《雀之靈》等作品,亦將民族民間舞蹈的傳統(tǒng)在當代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又推至一個高峰。
1999年,《中國百科大辭典》出版,“古典舞蹈”詞條,由集合名詞轉向專有名詞,其概念界定也發(fā)生了明顯變化:
古典舞蹈:1,舞蹈的一種體裁。指具有典范意義和獨特風格的傳統(tǒng)舞蹈……2,有時也指具有古典舞蹈特征和歷史題材的舞蹈作品。[4]
在這一詞條中,“古典舞蹈”釋義1成為“舞蹈的一種體裁”。但是,“具有典范意義和獨特風格的傳統(tǒng)舞蹈”的進一步說明,和此前的定義仍然保持一致。在釋義2中“具有古典舞蹈特征和歷史題材的舞蹈作品”之說,則不同于此前的界定,而將“古典舞蹈特征和歷史題材的舞蹈”亦和“古典舞蹈”等同,折射了中國舞蹈領域“古典舞蹈”建設的走向。
進入新千年,中國舞蹈的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追隨著北京舞蹈學院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國古典舞”成為專業(yè)方向,和“民族民間舞”“芭蕾舞”專業(yè)方向對應,普遍地存在于高等舞蹈教育的專業(yè)設置之中,標志“中國古典舞”學科的獨立,亦標志中國舞蹈學科的基本框架形成。
2009年,《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出版發(fā)行。其中,“中國古典舞”擺脫了隱形條目的身份,成為主詞條。
中國古典舞Chinese classical dance 從中國宮廷舞蹈的形體遺存、戲曲舞蹈的身段、武術動作以及文物上的舞蹈形象中,提取動作元素和舞蹈韻味而形成的民族舞種。中國古典舞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已有較大發(fā)展?!袊诺湮枋菍χ袊糯璧肝幕膹团d和繼承,元素化、體系化的訓練造就了眾多優(yōu)秀演員和一批優(yōu)秀古典劇目。[5]
顯然,20世紀50年代以來,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骨”的舞蹈學科體系幾乎成為舞蹈界的民族自覺。無論訓練創(chuàng)作表演的“中國古典舞”情結,還是史論研究方面“中國舞蹈”研究的深化,舞蹈學人都在為“中國舞蹈”躋身世界舞蹈之林努力與奉獻著。
但是這一詞條的釋義,完全擺脫了此前關于“古典舞蹈”的定義的內涵和外延,而將“中國古典舞”作為20世紀50年代開始建設形成的舞種,并包括20世紀50年代后創(chuàng)作的作品。這與世界舞蹈領域公認的“古典舞”概念南轅北轍。
在這個詞條中,“中國古典舞”被定義為一種“民族舞種”。這一概念中的“民族”是特指還是泛指?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說法:中國的概念,從民族學角度看是多元一體。中國政府認定,中國有56個民族。那么符合該定義前提條件的少數民族舞蹈可否認定為“中國古典舞”?這種尷尬的局面,無論是詞條的撰寫者,還是“中國古典舞是中國當代創(chuàng)造”觀點的支持者,或是這個觀點的反對者,都不愿意見到。
這些尷尬問題的產生,一方面,來自舞蹈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當以實踐為主的訓練表演創(chuàng)作系統(tǒng),走在了理論前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何進行理論層面的總結、闡述、生發(fā),就成為舞蹈理論工作者責無旁貸的責任。另一方面,來自站位的局促,既成事實的“中國古典舞”詞條,對“中國古典舞”的內涵和外延不斷壓縮,由一個集合名詞轉化為一個舞種專有名詞,大有封閉之勢。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站位中觀層面,做了微觀的操作。
總之,“中國古典舞蹈”在“中國舞蹈”建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就要求對“中國古典舞蹈”的認知,既要承接千年傳統(tǒng),又要彪炳典范意義,還要考慮民族關系的既往與未來。這也是舞蹈學科在“中國化”發(fā)展中、在“中國舞蹈”打造過程中要充分正視的問題?!爸袊诺湮璧浮痹撟呦蚝翁帲?/p>
顯然,作為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中國,把“中國古典舞蹈”看作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出現的新舞種,并不合適。通過梳理“舞蹈”“古典舞蹈”“中國古典舞蹈”概念的確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舞蹈學人在學科建設發(fā)展中的民族自覺、拳拳之心,打造內蘊中國風骨、外顯中華氣質的“中國舞蹈”的努力。盡管這種精神可嘉,但“中國古典舞為當代創(chuàng)造”的觀點和做法不妥,不客氣地說,這既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漠視,也是缺少文化自信的表現。
正視、尊重中國古代舞蹈的豐厚積淀,探尋、保護中國古代舞蹈的當下遺存,建立“中國古典舞蹈”文化體系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這一體系的建立,不僅會促使舞蹈學科有長足發(fā)展,也會促進與舞蹈相關的文字學、考古學、器物學等學科的發(fā)展。進而,以“中國古典舞蹈”為核心概念的學科群都會有所建樹。
在具體操作層面,政府相關部門應組織對“中國古典舞”認定標準進行頂層設計。借鑒“社會工作”“美學”等學科醞釀“國家標準”的經驗,建立實施“中國古典舞”國家標準。通過這樣的工作,使得“中國古典舞”能正本清源,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時空壓縮的時代背景下,以“非遺保護”為代表的文化尋根現象越發(fā)突出,世界文化格局也逐漸發(fā)生變化。在時代賦予的機遇面前,應當體現學科的文化擔當,讓“中國舞蹈”走出去,為世界舞蹈文化發(fā)展提供“中國經驗”?!爸袊诺湮琛蔽幕w系建設正蓄勢待發(fā)……
【注釋】
①參見布倫尼斯洛·馬林諾夫斯基,趙肖為,黃濤.原始語言中的意義問題[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2).
②辭書專家夏征農語,參見王克芬,等.中國舞蹈大辭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出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