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容 唐 奇* 姜光瑤 張顯燕
(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周圍性面癱亦稱神經麻痹,中醫(yī)學俗稱“口僻”、“口眼歪斜”,本病發(fā)病急、進展快,無明顯先兆癥狀,可發(fā)于任何年齡,尤以季節(jié)交替、冷暖不調時為發(fā)病高峰。本病是以一側顏面表情肌群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表現為患側面部板滯、麻木、癱瘓(病側額紋、鼻唇溝消失,眼瞼閉合不全,迎風流淚為主要癥狀),不能做蹙眉、露齒、鼓腮等動作,口角向健側歪斜,漱口患側口角漏水,進餐時食物停留于病側齒部之間[1]。筆者醫(yī)院于2014年
11月至2015年11月以來進行電針治療以上疾病,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筆者醫(yī)院收治43例面癱患者,其中男21例,女22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76歲。
1.2 電針操作方法
1.2.1 用物準備:治療盤、針灸針、皮膚消毒液、棉簽、棉球、鑷子、彎盤。
1.2.2 操作方法:患者取舒適位,充分暴露患處,常規(guī)消毒后,根據病情特點,辯證選穴。選針后選擇相應進針、行針方法。
1.2.3 注意事項:施術前,應首先解除患者恐懼心理,使其配合治療;調節(jié)電流時,應逐漸從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強,以防引起肌肉強烈收縮,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彎針、斷針、暈針等意外;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電針時,電流輸出量宜??;孕婦慎用。
1.3 療效觀察。療效判定標準采用目前國際公認的House Brackman(H-B)面神經分級評價標準[2]:痊愈面部所有區(qū)域正常,HB分級Ⅱ;有效;有明顯的功能減弱,無嚴重外型損傷,靜止時基本對稱,運動時不對稱或輕度病理性聯合運動面肌痙攣,面肌抽動,HB分級Ⅲ;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外形部對稱,分級Ⅳ~Ⅴ級。
2.1 一般護理:在急性期應當適當休息,注意面部的持續(xù)保暖。外出時可戴口罩,睡眠時候勿靠近窗邊,以免再受風寒。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臉,避免直吹冷風,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2.2 局部護理:急性期患側面部用濕熱毛巾外敷,水溫50~60 ℃,每日3~4次,每次15~20 min,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側,按摩用力應輕柔、適度、持續(xù)、穩(wěn)重、部位準確?;颊呖蓪︾R進行自我表情動作訓練;進行皺眉、閉眼、吹口哨、示齒等運動,每日2~3次,每次3~10 min。
2.3 營養(yǎng)支持:飲食應營養(yǎng)豐富,選擇易消化的食物、禁煙戒酒,忌食刺激性食物。
2.4 眼部護理:由于眼瞼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瞬目動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長期外露,易導致眼內感染,損害角膜,因此減少用眼動作。在睡覺或外出時應佩戴眼罩或有色眼鏡,并用抗生素滴眼,眼膏涂眼,以保護角膜及預防眼部感染。
2.5 口腔護理:進食后要及時漱口清除患者側頰齒間的食物殘渣。
2.6 心理護理:患者多為突發(fā)起病,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的心情,有的擔心面容改變而羞于見人及治療效果不好而留下后遺癥,要根據患者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釋和安慰疏導工作,緩解其緊張情緒,使患者情緒穩(wěn)定,身心處于最佳狀態(tài)接受治療及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
中醫(yī)學認為面癱口眼歪斜多因脈絡空虛,風寒或濕熱之邪侵入陰陽,少陽之脈,以至經氣阻滯,經脈失養(yǎng),肌肉縱緩不收而發(fā)病。治療上以溫經散寒為,通經活絡為原則,選穴以面部局部陰陽,少陽經穴為之,循經取穴以繳發(fā)局部之經氣,促進氣血運行[3]。經治療患者痊愈30例,有效13例,無1例無效。所以電針治療周圍型面癱操作簡單,治療后能減輕痛苦,無不良并發(fā)癥,是一種可行、有效的治療方法。
[1] 程寶書,楊思澍,南景幀.針灸大辭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67.
[2] 王興林,黃德亮.面神經麻痹[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
[3] 李悅.淺談周圍型面癱針灸治療的介入時機[J].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1,3(9):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