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魏芳
高校檔案工作是高校發(fā)展建設的基礎部分?!陡叩葘W校檔案管理辦法 》明確規(guī)定,高校要加強檔案管理,并將其納入學校的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中。[1]特殊學生是高校重點關注的一類群體。其在高校中的成長,影響到學校整體的精神文明建設。在群體認同視角下,創(chuàng)建特殊學生群體檔案,服務于高校特殊學生的成長,是幫助學生快速適應高校群體生活的有效方式。目前,高校特殊學生群體檔案還存在多方面的問題,高校特殊學生群體檔案服務質量受到一定的制約。
自小學開始,特殊學生在學校中便是受到重點關注的一類群體。為了幫助特殊學生適用群體生活,實現(xiàn)健康成長,各學校采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涇河源鎮(zhèn)蘭大莊小學開展了特殊學生幫扶計劃,記錄學生在校學習、生活過程,以幫助特殊學生學習成長。王官營鎮(zhèn)中學設立特殊學生成長檔案,通過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2]
與中小學相比,高校更加提倡學生的自由成長,給學生充足的自主權支配大學生活。高校沒有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日常約束管理,在特殊學生群體檔案的構建上,也缺乏對特殊學生的了解。目前,高校特殊學生群體檔案構建還局限在貧困學生、單親家庭及殘疾學生等特殊學生檔案層面,對于特殊學生的群體融入、心理發(fā)展等,在檔案服務幫扶上還存在很大的欠缺。
目前,高校關于特殊學生群體檔案還未建立起完善的體系,也沒有配套的檔案服務措施,影響了檔案的服務過程。特殊學生群體檔案是高校檔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在檔案歸建劃分、檔案功能服務等方面,缺乏完善的標準界定,導致特殊學生群體檔案范圍界限不明確,高校特殊學生群體檔案整體比較混亂。
整體來看,我國高校特殊學生群體檔案的構建仍存在很大不足,高校也未通過檔案服務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成長幫助。隨著特殊學生在高校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高校也加快了特殊學生群體檔案的構建。2017年10月,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頒布公告,將建立學生特殊群體檔案計入工作議程。[3]學生的群體認同對于高校發(fā)展建設具有重要的內涵。在群體認同視角下,缺乏特殊學生群體檔案的服務引導,降低了高校特殊學生的群體融入率,也影響了高校的整體發(fā)展。
“特殊學生”是一個比較敏感的標簽,如殘疾人、明星及單親家庭等。這類學生的生長經(jīng)歷、生活環(huán)境等都與普通學生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在群體認同上需要對他們進行適當?shù)囊龑?,幫助其更好地適應高校生活。[4]
創(chuàng)建特殊學生群體檔案,可以對這類學生的學習、生活等類別的信息進行更好地記錄和了解,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難。目前,高校在創(chuàng)建特殊學生群體檔案時,對“特殊學生”的許入標準缺乏完善的界定,導致檔案創(chuàng)建主體對象混亂。沒有完善的“特殊學生”界定標準,就不能對“特殊學生”進行準確的定位。很多學生可能會因此被排除在檔案創(chuàng)建主體對象之外,不能通過檔案創(chuàng)建給予其相應的幫助。
“特殊學生”群體檔案的創(chuàng)建存在一定的范圍,對檔案創(chuàng)建許入標準界定不完善,就不能很好地將“特殊學生”群體檔案進行界限化。范圍過大,會給一些學生強貼上“特殊學生”標簽,占用檔案管理資源,影響“特殊學生”群體檔案服務質量;范圍過小,就失去了檔案創(chuàng)建的初衷,不能有效發(fā)揮出“特殊學生”群體檔案的服務作用。
目前,我國多數(shù)高校在構建特殊學生群體檔案時,并沒有系統(tǒng)地對特殊學生進行細分。這是造成當前特殊學生群體檔案分類不明晰的主要原因。特殊學生是一個大的類別,包含心理問題學生、精神問題學生及生理問題學生等。構建檔案時,針對不同特殊問題學生所采用的檔案信息錄入標準也存在很大差別。因此,對特殊群體學生檔案分類不明晰,影響了檔案體系的構建,也影響了檔案的服務功能。
對特殊學生群體檔案分類不明晰還表現(xiàn)在對檔案管理上。檔案工作是高校的重點工作內容,特殊學生群體檔案是其中一個分支。不少高校為了避免檔案分類管理所帶來的麻煩,沒有對特殊學生檔案進行區(qū)分,與其他類別檔案實行同化管理。特殊學生群體檔案缺乏專業(yè)的分類管理,管理人員也不能真正了解檔案主體對象,影響檔案服務的定向化、專一化。在群體認同視角下,不能深入到特殊學生的內心,引導他們跟上高校群體生活的步伐。
高校是學生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學生在各種學團活動、社會實踐中得到鍛煉,幫助自己成長提升。對特殊學生群體而言,某些方面存在的困難,會影響他們適用高??旃?jié)奏生活,在心理上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波動。因此,在實現(xiàn)特殊學生群體檔案的服務功能時,需要及時地進行檔案心理動態(tài)的更新。
高校快速變換的成長環(huán)境會對特殊學生心理造成一定的沖擊。在構建特殊學生群體檔案時,不僅需要制定詳細的檔案信息收錄表,還需要對學生的心理信息進行動態(tài)管理。這樣,可以讓特殊學生群體檔案更好地表現(xiàn)出服務屬性,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高校學習生活。特殊學生群體檔案心理動態(tài)更新遲緩,會造成檔案信息內容與學生心理實際存在很大的偏差,不能了解學生的真實心理活動。此外,對特殊學生群體檔案心理動態(tài)的捕捉不及時,會造成檔案信息功能無法發(fā)揮出應有的功效,影響檔案的服務過程。
特殊學生群體檔案心理動態(tài)更新,是為了保持學生心理動態(tài)和檔案動態(tài)的一致。兩者實現(xiàn)同步更新,可以更好地發(fā)揮檔案的服務功能,增強特殊學生的群體認同。對特殊學生群體心理動態(tài)更新遲緩,意味著檔案信息內容不能對學生進行真實反映,在發(fā)揮檔案功能時會出現(xiàn)方向和職能上的服務偏差,影響對特殊學生的群體認同服務引導。
特殊學生群體檔案是一類特殊化的學生檔案,與學生“誠信檔案”“學籍檔案”等全體學生都適用的檔案存在本質不同,有一定的范圍界限對其進行約束。因此,在創(chuàng)建特殊學生群體檔案時,首先要完善特殊學生群體檔案的許入標準界定。
學生入學之后,學校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身體素質等展開綜合測評。完善特殊學生群體檔案的許入標準界定,需要對學生的入學綜合測評進行嚴格的流程控制,并設置一定的評分標準,來完善對特殊學生群體的界定。此外,學校還需要對綜合測評中符合要求的疑似學生進行進一步的確認。通過與學生進行約談等方式,利用科學的心理、精神評判方法,來確認學生是否符合特殊學生檔案創(chuàng)建許入標準。在群體認同視角下,完善特殊學生群體檔案許入標準界定,可以使學校更加精準地進行檔案主體對象定位,以檔案服務的形式幫助特殊學生融入到大學群體生活中。
完善特殊學生群體檔案許入標準界定,還需要結合學生個人、輔導員及學校等各方面的信息進行綜合考慮。部分特殊學生群體比較容易區(qū)分,如“單親家庭”“殘疾學生”及“明星學生”等。對于一些在心理、精神等方面存在障礙的特殊學生,需要學校進行反復的綜合評定,以嚴格的許入標準規(guī)范來確認學生的歸屬。完善特殊學生群體檔案許入標準界定是一項綜合立體的工作,需要學校保持對學生的動態(tài)管理。如果有學生符合某項特征,就要立即開展相關測評,創(chuàng)建特殊學生檔案。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對特殊學生群體進行規(guī)范,也可以充分利用各方資源,拓展和延伸特殊學生群體檔案的服務功能。
促進特殊學生群體檔案分類明晰化,必須對不同類別學生進行區(qū)分,在檔案創(chuàng)立時實行標簽化管理。比如,以“學習困難型”“家庭貧困型”及“心理問題型”等作為檔案分類標準,對檔案進行分類建設。特殊群體學生檔案分類明晰化有助于檔案服務的定向化、專一化,促進檔案服務質量提升,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更好地融入到群體生活中。[5]
促進特殊學生群體檔案分類明晰化,還要根據(jù)學生個體差異,制定不同基礎檔案信息錄入表。特殊學生群體的個體差異較為明顯,學生基礎檔案信息內容也存在很大差別。不同的基礎檔案信息錄入表,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個性進行檔案信息收集,收集到的差異化檔案信息也賦予各個體檔案不同內涵。如“學習困難型”類檔案,在檔案創(chuàng)建時盡量以學習視角出發(fā),多收集學生學習科目、學習問題及學習方案等方面的檔案基礎信息,將學生的情況更加真實地反映出來,也能促進各類別特殊學生檔案的差異化發(fā)展。
高校學生處于青春期的階段,對事物認知不成熟,缺乏處事經(jīng)驗,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尤其表現(xiàn)在心理活動上。特殊學生群體檔案是學生客觀信息和心理活動的綜合體,特殊學生檔案缺乏對學生心理動態(tài)的更新,會降低檔案的質量,甚至導致檔案功能失效,影響檔案服務過程。
加速特殊學生群體檔案的心理動態(tài)更新,需要定時、定期與檔案主體對象進行交流,獲取學生心理動態(tài)信息,保持檔案的同步更新頻率。高校學生對檔案本身缺乏正確的認識,若沒有檔案管理人員對其引導,學生在檔案信息更新上會缺乏主動。檔案信息更新滯后導致特殊學生檔案不能對學生主體進行客觀全面反映,也對檔案的服務質量產(chǎn)生影響。
加速特殊學生群體檔案信息動態(tài)更新,還需要及時調整基礎檔案信息表,保持其與學生心理成長變化的同步性。高校學生成長環(huán)境處于動態(tài)變化中,引起學生心理變化的因素也更加多元化。在進行學生檔案信息錄入時,過去的基礎檔案信息表已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生的客觀心理實際。因此,基礎檔案信息表需要隨環(huán)境變化進行適當調整,及時地將最新的檔案信息欄目反饋到特殊學生檔案中,保證檔案質量。在群體認同下,高質量的特殊學生檔案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檔案的服務功能,有助于學生融入大學群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