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華+楊鈺+章梅芳
〔摘要〕論文主要從歷史文獻中發(fā)現(xiàn)與物勒工名制度和產品質量評定有關的記載,并對其進行研究,并從國家對手工業(yè)的管理,對產品質量的監(jiān)管評定以及相應的管理官員等方面分析物勒工名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并簡述物勒工名的歷史作用和對當代產品質量監(jiān)督的啟示。
〔關鍵詞〕物勒工名;手工業(yè)產品;質量評定
〔中圖分類號〕K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17)06-0067-09
物勒工名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產品質量檢驗制度,對于確保產品的質量和技術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物勒工名從春秋戰(zhàn)國時開始出現(xiàn),秦統(tǒng)一后物勒工名正式以法令的形式確定下來,漢代以后,雖有沒落,但以后歷代直到清末還是一直堅持“物勒工名”,可見“物勒工名”是中國從奴隸社會晚期開始,到封建社會末期都一直遵循的一項產品追溯基本原則。
一、 物勒工名的源起
物勒工名的源起與官營手工業(yè)息息相關,因而要研究物勒工名的演變發(fā)展,就不能忽視國家對手工業(yè)的管理。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國家或者統(tǒng)治者對手工業(yè)進行監(jiān)管的記載,《史記》記載舜與下臣的對話,舜曰:“誰能馴予工?”皆曰垂可。于是以垂為共工。集解中馬融注曰:“為司空,共理百工之事?!盵1]這段說的是舜問眾人,誰能管理我的官匠。眾人都說垂可以。于是舜便任命垂來統(tǒng)領各類工匠。馬融注解則補充說明垂擔任的是司空這個職位,掌管百工。雖然舜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但足可以說明在中國古代很早的時候,甚至可能在商周以前,國家或者統(tǒng)治者已經開始重視對工匠的管理,并設立專人進行管理。中國信史的開端始于商周,司空這一官職在周朝已經確定出現(xiàn),《周禮》中原有專門的“司空”一篇,但已經失傳,后世代以《考工記》,《周禮·考工記》云:“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審曲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编嵭ⅲ骸八究照茽I城廓、建都邑、立社櫻宗廟、造宮室車服器械,監(jiān)百工。”[2]《周禮·地官》也有云:“既役。則受州里之役要。以考司空之辟。以逆其役事。”[3]這些說的是司空的職能,可以看出,除了管理手工業(yè)外,司空還有掌管徭役、營建的職能。周代對手工業(yè)的監(jiān)管也十分嚴格,通過具體的手工業(yè)管理模式和產品質量檢查措施來保證產品質量,從而促進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周代的工商業(yè)有兩種經營方式,一種是“工商食官”制,即官營手工業(yè),這也是當時手工業(yè)的主要生產方式,產品主要是為貴族統(tǒng)治者服務,手工業(yè)生產在官府作坊里進行,由官府控制,司空一職總管官府手工業(yè),下設工師對百工與其生產進行具體的監(jiān)督?!肮ど淌彻佟背鲎浴秶Z·晉語四》:“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隸食職,官宰食加”。[4]百工為國家效力,衣食住行由國家提供,受國家管理。《荀子·王制》又記載到:“論百工,審時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備用,使雕琢文采不敢專造于家,工師之事也?!?[5]百工由工師統(tǒng)領監(jiān)管,工師的職責很多,不僅要考查各個工匠的手藝,審察各個時節(jié)的生產事宜,還要辨別產品質量的好壞,提倡產品的堅固好用,使設備用具便于使用,這些同時也說明國家此時已經有對產品質量進行審查的概念了。《禮記·月令》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季春之月,命工師。令百工。審五庫之量。金。鐵。皮。革。筋。角。齒。羽。箭。干。脂。膠。丹。漆。毋或不良。百工咸理。監(jiān)工日號。毋悖于時。毋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编嵶ⅲ骸拔鍘?,藏此諸物之舍也。量,謂物善惡之舊法也。”[6]國家規(guī)定,在季春這個月,工師要下令百工仔細檢查庫藏各類物品的質量,不能有次品混入,說明了產品有一定的標準評審質量優(yōu)劣,如發(fā)現(xiàn)生產的產品有不合格的,必然受到處罰。工師還要監(jiān)督工匠們的生產活動,并告誡他們干活不能違背時令節(jié)氣,不要制造過分奇巧的產品,以至于使天子耽于奢侈享受。除了工商食官模式以外,還有一種是私人經營,私營產品數(shù)量較少,其工藝和質量除在生產過程中要受到監(jiān)督、檢查以外,在進入市場交易時產品還要再次經受檢驗,《禮記·王制》云:“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車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數(shù),幅廣狹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亂正色,不粥于市;錦紋珠玉成器,不粥于市?!?[7]產品檢驗不僅要在產品生產過程中進行,進入市場時也要對進入市場的器具、兵車、兵器、布料等,檢查其規(guī)格、尺寸、精粗、式樣、成色、真?zhèn)危环蠘藴实牟荒茉谑袌錾鲜圪u,體現(xiàn)出當時對產品質量的嚴格要求。
而在器物上勒名這一行為在商周時已經出現(xiàn)并十分流行,但此時的勒名主要是勒主名,并非勒工名,目的當然也不是出于對產品質量的追責監(jiān)督,而是用以表明器物的歸屬,出名如后母戊鼎,鼎腹內壁刻銘文“后母戊”,是商王文丁祭祀母戊的重器。到了戰(zhàn)國,才開始在器物上出現(xiàn)從物勒主名到物勒工名的轉變,文獻記載中并未找到這方面的記錄,但從考古出土實物可以看到一定的演變趨勢,目前所見最早的一件物勒工名實物是出土于鄭韓故城的魏惠王前元“十四年□州工師明冶無”戈[8]。勒工名這一行為在兵器上最先出現(xiàn)并非偶然,戰(zhàn)國,社會制度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各種爭霸兼并戰(zhàn)爭不斷發(fā)生,這些戰(zhàn)爭不僅范圍、規(guī)??涨?,而且非常激烈頻繁,戰(zhàn)爭的頻發(fā)帶來的是對武器的大量需求,武器的制作原料大多是鐵,因此刺激了冶鐵業(yè)的進步。同時冶鐵業(yè)的發(fā)展又為兵器的大量制造提供了基礎,這個時期很多諸侯國的煉鐵煉鋼、鑄造鍛造技術等都很發(fā)達,趙國的邯鄲,楚國的宛,韓國的棠溪等,都是著名的冶鐵手工業(yè)中心?!盾髯印ぷh兵》說:“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強,械用兵革靡桔不便者弱?!盵9]荀子認為兵器質量的好壞,是戰(zhàn)爭勝負的重要條件。當時,由于戰(zhàn)爭頻發(fā),武器被大量制造,同時,武器的質量好壞又對戰(zhàn)爭的成敗有著異常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證武器的質量,勒工名這一行為便應運而生。同時,最早關于物勒工名的明確記載便在此時,《禮記·月令》(成書在戰(zhàn)國)中孟冬之月提到,“是月也,命工師效功,陳祭器,按度程,毋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必功致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10]說的是國家要定期考察工匠的技能與產品的質量,并要求其負責產品的質量,工匠刻名于產品,如果造出的產品有不符合規(guī)格要求,或者用優(yōu)質材料制造了劣質、次品,那就要給予懲罰,并追究其原因和責任,這也是以后歷代物勒工名的核心思想。endprint
戰(zhàn)國后期,隨著集權政治的進一步發(fā)展,秦國等變法強國更進一步加強了對與兵器、度量衡器相關的手工業(yè)產品的質量監(jiān)控,建立起了明確的質量考核和責任追溯制度。根據(jù)目前出土的秦國勒名實物來看,秦國最早的勒名制度是從秦孝公開始,商鞅變法以后開始實施,如“大良造鞅之造”戟,可見一開始器物上只有督造人的姓名,并沒有主持制造的官員姓名和實際生產者的姓名。到了秦惠文王至秦昭王時,勒名制度在這一時期有了進一步發(fā)展,除了督造者外, 出現(xiàn)了主造者──工師、工大人,造者──工,但題銘的格式并不統(tǒng)一,實物如相邦樛斿戈,上刻“四年,相邦樛斿之造,櫟陽工上造間,吾。”又如相邦義戈,刻有“十三年,相邦義之造,咸陽工層(師)田,工大人耆,工宣?!盵11]而除秦以外,勒名所見頗多的國家便是韓、趙、魏三晉地區(qū),勒名的層級與秦國大致相同,但是在具體的刻辭用字上存在差異。
二、 物勒工名成熟與標準化
法制化的確立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大規(guī)模推行標準化,這里的標準化,是指古代人為了省時省力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的,對做某些事情做了一些規(guī)范的程式[12],同時有律令和習俗的約束,人人必須遵守,車同軌、書同文等都是標準化中的內容。對于官營手工業(yè)的標準化,國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一項便是從法律的角度來進行規(guī)范,例如一項產品的好壞,就是用是否符合標準來表示,通過一定的方式來檢驗產品的質量特征,再將結果與標準相比較,從而確定每件產品是否合格,因而也應運而生了各種產品的檢驗制度和律法,例如“金布律”規(guī)定:“布裘(長)八尺、福(幅)廣二尺五寸。布惡,其廣裹不如式者,不行”。[13]說的就是布幣的生產標準,布幣必須長八尺,寬二尺五寸。如長寬不合標準,就不能夠流通。此外,秦還從法律制度層面確立下來物勒工名制度,它所體現(xiàn)的產品質量責任制的思想也被后來的統(tǒng)治者繼承和發(fā)展。秦國的封建成文法,創(chuàng)始于商鞅變法,直到統(tǒng)一后,秦的律法已有幾十種之多。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律雜抄》、《軍爵律》、《效律》等法律條文中,均涉及到對于秦國各項手工業(yè)的生產監(jiān)督和管理,其中,《秦律雜抄》中規(guī)定:“省殿,貨工師一甲,垂及曹長一盾,徒絡組廿給。省三歲比殿,貨工師二甲,皿、曹長一甲,徒組絡五十給?!堑楣さ钫?,治(答)人一百。大車殿,貨司空音夫一盾,徒治(答)五十?!盵14]在考查產品時,質量被評為下等者,罰工師一甲,垂和曹長一盾,一般工人罰穿聯(lián)甲札的絳帶二十根??慈绻B續(xù)三年被評為下等,則要加倍處罰。對沒有任何私人財產的刑徒,一旦所做的工被評為下等,則將會遭到鞭打一百的答刑。秦國不僅對器物的制造有嚴格的管理制度,而且對貯藏、保管也十分重視。如官府的倉庫要求建立藏品的登記制度外,還要定期檢驗是否有損壞或消耗,發(fā)、領、交各項手續(xù)都必須齊備。此外,《工律》有云:“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髹書之?!盵15]《軍爵律》云:“工隸臣斬首及人為斬首以免者,皆令為工。其不完者,以為隱官工?!?[16]《效律》云:“官嗇夫貲二甲,令、丞貲一甲;官嗇夫貲一甲,令、丞貲一盾。其吏主者坐以貲、誶如官嗇夫。其它冗吏、令史掾計者,及都倉、庫、田、亭嗇夫坐其離官屬于鄉(xiāng)者,如令、丞?!盵17]這些法律條文有的對物勒工名的方式進行了解釋,有的闡明了產品出現(xiàn)問題之后對各級的懲罰。秦“物勒工名”制度的著眼點和歸宿皆在于勒名,特別是工師、工匠的姓名,追責也以此為依據(jù)??梢?,秦“物勒工名”制度已經達到了法治化的程度,也可以說,秦代“物勒工名”的推行是建立在這些成套法律制度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完備的法律制度做保證,這種制度很難推行實施,或者收不到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呂不韋主持編纂的《呂氏春秋·孟冬》中有和《禮記·月令》中相同的記載,也證明了在當時,秦國已經制定了相應的對產品質量進行檢驗考察的制度,同時也有實物相互印證,如五年呂不韋戈,一面刻“五年,相邦呂不韋造,少府工室鄰,丞冉,工九,武庫?!盵18]另一面刻 “少府?!鄙俑乒苁止I(yè)制造,少府工室隸屬于少府,為主造機構,丞應為具體的官職,應為主造者,相邦呂不韋為督造者,制造者則是工九,監(jiān)造主造制造三級明確,也能看出秦這一套完整的物勒工名制度體系。
漢初基本沿襲秦制,律法中也有對器物生產標準的規(guī)定和違反標準的懲罰措施,張家山漢墓出土的《二年律令·錢律》中記載:“錢徑十分寸八以上,雖缺爍,文章頗可智知,而非殊折及鉛錢也,皆為行錢。金不青赤者,為行金,敢擇不取行錢、金者,罰金四兩”?!抖曷闪睢りP市律》:“販賣增布不盈二尺二寸者,沒入之”。[19]這些條文都與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內容相近。到了武帝時期,中央集權加強,加之鹽鐵官營等相關政策的推行,使國家對手工業(yè)生產的控制達到頂峰。隨著官營手工業(yè)結構
規(guī)模和實力的不斷強大,國家也需要一種制度來確保產品的質量,物勒工名制度作為一項基本的產品責任制度便開始滲透進入漢代官營機構的各個生產管理領域。漢代的“物勒工名”大致分為四種類型:一是工官(生產機構)+監(jiān)造官員+主造官員+生產工匠;二是工官+官吏名或工官+工匠名;三是僅刻制造機構,工官或亭、市和市府;四是僅刻工匠名。[8]目前出土所見有勒名的漢代器物種類、數(shù)量很多,銅器、漆器、鐵器、骨簽等器物上均可見,勒名內容也非常豐富,貴州清鎮(zhèn)平壩漢墓出土的漆耳杯上刻:“元始三年,廣漢郡工官造乘輿髹丹畫木黃耳杯,容一升十六龠;素工昌、休工立、上工階、銅耳黃涂工常、畫工方、丹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護工卒史惲、守長音、丞馮椽林,守令史譚主”。[20]上面既有各級官吏的名字,又刻有制作耳杯不同工序的工匠的名字,年份地點容量也有說明,信息非常完
整。但其中較為特殊是陶器的勒名,并沒有其它器物的勒名要求那樣嚴格,此期的官營制陶作坊主要是生產建筑用的磚瓦,因而作坊往往設在建筑工地附近,使用者對這些陶制的建筑構件作坊相當了解,不必刻產地名于器物,只要標出工匠名則可。[21]同時,其它的陶器制品主要作為較低級用品或用作明器,其質量的好壞出窯時即可一清二楚,因此也少了刻名的必要。但總體來說,秦漢物勒工名制度的實施比較全面系統(tǒng),從法律的角度進行確立和完善,它的實施,促使國家官營手工業(yè)的產品標準化,也使得組織管理上變得系統(tǒng)化條理化,責任明晰,有力地促進了國家官營手工業(yè)的發(fā)展。endprint
三、 物勒工名的暫時衰落
但是到了東漢中后期,物勒工名制度開始逐漸呈現(xiàn)出衰退的趨勢,此期所見官營手工業(yè)的勒名不僅出土器物數(shù)量很少,而且其勒名內容也大為簡省,基本不見官吏名,有的刻銘中出現(xiàn)了吉祥語或價錢語之類。但在兵器等國家重點把控的器物上,勒名依然嚴格,徐正考《漢代銅器銘文綜合研究》一書中收錄了許多這樣的器物,如延熹五年弩機,上刻“延熹五年八月,書言府作,丁未詔書,六石鐖郭,工李賓,史韓忠、掾張汜、丞趙和、令五嘗,大僕監(jiān)掾郭登監(jiān)作”[22],從時間到制作者、監(jiān)管者,信息均有刻錄。而且,即使物勒工名到了衰落以后,國家對于兵器一類的產品也依然監(jiān)管嚴格,今藏海淀博物館館藏一件三國銅質弩機,出土于海淀八里莊地區(qū),上有陰刻銘文:“正始五年三月卅日左尚方造步弩耳監(jiān)作人王昭匠馬廣師張雄”, “正始”為齊王曹芳年號,正始五年即公元244年。銘文還透露了參與該物制作的機構——左尚方,以及參與制造的人員——王昭、馬廣、張雄。但總的衰落趨勢在當時無可避免,究其原因,可能是兩個方面,一方面,《后漢書》記載,和帝即位之初便下詔:“…探觀舊典,復收鹽鐵…而吏多不良,動失其便,以違上意。先帝恨之,故遺戒郡國罷鹽鐵之禁,縱民煮鑄,入稅縣官如故事。……”[23]因為“吏多不良”的原因,國家決定減輕對鹽鐵等關鍵行業(yè)的控制,地方私人經營的鹽鐵作坊由此開始興起發(fā)展,這樣,從鹽鐵行業(yè)開始,國家慢慢放松了私營手工業(yè)的限制,私營手工業(yè)得到充分發(fā)展,國家對手工業(yè)的掌控力度逐漸降低,監(jiān)管也隨之放松,勒名也變得不再詳細。另外,私營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也導致了另一個特殊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那就是民間勒名的變化,一般來說,上層的風氣會帶動下層的民眾,即使在產品上也不例外,勒名這一行為,在民間產品上也開始多有出現(xiàn),而私營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使得勒名呈現(xiàn)出新的變化,那就是呈現(xiàn)出了廣告推銷的性質,尤以銅鏡和漆器最多,有的勒作坊主姓氏,有的作產品質量推銷,如“新家有善銅出丹陽,以之為鏡清如明,左龍右虎主四旁,朱雀玄武”諸如此類的刻銘。另一個導致衰落的方面,是延平元年鄧太后下詔:“減大官、導官、尚方、內者服御珍膳靡麗難成之物,自非供陵廟,稻粱米不得導擇,朝夕一肉飯而己。舊太官湯官經用歲且二萬萬,太后敕止,日殺省珍費,自是裁數(shù)千萬。及郡國所貢,皆減其過半。悉斥賣上林鷹犬。其蜀、漢扣器九帶佩刀,并不復調。止畫工三十九種。又御府、尚方、織室錦繡、冰紈、綺縠、金銀、珠玉、犀象、玳瑁、雕鏤玩弄之物,皆絕不作”。[24]鄧太后下詔大力裁減宮廷所用,其中包括各類器物,同時也大量削減了各個郡國上貢的東西。一般來說,官營手工業(yè)的產品生產的目的便是為了皇室使用,器物的裁用,使得這些生產器物的工官機構放松了對產品質量的監(jiān)督和管理,產品質量的下降同時導致工官機構的進一步衰敗。物勒工名制度衰落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對工官機構管理的松懈,不再執(zhí)行像以前那樣嚴格的規(guī)定,甚至放棄刻勒工名這道程序。
漢以后歷經多朝更迭,基本與漢末無大差別,物勒工名這項原則雖然依然存在,但處于沒落時期,未被統(tǒng)治者重視,無嚴格執(zhí)行,民間所見勒名大多以變成了一種商標的性質,而非官府監(jiān)管之意。
四、 物勒工名新的發(fā)展
到了唐朝,國力強盛,官營手工業(yè)發(fā)達,物勒工名制度得到重新的繼承發(fā)展,《新唐書·百官志》記載:“細鏤之工,教以四年;東路樂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稍之工,二年,矢鏃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幘之工,九月。教作者傳家技,四委以令丞試工,歲終以監(jiān)試之,皆物勒工名?!?[25]唐朝繼承并發(fā)展了古制,政府規(guī)定,凡官府工匠的生產,都要勒名并進行監(jiān)管,除了勒名之外,還通過專門的工匠教習制度來確保制作產品的工匠的水平,并設立了專門的機構負責管理百工技巧和掌土木工匠之政。軍工也依然是其中的重點,《唐六典》中明確記載:“凡營軍器,皆鐫題年月及工人姓名辨其名物而閱其虛實”。[26]軍器監(jiān)是唐代軍事手工業(yè)的主管機構,為了保證兵器的數(shù)量和質量.對其檢驗制度十分嚴格,上至軍器監(jiān),下至一般官吏,均要按一定的標準行事。據(jù)《洞天清錄》記載:“自唐天寶間,至南唐后主時,于升州勾容縣置官場以鑄之。故其上多有監(jiān)官花押”。[27]地方政府經營的手工業(yè)也實行嚴格的責任制,并由監(jiān)官負責簽押。產品質量如果出現(xiàn)問題,《唐律疏議》中對工匠的處理也有明確的條款規(guī)定:“‘輒違樣式,有不如法者,笞四十。‘不任用,謂造作不任時用,及應更作者,并計所不任贓、庸,累倍坐贓論減一等,十疋杖一百,十疋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半。其供奉作加二等者,供奉之義,已于職制解訖,若不如法,杖六十……監(jiān)當官司各減三等者,謂親監(jiān)當造作,若有不如法,減工匠三等,笞十。”[28]如果工匠“不如法”,“輒違樣式”,或生產的產品不“任用”,都要受到法律的處罰,甚至連上級的監(jiān)管官員都會受到相應處罰。
宋代物勒工名制度在早期行使并不嚴格,質量檢驗監(jiān)督不力,而工商業(yè)又發(fā)展迅猛,導致了行濫的發(fā)生,行濫指的是產品質量達不到法定標準,大量低質量產品流通。《資治通鑒》卷206記載:“金銀器皆行濫,非真物,二也?!焙∽ⅰ靶校瑧魟偡?。市列為行,市列造金銀器販賣,率殽他物以求贏,俗謂之行作。濫,惡也。開元八年,頒租庸調法于天下,好不過精,惡不過濫。濫者,惡之極者也。”[29]行濫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表現(xiàn),一種是“偽”,就是假貨,以假冒真、以假亂真,主要指金銀等器物,二是“惡”,就是質量低劣,主要指布帛和一些雜貨而言,不符合既定的生產制造標準。王安石變法,為了加強對手工業(yè)的監(jiān)管,重新恢復物勒工名制度,而且采取不同地區(qū)相互監(jiān)督質量,福州南宋黃昇墓出土的絲絞上就印有“宗正坊染金絲絹官記”的印記[30],但是物勒工名僅針對官營手工業(yè),對于私營手工業(yè),雖也有一系列措施進行處理,但都收效甚微,根據(jù)《宋會要輯稿》等文獻記載,行濫到后期甚至已經到了法不責眾的地步,乃至出現(xiàn)了進行行濫交易的專門市場,《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到的“何婁”便是開封城的一處行濫交易市場[31]。宋史卷一六五記載:“視將作匠法,物勒工名,以法式察其良窳。凡金玉、犀象、羽毛、齒革、膠漆、材竹,辨其名物而考其制度,事當損益,則審其可否,議定以聞。少府所掌,舊有主名,其工作之事,則監(jiān)自親之?!盵32]各種類別的產品都要物勒工名,監(jiān)察官員要檢查工匠任務的完成情況和完成質量,通過“法式”來考察其精粗、好壞?!胺ㄊ健笔撬未锢展っ贫茸铛r明的特點,所謂“法式”,是供當時官營手工業(yè)遵循的標準制式。宋朝注重手工業(yè)生產的標準化和定型化,有各種各樣的“法式”。其中,李誡所著的《營造法式》中就規(guī)定了各種工程的制度標準,例如在營建房屋時規(guī)定:“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盵33]它規(guī)定在設計、建造房屋時以“材”為依據(jù),并且總結了“材分模數(shù)制”,可以有效地降低材料造價,提高施工效率,確保工程質量。endprint
元代基本繼承了宋代物勒工名的基本模式,故宮收藏的三彩龍蓮紋香爐土刻“至大元年汾陽琉璃待詔任塘城造”,山西平遙縣東泉鎮(zhèn)百福寺發(fā)現(xiàn)的琉璃寶頂上刻“介休縣張元村琉,璃待詔張琳男仲祥,延佑三年六月造”。[21]上面都刻有生產時間、工場和主持官吏等內容。但是元代改稱“法式”為“程式”,內涵也有所擴大,據(jù)《元史·工藝傳》記載:“歲支衣糧,贍濟不給,諸局廩給自此始。又考制度,定程式,作諸路恒法?!?產品“程式”一經確立,各級局院必須依“程式”組織生產,“務要造作如法”。例如,在織造緞匹時,元代重要的律法《通制條格》記載到“非奉上位處分,不得擅自損減料例,添插粉強。如送納時辨驗卻不如法,定將局官斷罪罷役,提調官吏責罰?!盵34]監(jiān)管官員、生產的工匠不得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檢驗的時候如果不符合程式,會受到相應的責罰?!独m(xù)資治通鑒》也有記載“將作院使伊蘇坐董制珠衣怠工,杖之,籍其家?!盵35]仁宗延枯七年十月將作院使伊蘇就因監(jiān)管珠衣的生產懈怠,而被“杖之,籍其家”。
同時,元代開始把物勒工名制度與匠籍制度結合使用,匠籍制度出現(xiàn)的原因與元朝的自身背景息息相關。蒙古人雖然軍事實力上在當時無人能與之匹敵,但是作為一個游牧民族政權,他們缺乏有技術、有經驗的手工業(yè)者,因而在擴張征服的過程中擄掠了大量工匠,他們來自金、西夏乃至西域各國,強迫這些工匠遷徙為他們服務,徐霆在《黑韃事略》 中就寫道:“霆嘗考之,韃人始初草昧,百工之事,無一而有 ……后來滅回回,始有物產,始有工匠,始有器械。蓋回回百工技藝極精,攻城之具尤精。后滅金虜, 百工之事于是大備”。[36]定都北京之后,元政府更是通過強制手段把各地的工匠集中到京城,設立了官營匠局進行管理,規(guī)定匠不離局,要求手工業(yè)者子孫承襲其技藝,禁止改業(yè)。不可否認的是,元統(tǒng)治者實施的匠籍制度極大地促進了元朝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但嚴酷的人身奴役使手工業(yè)者缺乏歸屬感,毫無限度的勞動剝削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匠籍制度反過來成為元代手工業(yè)進步的阻礙因素,后期導致了大量粗制濫造的手工業(yè)制品的出現(xiàn)。
五、 物勒工名最后的燦爛
明清是中國專制主義封建社會的高峰期,尤其明代,為加強中央集權,在總結唐宋法制的基礎上,對法律結構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律法嚴酷,往往實行株連制,國家對手工業(yè)的監(jiān)管也很嚴密,尤其是官營手工業(yè),勒名十分規(guī)范嚴格,各類產品均需詳細勒名,甚至工程類的建筑材料乃至施工,都要層層勒名。為保證建筑工程質量,《大明律》規(guī)定主管工程的官吏對所主持工程存在的質量隱患承擔責任,“若有所造作及有所損壞,備慮不謹而誤致人死亡者,以過失殺人論,工匠、提調官各按應承擔的責任論罪”[37]。神宗實錄也記載:“凡修理廒座,必以廒樣為式,委官匠作姓名刻扁懸掛,十年內頹壞者,責令賠修。一革折收窯戶燒造磚瓦,如式方許驗收,其缺破不堪不得折收,以滋冒費,一革包工各倉,工程司官親蒞督率,務求堅致,不得包工,以滋茍簡,一收舊料,查勘通倉,廢廒梁柱等項,盡行拆卸揀選,以備新修,不堪者方行召買?!?[38]廒座是皇家的糧倉,每座糧倉建好以后,主持修建的官員,匠作的姓名都要刻在匾額上,十年內糧倉有損壞的,都要進行賠修和處罰。工程司的官吏要親自對整項工程進行督查,保證整個工程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質量。其中提到修建工程所需的磚瓦也要進行質量查驗,明代城磚是體現(xiàn)當時勒名制度的一個極為鮮明的體現(xiàn),城磚銘文除刻有時間、府縣外,通常還有監(jiān)造官、燒窯匠、制磚人、提調官等人的名字,即物勒工名于其上,現(xiàn)存的大量明代城磚上都有這樣的信息。例如現(xiàn)藏南京明城墻博物館的一塊典型城磚,上刻“揚州府提調官同知竹祥司吏陶旭 泰興縣提調官縣丞王鼎司吏吳亨,總甲葉春甲首孫敏小甲蔡頔,窯匠張正四,造磚人夫施文二”。這段文字展示了一個嚴密的技術質量管理體系,生產者有制磚的造磚夫,燒磚的窯匠、與提供勞役的人戶,這些人承擔了城磚質量上的直接責任,而基層組織里總甲、甲首、小甲等負責人的名字也刻于其上,這些人承擔擔保責任,另外,監(jiān)管層級的官吏,提調官、典史、縣丞等也要負有連帶責任,這是明朝物勒工名制度內容最為鮮明的實證。明會典中也記錄有關于其他方面產品的要求,如車輛,卷200:“于xx上編號,烙印,附冊開寫看驗提調官并匠作姓名,后有不固者,照名究治。”卷201紡織卷:“xx俱令腰封編號,開寫提調及經織造官吏匠作姓名,不堪用者,照號問罪?!盵39]
明朝產品質量監(jiān)督的進步還表現(xiàn)在質量檢驗方法的改進上,《工部廠庫須知》記載,“每熔銅,先抽一百包,堆放兩旁……抽銅八包,每包取銅五十斤,共四百斤”[40],在100個樣本中隨機抽取8個進行檢驗。由此可見,明朝也已經開始使用抽樣的方法對銅的產品質量進行檢驗。明代驗收琉璃瓦的方法是:事先燒制樣瓦兩件,一件送給皇帝,一件送給工程主持人。驗收時即以樣瓦為準,如“質有厚薄,色有鮮暗”即拒接,并施以處罰。又如夯土檢驗,有三種方法,即椎擊、落錘和觀察土的成色。以椎擊為例,檢驗時,椎土一寸則殺筑者,不足一寸則殺椎者[41]。這是說,椎土一寸,證明土質不堅,硬度不夠;椎土不足一寸,是指椎土的檢驗人員不用力錐土,能椎到一寸而不肯下椎。這里有殘酷壓迫的社會因素,此外也說明我國古代對工程質量要求是十分嚴格的。
至清代,隨著封建社會走向衰落,官營手工業(yè)日益式微,民間手工業(yè)逐漸崛起,物勒工名制度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僅存一些關于工程質量監(jiān)理的相關制度見于文獻:“一應工程匠役工價銀百兩以上者,部揀賢能司官引見,侯旨令其臨造,如工程不堅,三年內倒坯,將監(jiān)造官革職,戴罪勒限陪修?!盵42]由此可知,一旦三年內工程出現(xiàn)問題,監(jiān)造官員就會被革職查辦,并限期整改。
六、 結 語
通過相關文獻與研究資料的回顧與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產品的質量狀況總體是穩(wěn)定的,并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不斷提升,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物質文明。中國當代產品質量認證認可的發(fā)展,是現(xiàn)實經濟發(fā)展的要求。而物勒工名無疑是中國古代質量管理和認證認可的一項重要發(fā)明。中國古代對產品質量的把控,就是從物勒工名入手,產品一旦被生產出來,需要通過一定的標準進行查驗,而即使后期出現(xiàn)質量問題,也能通過勒名及時地對具體負責人進行追責。在當代中國對產品質量的認證認可與追責,往往只是對產品生產部門或者主要負責機構進行追責,與古代物勒工名直接追查到生產者個人來說,其實各有利弊,查驗到生產者個人,自然能夠有效地把控產品質量,但是對于整個生產的效率可能會產生影響。此外,即使在勒名的古代,有些歷史時期中,雖然政府也有嚴苛的法律對產品質量進行規(guī)范,不過在高額利潤以及投機心理驅使下,仍舊有不少工商業(yè)者從事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與交易。但通而觀之,政府的質量管理工作還是比較成功的,質量管理職能相對分散,政府機構在各自所下轄的產品領域實現(xiàn)相對有效的質量監(jiān)管,法律制度的出臺讓違法者有所敬畏,物勒工名等制度在手工業(yè)中得到較好的貫徹執(zhí)行,生產組織內部特別是官營手工業(yè)的質量自我檢驗,質量技能培訓與傳承等在保證產品質量方面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endprint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 史記[M]. 上海: 中華書局, 1975: 39.
[2]孫詒讓. 十三經注疏校記[M]. 濟南: 齊魯書社, 1983: 381-382.
[3]萬建中注譯. 周禮[M]. 大連: 大連出版社, 1998: 68.
[4][春秋]左丘明. 國語[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371.
[5]方孝博選注. 荀子選[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 47.
[6]孫怡讓. 十三經注疏校記[M]. 濟南: 齊魯書社, 1983: 499.
[7]陳戍國. 禮記校注[M]. 長沙: 岳麓書社, 2004: 101.
[8]雷曉偉. 漢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學研究[D]. 鄭州大學, 2010.
[9]方孝博選注. 荀子選[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 70.
[10]陳戍國. 禮記校注[M]. 長沙: 岳麓書社, 2004: 124.
[11]羅振玉. 三代吉金文存[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50.
[12]翟光珠. 中國古代標準化[M]. 山西: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6.
[13]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 睡虎地秦墓竹簡[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0: 35.
[14]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 睡虎地秦墓竹簡[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0: 45.
[15]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 睡虎地秦墓竹簡[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0: 44.
[16]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 睡虎地秦墓竹簡[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0: 56.
[17]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 睡虎地秦墓竹簡[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0: 71.
[18]張頷. 檢選古文物秦漢二器考釋[J].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79(01): 82-85.
[19]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主編. 二年律令與奏獻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168-194.
[20]貴州省博物館. 貴州清鎮(zhèn)平壩漢墓發(fā)掘報告[J]. 考古學報. 1959(01): 99.
[21]黃慧. 淺談官營陶瓷業(yè)的管理[J]. 藝術科技. 2013(03): 105-106.
[22]徐正考. 漢代銅器銘文綜合研究[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07: 382.
[23][南朝]范曄. 后漢書[M]. 北京: 中華書局, 1965: 167.
[24][南朝]范曄. 后漢書[M]. 北京: 中華書局, 1965: 422.
[25][宋]新唐書[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1269.
[26][唐]李林甫等撰. 唐六典[M]. 北京: 中華書局, 1992: 598.
[27][宋]趙希鵠. 洞天清錄[M]. 杭州: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6: 15.
[28][唐]長孫無忌等撰. 唐律疏議[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314.
[29][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M]. 北京: 中華書局, 1956: 6531.
[30]蘇佳. 輕紈疊綺爛生光——記福州南宋黃昇墓出土絲織品[J]. 藝苑. 2015(06): 89-91.
[31][宋]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M].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 22.
[32][元]拖拖等撰. 宋史[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7: 3917.
[33][宋]李誡. 營造法式[M].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54: 99.
[34]黃時鑑點校. 通制條格[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6: 340.
[35][清]畢沅. 續(xù)資治通鑒[M]. 北京: 中華書局, 1957: 5454.
[36]許全勝校注. 黑韃事略校注[M]. 蘭州: 蘭州大學出版社, 2014: 99.
[37]大明律[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9: 225.
[38]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 明實錄[M].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2: 799.
[39]陳詩啓. 明代的工匠制度[J]. 歷史研究. 1955(06): 75.
[40]黃文杰. 中國古代質量管理體制的演變[J]. 宏觀質量研究. 2013(03): 43-49.
[41]苑芳圻. 匠人—東家看工—監(jiān)理工程師——寫在新中國全面推行建設監(jiān)理制度十周年[J]. 建設監(jiān)理. 2004(04): 3-5.
[42]昆岡等修,劉啟端等纂.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4513.
(責任編輯:馬勝利)
Abstract: The article mainly discovers the relevant records about the system of inscribed makers names and the product quality assessment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literature, and does some research. It also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inscribed makers names from the national management of handicrafts, the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s of management officials. Besides, it briefly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the inscribed makers names and the revelation of contemporary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Key words: inscribed makers names; handicraft products; quality assessmen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