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輯]
[拍婆子]也是黑話
北京話里的“隱語”,往往是跟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和不法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為這些事見不得人,所以,才發(fā)明了“隱語”。我們能通過一些“隱語”,了解到許多老北京的歷史。
比如“拍婆子”這個詞,就是上個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這十多年間,在京城青年中出現(xiàn)的怪現(xiàn)象。
所謂“婆子”,就是女孩兒,以中學生為主。男青年在街上看上某個漂亮的女孩兒,主動上前打招呼,提出跟她交朋友,這就是“拍婆子”?!芭摹痹诒本┰捓?,是做局,把對方騙走的意思,如“拍花子”,并非上手去拍打。
當然,也有拍“炸了”的時候,所謂“炸了”,就是女孩兒不愿意,或者女孩后頭跟著幾個一塊兒混的男孩兒,您想,這能不打起來嗎?
我有一個中學同學,在什剎?;鶗r看上一個漂亮女孩兒,上前去“拍”。那個女孩瞧著我們同學長得挺帥,答應他第二天還在這兒見面。我的同學以為自己“拍”成功了。第二天,他跟同學借了一身將校呢,這是當時最牛的衣服,他滿心歡喜地見了那個女孩,但還沒說兩句話,身后躥出七八個穿著國防綠軍裝的大院子弟,二話不說把他暴打一頓,臨走還給他留了個“紀念”,在他屁股上捅了兩刀。
原來是那個“婆子”成心犯壞,有意懲罰我的同學。這就是“拍婆子”的代價。
“飛帽子”也屬當時的怪現(xiàn)象。您戴著栽絨或羊剪絨的帽子,走在胡同里,后邊來個騎車的“小玩兒鬧”(胡同里的壞孩子),“嗖”地一下,把您的帽子給搶走了。動作非???,您還沒醒過味來,他早沒了影兒,所以叫“飛帽子”。
這類影響社會治安的事兒,公安部門不會袖手旁觀,幾年以后就銷聲匿跡了,自然,這些“隱語”也就跟著壽終正寢了。
當時社會上還流行過許多有意思的“隱語”,如:
圈子(女流氓);盤兒(女孩兒的長相兒);
花了(腦袋被打開瓢了);老兵(老紅衛(wèi)兵);
犯各(找碴滋事);犯事兒了(出事了),
刷子(當時流行的發(fā)型);叫碴喯兒(挑釁);
誰跟誰呀(和解用語);口里口外(胡同里外);
啃窩頭(進公安局);刷夜(夜里不回家);
軍刺(步槍上的刺刀);放血(動刀子扎人);
條兒(身材、體形);碴架(找碴打群架);
軍拐(軍用膠鞋);瓜刀(切西瓜的刀);
看瓜(開玩笑當眾扒褲子);三接頭(皮鞋);
板兒帶(自制的腰帶);軍挎(軍用布挎包兒);
犯照(相互對視);大炮(手卷的葉子煙);
半殘(個兒矮);栽面兒(丟了面子);
白邊兒懶(帶白邊兒的松緊口兒布鞋);
將校呢(上世紀50年代將官和校官穿的黃呢子軍衣),等等。
這些“隱語”所表達的意思,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過境遷,都成了“過去時”,現(xiàn)在的年輕人已經(jīng)感到陌生了。當然就這些“隱語”的局限性來說,它們的生命力本身也是有限的。
不過,“隱語”所具有的隱喻特點,還是受到一茬兒接一茬兒的年輕人的青睞。
傳統(tǒng)的回歸有時也表現(xiàn)在語言上,一些過時的“隱語”,讓年輕人覺得新鮮,多年之后又被重新?lián)炱饋響?,并有所發(fā)揮,比如,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出現(xiàn)的許多熱詞:“噴子”、“雷人”、“學霸”、“黑人”、“在哪兒浪”等等,都是從過去的“隱語和黑話那兒引申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