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琳
(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未來主義的出現,向傳統世界發(fā)出了質疑和挑戰(zhàn)。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洗禮,就在未來主義快要被人們逐漸淡忘之時,達達主義的出現重燃反傳統的火炬,導致傳統藝術的徹底瓦解。達達主義在未來主義的基礎之上,與傳統的決裂更加徹底和明顯。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沉重打擊,民生凋敝、世界恐慌。一戰(zhàn)前人們所憧憬和向往的機械社會、工業(yè)文明遭到毀滅,西方的傳統文明和井然有序的社會狀態(tài),在人們對于現實的懷疑、對理性的叛逆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絕望中蕩然無存。達達主義的思想便由此產生。
“達達”作為一種思想的正式出現是在1916年。據說帶有反戰(zhàn)和反藝術性質的“達達運動”,是來源于當時一群為逃離戰(zhàn)爭的侵襲而在蘇黎世聚集的藝術家,當時的瑞士作為戰(zhàn)爭的中立國而免于災難,也成為了各戰(zhàn)爭國人民尋求庇護的天堂,這些反戰(zhàn)藝術家在蘇黎世的一家酒館里隨手將一把裁紙刀插入法德詞典,打開詞典看到刀口指向“達達”一詞,便以此來對這一運動進行命名。自此運動正式展開,激進的達達主義者在各個領域將反傳統發(fā)揮到極致,在社會上引起極大轟動。達達主義者在藝術的基礎上進行反藝術、反理性的挑戰(zhàn),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極端抗議,是舊有藝術美學思想的徹底瓦解。他們討厭陳舊的模式和框架的束縛,追求隨意性和偶然性,反對理性,反對傳統藝術。這些因素逐漸由文學、繪畫等領域滲透到了音樂領域,產生了偶然音樂。
埃里克·薩蒂(irEkaStie)是一位著名的法國作曲家,是達達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還被法國六人團視為榜樣。他將嘲諷和幽默使用標題和注釋進行直觀地表達,注釋例如“像害牙痛的夜鶯一樣地演奏”,似乎可以作為給表演者的一種演奏指示,或給欣賞者的說明。薩蒂于1921年暫時擱置了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而投身于達達主義運動的隊伍之中,其間花費大量時間致力于達達主義的宣傳活動。在他深入了解達達主義思想之后,其反藝術、反理性、反傳統的創(chuàng)作信念越發(fā)堅定。
芭蕾舞劇《炫技表演》描寫的是在馬戲團帳篷外為吸引觀眾進入觀看正式演出的一場雜耍表演,結果觀眾把雜耍表演當作正式演出而沒有進入帳篷內,即使雜技演員和招攬觀眾的工作人員竭盡心力都未能使觀眾意識到這一錯誤。這部作品由法國作家、藝術家科克托(Cocteau)創(chuàng)作劇本,法國作曲家薩蒂負責編曲,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畢加索(Pablo Ruiz Picasso)負責舞臺背景和服裝設計,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為其寫演出介紹,集各領域前衛(wèi)藝術代表們的新思想于一身,不僅具有達達主義的性質,還在音樂、舞蹈、繪畫、文學以及戲劇等領域都掀起了熱浪。在這部作品中,音樂退居于從屬地位,既不表現人物關系也不傳達作品感情,只是對當時環(huán)境的烘托和渲染。薩蒂使用了鳴笛聲、轟鳴聲、鍵盤敲擊聲等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又容易被忽略的聲音,制造出都市里喧鬧又繁忙的生活景象。這是薩蒂將反傳統的理論結合實踐而產生的一次大膽挑戰(zhàn),突破了音樂創(chuàng)作的局限,使藝術回歸生活,而本質又是反藝術的。
未來主義與達達主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興起的兩種藝術思想,二者對于傳統的藝術審美和理性的思維都進行了批判和顛覆,但二者立場卻不同。
雖然未來主義音樂與達達主義音樂僅是音樂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短暫的過渡,并不具備嚴謹的甚至是專業(yè)的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也未形成確定的理論體系,但它們對于傳統音樂的批判和懷疑為后人對于音樂藝術的探索另辟蹊徑,把音樂藝術指引到非理性、反傳統的空間中,并為之后的后現代主義音樂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音樂是什么?音樂作品的本質是什么?音樂的作用是什么?音樂的美指什么?這一個個問題,至今仍在社會及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在無數研究學者的探索實踐中,不斷地更新與修正。這不僅是人類對于新領域的渴求,也是人類探索精神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