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紅
(江蘇省張家港市兆豐學校,江蘇 蘇州 215622)
以秦嶺淮河為界,可以分為南方民歌和北方民歌,它們是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方的人文和風俗等因素的體現(xiàn),在文化背景下,都有著鮮明的個性。筆者以五年級下《拔根蘆柴花》和六年級下《小白菜》(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為例,從以下方面試論南方民歌與北方民歌的曲目特點。
揚州民歌是江蘇民歌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凸顯了江蘇的地域文化?!栋胃J柴花》是一首揚州民歌,揚州地處物產(chǎn)豐富的江淮平原,在下田栽秧的季節(jié),人們用歌聲來抒發(fā)對田園生活的熱愛,青年男女更是在這樣的勞動場合用歌聲來直抒胸臆。這首歌曲的內(nèi)容更為集中地展現(xiàn)揚州的地域特色:輕快活潑、線條流暢,后來秧歌號子成為江蘇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可以說,揚州民歌也是南方文化的重要載體。
河北地區(qū)地域遼闊,河北民歌有著豐富的體裁和內(nèi)容,是當時文化的折射和反應?!缎“撞恕吩瓉砹餍杏谔粕揭粠?,講述的是發(fā)生在華北平原貧苦農(nóng)民家庭的故事。這首歌曲可謂一唱三嘆,唱出了小女孩生活在封建社會的孤獨無助、無力改變自己命運的悲苦,表達了對親生母親的想念、懷念,簡短的形式、直白的表達,從音樂角度折射了河北人民對小白菜相似境遇人群的同情。
《拔根蘆柴花》和很多南方民歌一樣采用了“起承轉合”的曲式結構。前六小節(jié)為“起”,第一小節(jié)和第二小節(jié)節(jié)奏、旋律完全相同,勞動號子的風格明顯;第七至第十小節(jié)為“承”,第八小節(jié)沿用了第一小節(jié)的音樂動機,既承接了第一樂句的旋律,又為后面的“轉”做了鋪墊;第十一、十二小節(jié)為“轉”,豐富了歌曲自“起”到“承”的音樂風格,從另一個側面展現(xiàn)了揚州的民歌風韻;結尾的處理,運用了一個接近戲曲拖腔的長音,并結束在整首歌曲的最低音上,讓這首歌曲在歡快活潑的基調上增添了一種抒情的味道。
《小白菜》音樂形式樸素、簡潔,抒情性強。它以極其經(jīng)濟的旋律和創(chuàng)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天真而可憐的農(nóng)村貧苦孩子的形象。歌曲采用一部曲式,前四小節(jié)每小節(jié)旋律都做下行處理,而且每一小節(jié)的尾音也依次降低,讓聽眾的情緒進入越來越悲傷的境地。而歌曲最后兩小節(jié)的旋律基本重復,最后一小節(jié)的旋律只是在前一小節(jié)的基礎上了做了簡單的變化,體現(xiàn)了河北民歌音樂動機樸實無華、音樂創(chuàng)作不復雜、不多變的特點,也正因為此,河北民歌才更容易在民間得到迅速的推廣和傳唱,河北民歌的風韻也日益受到老百姓的喜歡。
《拔根蘆柴花》是一首秧田歌,每段歌詞只有首句是“實詞”,分別是:叫我里來,我就來;白米飯好吃,要把秧來栽;鮮魚湯好吃,要把網(wǎng)來抬,其余的都是襯詞。襯詞在南方民歌中很常見,襯詞的偶爾使用或者頻繁出現(xiàn)都是為了襯托歌曲的情緒特征,同時,它也是風土人情的反映?!栋胃J柴花》中的襯詞有:呀,這么,哇,的個,么,里格等,這些襯詞的加入,更能讓聽眾感受到輕松明快的勞動場景,也給這首歌曲增添了別樣的韻味。尤其是歌曲中的最后一個襯詞“?”,因為要演唱三拍,而且旋律線往下,這樣的安排,會讓演唱者盡量做到字正腔圓,揚州人民的細膩、圓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
《小白菜》是一首多段體結構的歌曲,情緒之所以充滿了悲傷,這和歌詞是息息相關的??v觀第一段歌詞,采用的幾乎都是直白的話語,沒有任何的鋪墊、矯揉?!靶“撞搜?,地里黃呀,三兩歲呀,沒了娘呀”,這樣的歌詞在四、五拍的節(jié)律下娓娓而來,表達著人們對底層人物命運的可憐和關懷。尤其是最后兩小節(jié),完全相同的歌詞“親娘呀”,好似在自我哀嘆命運的悲慘,又好似在一次次熱切而無望的呼喚,呼喚親娘曾經(jīng)陪伴自己的幸福時光,烘托出主人公對親娘的懷念、想念之情。
綜上所述,文化視野下,南方民歌和北方民歌的曲目特點有著一定的共性,這樣的共性研究有利于進一步了解南方民歌和北方民歌的曲式節(jié)奏、藝術特色,有利于深層次地挖掘中國民歌的魅力,有著積極而長遠的探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