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溯
(1.貴州師范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8; .貴州師范學院麗瓊工作室,貴州 貴陽 550018)
大學生是社會難得的寶貴資源,也是我國建設發(fā)展的核心力量。理想信念對于大學生明確人生發(fā)展目標,堅定發(fā)展方向有著重要作用,強化高校理想信念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任務。針對目前大學生理想信念筆者展開了調查,并提出了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實效性的建議。
學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塑造學生的品格的系統(tǒng)工程,理想信念不僅僅直接影響學生今后發(fā)展,更加嚴重地影響到學生的行為習慣。理想信念教育這一概念是來自于西方國家,其通過實踐反復證明理想信念教育概念對于學生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一直以來理想信念教育概念一直受到國際教育界的關注。理想信念教育概念中,理想指的是人生奮斗目標,信念則指的是對于某一事物的堅持和堅信,信念代表了對于理想的執(zhí)著。理想信念能夠促使當代大學生燃發(fā)斗志,從而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對此,在高校教育者一定要正確的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加大對于黨政策和黨方針的宣傳,從而實現(xiàn)大學生更好的發(fā)展。[2]
理想信念是人類生活的一種基本元素,有了理想信念生命便有了追求,它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根本。正確的理想信念是大學生思想的核心,也是大學生動力的來源。對此,筆者對于目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展開了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多數(shù)理想信念積極向上,少部分大學生則存在信念模糊不持久等問題。
從宏觀上來說,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總體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保持一致的發(fā)展方向。整體來說多數(shù)大學生能夠擁護黨和國家的領導,并且能夠積極投入到社會主義中國建設之中。這部分學生信念主流積極向上,因此能夠將信念積極地和學習生活融合,實現(xiàn)信念促進自我發(fā)展。[3]
少部分的大學生和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學習沒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因此對于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存在認識不清的問題,導致信念模糊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存在偏離。2、政治信仰較為迷茫。多數(shù)大學生對于政治信仰理解不夠透徹,因此政治信仰十分迷茫,加上受到外部不良環(huán)境誘導,大學生與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偏離程度越來越大。
信念不持久是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造成大學生信念不持久是從兩方面形成的:一方面,由于當代大學生缺乏一定的社會經(jīng)驗,對于社會沒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學生對于社會存在幻想情緒,容易沖動確立目標和理想,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極易放棄目標和理想,更換新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社會對于學生來說較為復雜,學生極容易在社會生活之中受到挫折,這就很容易致使大學生的信念發(fā)生動搖,從而對于自身信念存在懷疑因此導致信念不持久廣泛存在于高校大學生之中。[2]
理想信念教育并不僅僅只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充分認識到其對于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對此,應該充分發(fā)揮全員育人的作用,促使全校職教員工參與到理想信念教育中,從而通過課程的教授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在這其中,一定要充分體現(xiàn)“育人為本”,形成全校育人的教育氛圍。
針對于目前大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及其大學生的思想提點,幫助大學生能夠切實地認清楚目前國內外的形勢。并加大政治教育力度,利用理論知識和實例來引導大學生準確理解黨的發(fā)展路線和政策等,以此來堅定學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信心及其決心。
理想信念教育并不能夠紙上談兵,更應該注重政治教育和實踐教育的結合。對此,應該寓教于樂,不斷的優(yōu)化大學校園的活動。多創(chuàng)辦積極向上的校園活動,使得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從而為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奠定基礎。同時,應該強化對于校園實訓基地的建設,讓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得以實踐,以此來充實理想信念教育內容。
理想信念是人生奮斗的內在動力,理想信念不僅僅對于當代大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其更加關系到社會的發(fā)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國家建設的核心,因此不斷提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大的意義。對此,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引導學生思想步入正軌,并加大對于黨的政策宣傳,以此來堅定學生內心信念,激發(fā)學生為理想信念奮斗的動力。
[1]楊紅紅."95后"大學生理想信念現(xiàn)狀及其教育應對[J].考試周刊,2017(67).
[2]艾紅梅.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36(2):74-76.
[3]周艷玲.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及對策[J].學理論,2017(1):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