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J(Jessica)
學齡前孩子是通過和這個世界的互動,特別是和父母家人互動來形成自我印象的,一味打壓式的挫折教育的確不利于孩子成長,合適的夸獎有利于孩子自尊自信的發(fā)展。但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看看當我們夸孩子“聰明、最棒”時,孩子得到的信息是什么?
孩子會明白,我做成功這件事,就能得到父母的認可,在他們的認知里有兩個關鍵詞:“做成功”和“這件事”。而他們在下一次遇到另外一件事時,就會有疑惑:“這件事”我做成功了,可以得到認可嗎?我失敗了,是不是就得不到認可了?如果孩子從小到大得到的夸獎都是這樣的話,就會進入一個怪圈,孩子每做一件事,即使是很小的事情都希望得到我們的表揚。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件事”和“上一件獲得表揚的事”有什么區(qū)別,怎樣才能得到認可。他們不明白自己是否一直被認可,因此能做的就是反復求表揚。
更嚴重的還有可能導致有些孩子變得“輸不起”。因為他們建立的聯(lián)系就是,“成功了”才有表揚,因此就會開始害怕失敗,甚至會為了獲得表揚而故意回避困難,不敢挑戰(zhàn)自我。因為“如果我失敗了,我就得不到這樣的外界認可了,因此我要避免去做那些更容易讓我失敗的事情?!?/p>
可見,這樣的夸獎更加側重于外界的認可,“聰明、真棒”等等這些評價都是需要別人給予的,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不斷給予孩子才能起作用。不可否認,被表揚的孩子還是會提高自尊水平,但是長期通過外界激勵因素建立起來的自尊水平是虛張聲勢的“紙老虎”,并不穩(wěn)定牢固,反而更讓孩子產(chǎn)生輸不起的心態(tài)。
我當時給這位朋友的建議是:孩子并不需要父母的表揚,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我們的鼓勵。下面這些話語都可以稱之為“鼓勵”:
“我們雖然沒拿第一名,但你堅持完成比賽沒放棄,真棒啊!”
“這幅畫真漂亮,你注意了很多細節(jié)的勾勒?!?/p>
“你值得為自己感到驕傲,因為你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才完成了這個?!?/p>
鼓勵也向孩子表達了我們喜悅和認可的心情,但更關鍵的是,它告訴了孩子“為什么”會得到夸獎。上文提到的鼓勵非常直接地告訴了孩子,他們做某件事的閃光點在哪里,我們?yōu)槭裁磿械津湴粒^程中展現(xiàn)出來的哪些寶貴品質(zhì)推動事件。當我們每次都可以提供非常具體的鼓勵時,孩子慢慢就能知道自己擅長的是什么,優(yōu)勢在哪里,自己有哪些寶貴的品質(zhì)。
接下來,即使孩子做的事情不一樣,即使孩子并不是每一次都做成功,但是孩子自己就會很清楚,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哪些品質(zhì)值得被認可。那么最終他們就不再需要我們的認可,而會學會自我認可。
鼓勵是具體到某個事件的,會強調(diào)努力過程,讓孩子產(chǎn)生內(nèi)在動力把事情做得更好;表揚是空洞的,使用的是主觀評價,讓孩子產(chǎn)生要迎合他人的行為,而不是學習獨立判斷。
有的朋友也許會被嚇到,都不愿意夸孩子了,因為說多錯多,甚至有的父母也許還會因為他人夸孩子聰明漂亮而不開心了。但對我來說,表揚就像是“糖果”,我們都知道沒有孩子不愛糖果的,但絕對的“堵”也是不對的。就像我對于我的孩子小D的飲食原則一樣,沒有絕對壞的食物,只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對于空洞表揚也是一樣的,沒有絕對壞的表揚,但關鍵是總體比例。
我現(xiàn)在夸獎小D,最自然的狀態(tài)說的第一句話也還是“小D好棒??!”其實沒關系的,核心在于夸完之后我們有沒有告訴孩子,她哪里做的好了,為什么會得到表揚。與其拘泥于“怎么說”,不如更關注于夸獎的動機和要傳遞的內(nèi)容。當我們這樣堅持做的時候,那么即使今后孩子遇到其他人空洞的夸獎或者批評,孩子也就有了“免疫力”,他們會明白,我是誰,我哪里好。
總之,所謂的自信,就是一個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一份對自己的清晰認知,對于外界評價或者評價缺失,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只夸獎孩子可以改變的品質(zhì)
我們習慣的夸獎方式之一就是“寶寶好聰明”,但這個夸獎的品質(zhì)不是孩子后天努力可以改變的,一直用這樣的方式進行夸獎,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孩子怕輸,不敢接受挑戰(zhàn)??浜⒆印奥斆鳌?,不如夸她“努力、動腦筋了”等這些可以后天改善的品質(zhì)。
使用描述性語句,強調(diào)努力的標準
我們習慣非?;\統(tǒng)地進行夸獎,“畫得真好!”其實我們可以這么說,“我喜歡你畫畫時拿筆的姿勢,很標準?!蔽覀兛洫劦膬?nèi)容還有很多,比如“動了腦筋”“專心致志”等等,家長特地挑了某一品質(zhì)夸獎孩子,被夸獎的地方就會成為孩子今后繼續(xù)努力的動力。
不要輕易夸獎太容易完成的事
有的家長三句話不離夸獎,孩子做了一件特別平常的事都會進行夸獎,“哇,寶寶會拍手了太棒了!寶寶吃飯了,真好!”。這樣高頻率的夸獎,其實反而稀釋了夸獎的激勵性。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你的夸獎免疫,覺得你其實“沒眼光”,不懂欣賞和夸獎。
不要過度夸獎孩子本來就喜歡的事
我從小就注意小D的餐桌禮儀,一開始每次都會夸她,“小D是個大孩子了,可以一直坐著和我們大人一起吃完整頓飯?!焙髞硇的認知老師特地提醒我,雖然一個不到2歲的孩子可以不吵不鬧和大人一起吃完飯的確是個很好的行為,但是,過于頻繁地進行夸獎,會讓孩子對自己做這個行為的動機產(chǎn)生疑惑,“我到底是真的喜歡做這件事本身呢?還是我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揚才做的呢?”有的孩子會因此改變對這件事的看法,甚至變得不再喜歡做這件事了。
避免和他人對比的夸獎
我們還經(jīng)常會犯的一個誤區(qū)就是在夸獎時進行比較,“你比哥哥完成得快,真棒!”這個看上去的確是個容易激勵孩子的夸獎方式,但其實也有弊端。這樣的夸獎讓孩子的關注點變成了“超過別人、贏過別人”而不是掌握這件事這項技能本身。于是,他們所有的動機都出于爭一個輸贏,也就會出現(xiàn)怕輸、怕失敗、好勝心過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