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里,京城里的石獅子應該是什么樣子?是高大的?是雄偉的?那就讓我們一起去中山公園看看一對“另類”的石獅子!
當你走到社稷壇內寰南門時,一對直背式造型的石獅子讓你不得不停下腳步。中山公園的這對石獅子,體形偏瘦,看起來特秀氣,而且是蹲坐式的,獅子的背是挺直的。和一般雄偉高大的石獅子比起來,人家走的可是“小清新”路線。
大家想想后來的石獅子能配套嗎?可這對石獅子偏偏就配套。來過中山公園的人會發(fā)現(xiàn),它與南壇門的高度、大小、色彩幾乎沒有混搭感,就像原來配上的。據(jù)說敲擊二獅,分別發(fā)出銅鐵之音。
據(jù)公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介紹,這對石獅子可不是原裝的。老家在河北大名府臨濟寺。1918年,河北大名府鎮(zhèn)守使王懷慶在當?shù)匮惨暸R濟寺時發(fā)現(xiàn)這對被埋得只露頭的石獅子,遂將其挖出,捐贈給了中山公園。兩只石獅子總重8800余斤,運輸殊為不易,當年11月中旬由大名起運,年底才運抵北京。
獅子是漢章帝時從西域引入的,不知從何時起,獅子就成為了看守門戶的吉祥物了,并且逐漸和中國文化相融合。在中國石獅子的形象進行了藝術改變,頭發(fā)變卷發(fā),而且是“疙瘩燙”,其多少代表不同等級。按規(guī)定一品官的衙府門前的石獅子頭上有十三個“疙瘩”,叫十三太保,從一品官往下,低一級就少一個“疙瘩”,七品以下的官員府邸門前就不許擺放守門的石獅子了。平民百姓更不準擺石獅子!皇宮里的石獅子頭上的“疙瘩”一般是四十五個,而且獅子造型各異,穿的“衣服“也各異,有穿”金“衣服的,有穿”銅“衣服的。中山公園這對石獅子是寺廟里的,“疙瘩”有多少?讀者朋友若有時間就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