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古代“陳設陶瓷”的形態(tài)變遷

      2018-01-27 15:03:39徐心悅
      陶瓷研究 2018年5期
      關鍵詞:禮器陳設陶器

      徐心悅

      (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市,100000)

      1 原始陶器存在的形式與意義

      陶瓷作為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最具特色的器物,象征著人類的智慧與發(fā)展,同時也承載了人類從古至今文明的進步,成為文化的象征。陶器的出現(xiàn)本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實用”才被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陶瓷的實用性與藝術性在創(chuàng)造的開始是一樣的,隨著人類意識的發(fā)展,陶器發(fā)展成為瓷器的過程中所富有的意義與藝術性也在逐漸增加,承載了人類的文化。如“器以載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古代文論,便論證了器物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其中器就是物,而道就是文化,即蘊含在器物造型中的思想。中國的瓷器也一樣,其一方面是人們的日常器用,另一方面也是中國文化的載體和象征。①在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觀念中,“器”中所蘊含的意義尤為重要,“器物”則先成“器”再生“物”。長期以來,人們對器物的情感寄托已遠超“物”的實用性。在長期的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下,“器以載道”成為了陶瓷的造物觀念,這種造物觀念也影響著陶瓷器物的走向,他們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中都具有各自的影響力,在長期的統(tǒng)治階級社會中陶瓷為宗教發(fā)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1 禮器

      早在原始時期,從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大溪文化中已隱約看到了禮器的影子,“夏、商、周三代以來的重器,有不少可以在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中找到淵源,例如,鼎在三代是被視為象征社稷的‘重器’。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陶鼎非常發(fā)達。豆在大汶口文化中也很發(fā)達?!雹凇岸埂痹诩坠俏闹惺窍笮巫?,指的是食器,也是祭祀的禮器。形狀似盤子,起初用于盛放食物,在后來的記載中也用于盛酒,如《考工記》中提到:“食一豆肉,飲一豆酒?!倍挂蕴罩破肪佣?,如《鄭玄·箋》中說到:“祀天用瓦豆,陶器質也?!痹谘錾匚幕c大汶口文化中就已經出現(xiàn)了陶豆,但造型比較古樸,還沒有柄的設計。如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山東和江蘇北部一帶,在大汶口文化中雙人入葬已經很普遍了,可以斷定當時已經進入了父系社會,當時的陶器用于祭拜,主要以紅陶為多數(shù),與山東龍山文化典型的蛋殼陶相似,但大汶口文化的陶器裝飾頗具特色,陶土選用三色紅、黑、白,先用彩色陶作出紋路燒制完成再畫花紋,紋路有水波紋、菱形紋、圓圈紋、花瓣紋等等,從這些紋飾與高足器物的出現(xiàn)可以看出當時就已經用形象器物來凸顯身份了,這些陶器的用途在于敬奉神和貴人,這為夏商周時期的禮器在社會中的功能性奠定了基礎。

      夏商周三代主要以陶器為主,灰陶、白陶、紅陶、原始瓷器等,夏商時期日用陶瓷主要以灰陶為主,到了商周時期,陶器出現(xiàn)了巨大的變化,無論是外形還是裝飾風格都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商周時期,陶工燒制出“青釉瓷”,可以看作我國最早的瓷器。③商周至兩漢是中國中央集權的一個高峰時期,伴隨著權力統(tǒng)治的加強,陶瓷的宗教屬性和祭祀功能得到加強,其中這個時期禮儀制度的發(fā)展尤為盛行,重禮儀成為了當時社會最重要的意識形態(tài),為了推行禮制,常借神靈之力,用一些祭祀活動來體現(xiàn)禮的威懾力。這個時期,陶瓷作為最原始的文化產物,必然成為“禮”的載體,借助陶瓷的形象來區(qū)分尊卑、長幼以及各個階層的身份地位,在《周禮》中講到,“禮”主要包含了“禮儀”“禮制”“禮器”等。當時人們在進行政治、宗教等活動時所使用的器物,被稱為“禮器”,也是夏商周時期的統(tǒng)治階層用于祭祀、喪儀等禮儀活動的用器,不同的身份地位所用的器物規(guī)格樣式也是不同的,這些都代表著使用者的權利,是當時禮制的體現(xiàn),也可以稱“信以守器、器以藏禮”(出自《春秋·左傳·成公二年》),在當時器物被大量地生產,其中包括陶器,這些器物的造型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的重要特征,這些禮器的造型也反映出了當時人們的技藝的精湛,流傳下來的器物蘊含的不僅僅是工藝,更多的是文化價值。陶禮器的制作與裝飾規(guī)格有著嚴格的標準,這些器形的規(guī)格顯然是在社會階層劃分的過程中,有專門的管理官史來制定與考量的,從初級的簡單的禮數(shù)發(fā)展成為系統(tǒng)的“禮制”,這種形而上的禮制促進了陶器的發(fā)展。

      1.2 祭器

      祭器與禮器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但又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禮記·檀弓上》上記載著祭器是人用之器也是先祖的用器,但是祭器實屬于禮器的一種,介于日用器與明器之間,祭器是古代祭典中重要的器物,人們所使用的器型也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根據社會地位來區(qū)分,如“《禮圖》:祭天用瓦旊。禮器有木簋,又有瓦簋;有木豆,又有瓦豆。疏家謂祭天地之器尚質,若宗廟則以木為之。是凡禮器之從瓦者,或皆在瓦旊之列也?!雹茉诋敃r不僅出現(xiàn)了陶神像,而且陶器皿作為一種儀式性的陳設禮器,已經超越了實用性的屬性,《周禮》中提到:“鬯人,凡祭祀社壝用大罍。《注》:瓦罍。《疏》:旊人為瓦簋,據外而言。罍亦用瓦,取質略之意。”周朝的宮官,春官之屬在祭祀時都選用罍,取其質樸的寓意,可見當時的陶器在社會中的地位居高。在祭祀活動中陶器的樣式以及規(guī)格都有著繁多的分類,在周器中,陶器的造型多變,人們已掌握了較高的陶器燒制技術,由于當時青銅器的繁盛,陶器的造型也多有模仿,其中《考工記》中對“甗、盆、甑、鬲、庾”的造型以及功能都有記載,社會制度的變化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這些器物的造型,在器物造型與裝飾的變遷中形成了一種核心的造物價值觀,器物的外觀、造型、裝飾都服務于不同的階級,使用目的與教化功能也是不相同的。上層的物質文化對器物的規(guī)格與當時的禮儀制度對應起來,陶器在視覺形式與制作上形成了規(guī)范,其形式的背后都具有象征性。這些禮儀文化的建立,離不開器物形象的裝飾與符號,隨后人們就將“禮”依附于器物之中,建立在日常行為之上,這種風俗禮儀的變遷中,用于祭祀的禮器祭器也隨之奠定了陳設陶瓷作為獨特陶瓷類別的地位。

      隨著時間的遷移,禮器與祭器的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器以藏禮”成為了封建社會的主流文化形態(tài),禮器所承載的是人倫規(guī)范以及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權力,從歷史的發(fā)展來看,“禮”文化經歷了從禮器到禮制、禮教的發(fā)展過程,通過外在的規(guī)范來強調內心所屬,禮教文化就是通過器物的意識形態(tài)來不斷地從內在強調自覺意識,而這種禮教文化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這種內在的邏輯使得歷史文化更加地有意義,以瓷器為祭器成為了一種傳統(tǒng)的形式,直到明清時期祭禮器才有了一些變化,但瓷器的地位沒有改變。根據清代的禮書記載,清代的祭禮器有專門的管制部門屬禮部,器型會也嚴格地對應祭祀的場地,受祭對象有所分化,陶瓷宗教性和祭祀性并行是對審美屬性的強調,對祭祀陶瓷禮器制作精細的要求造成了對器物造型和工藝的注重。禮器與祭器的意識形態(tài)的變遷也承載著古人對鬼神之力的信仰。統(tǒng)治階級也利用這種神力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與權力;將除惡揚善的信念寄托于已逝之人,讓地下有知的神靈保護自己或懲戒惡人。東漢以后宗教思想的傳入,與傳統(tǒng)的禮教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統(tǒng)治中國人精神多達一千多年的“鬼神論”,隨著思想的覺悟,以及陶瓷器物形態(tài)的變遷,陶瓷去其“意味”流傳下來的是它優(yōu)美的形態(tài)及精巧的工藝。

      2 古代陶瓷裝飾中禮教意味的消退

      2.1 原始時期陶器的蛻變

      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提出,絕對觀念的運動遵循著否定之否定的規(guī)律,世界的運動也遵循著否定之否定的規(guī)律,藝術的運動也必然遵循著否定之否定的規(guī)律。這樣看來陶瓷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是一樣,從原始的實用器到具有裝飾意味的象征器,隨著社會觀念的改變,禮器意味的消退,陶瓷又回歸到了實用器且保留了其裝飾紋樣。藝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應當是兩極之間的變化,這種對立的兩極可以是視覺的與觸覺的。如從希臘藝術到羅馬藝術,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就是觸覺向視覺的轉化,以及印象派到后印象派的轉變等等。這樣的變化,既非前進也非倒退,只是變化而已。這樣來看我們唐代的陶瓷發(fā)展在陶瓷的形式意味上也遵循著這樣的哲學定律,西周時期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商代青銅器裝飾紋樣的影子,如饕餮紋、夔龍紋等裝飾圖案,已經褪去了商代的威懾力與神秘感,失去了宗教意味的紋樣,留下的只是裝飾上的精美圖案與具有審美性的使用功能。周代灰陶器的出現(xiàn)可以說影響了中國文人幾千年來的審美意識,“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審美特征給中國陶瓷發(fā)展的美學追求制定了標準。例如周代灰陶器類的鬲、甗、甑等飲食器物。尤其是灰陶鬲,多用在炊器中,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及發(fā)明了灶臺,陶鬲作為飲器,它的形態(tài)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鬲的足與襠部由高變低。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陶瓷的器型也隨著器物在社會中的地位發(fā)生著變化,而裝飾的紋路也從之前的云雷紋變成了席紋,云雷紋是具有較強宗教意味的象征性裝飾紋樣,而到了周代宗教意味逐漸解體,席紋裝飾便追求了溫文爾雅的審美性。周代富有宗教意味的裝飾已經逐漸消失,與此同時,陶瓷語言也向著審美性和實用性開始轉型。

      秦漢時期可以說是原始瓷向瓷器轉變的重要時期,皇權的統(tǒng)一使得經濟政治文化得到了迅速發(fā)展,民族的統(tǒng)一把多元文化民族整合為了一個具有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大國,此時的中國也徹底地擺脫了貴族統(tǒng)治社會,進入了一個封建統(tǒng)治王朝。而這一制度的形成與當時的皇帝有著非常直接的聯(lián)系,漢高祖劉邦出身于平常農戶,他認為儒家的“天命”以及以德治國的說法有利于鞏固其統(tǒng)治。漢武帝啟用布衣公孫弘為相,打破了封君為相的慣例,又以儒者董仲舒、田汾為相,并罷黜百家,啟用儒士,催生了一個以讀書人為主體的新官僚階層——士。⑤由于國家的政府官員來自于百姓,自然百姓的話語權變得更加地重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陶瓷業(yè)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由于國家對金屬器使用的控制,大多數(shù)人們開始選用陶瓷作為日常用器。到了東漢末期,原始陶瓷中的鼎、豆、瓿等禮器逐漸地消失,隨之日用器中的壺、罐、尊等器物大量被生產,東漢時期瓷明器的出現(xiàn)代替了原始時期的灰陶質明器,其中秦漢時期的陶塑為中國日后的雕塑史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的陶塑大多是為了殉葬而生產的,例如秦朝的兵馬俑,從氣勢的雄偉到造型的逼真,在今天來看無不覺得當時雕塑造型能力的強大。當時,人們在“死后成仙”的宗教信仰的影響下,為了人死后可以和地上的人享有一樣的待遇,就不斷地追求更理想化的墓葬品,墓葬作為靈魂的彼岸居所,其墓中的明器作為一種對未來世界的理想構建,努力證明人們死后在地下享有與地上一樣甚至更高的待遇,從而達到靈魂成仙的境界。尤其到了西漢末年,明器不僅在產量上大幅度提升,在品種與創(chuàng)作手法上也是推陳出新,例如西漢末期陶塑的創(chuàng)作手法更是變化豐富,對人物場景的刻畫概括、大膽,創(chuàng)作題材上也是變得多樣化,出現(xiàn)了一些對生活場景的表現(xiàn),如西漢出土的灰陶加彩樂舞雜技俑,陶塑中的人物載歌載舞,造型生動形象,對于人物體態(tài)的塑造簡練又不失韻律,整個場景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當時人們生前家庭團聚其樂融融的美好景象,也許是期待,愿到了地下也能擁有這種家居享樂的美好愿望。漢代以后可以明顯地感受到,瓷器用于對仙界場景的描繪越來愈少,描述人間景象的畫面開始增多,這一切的變化都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從這些出土的陶器上已經看到了陶瓷開始作為陳設器物賦予的意義與價值,這時的陶器已經為陶瓷的文化功能性創(chuàng)造了先河,我們已經能感受到褪去宗教意味的陶器被賦予的新的期待與希望。

      2.2 瓷器真正意義上的誕生

      漢代以后,中國的陶瓷美學風格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發(fā)展給陶瓷技術上帶來了提升和材質上的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時代審美思潮的改變,其中包括了中國哲學文化的侵入以及外來宗教思想的影響。由于漢末國家分裂,人們生活在戰(zhàn)亂的環(huán)境中,在東漢王室崩潰以前,佛教在中國,只在社會底層潛滋暗長,還沒有浮現(xiàn)到社會上層來。到了三國時代,形勢便不同,兩漢四百年的傳統(tǒng)王室徹底崩潰,社會大亂,人心無主,傳統(tǒng)文化尊嚴掃地,中國人民遂開始正式皈依佛教。⑥外來的佛教文化給人們帶了精神的寄托與希望,佛教文化的傳入與國家的現(xiàn)狀緊密聯(lián)系,從而在大眾百姓中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空間,與此同時,儒家的“禮制”思想的根基開始動搖,道家與佛教的思想開始滲透到禮制中,因而魏晉時期陶瓷出現(xiàn)了很多宗教題材和宗教用器。例如香爐,早期香爐多為熏爐,在晉代的墓中比較常見,隨著佛教的傳入與普及,香爐作為佛教工具中重要的器具也被流傳開來,與佛教的興衰緊密結合在一起。其中佛教元素蓮花瓣也被運用到了碗、盞、壺等器物的裝飾中。伴隨著人類對事物認知的自覺,這對陶器的造型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除了常見的陶瓷器物以外,以動物形象為主的器物逐漸增多,如青釉羊、雙系雞首壺、虎頭雙耳罐、鷹嘴盤口壺等等,裝飾手法上也推陳出新,出現(xiàn)了堆貼、浮雕等,這些人性自然的表現(xiàn)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人類的意識需求,從原始陶器到瓷器的發(fā)展進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釉的出現(xiàn)。釉是由原來陶瓷表面的涂層經燒制技術的提升慢慢演變而來的,隨著燒制溫度的提升,陶瓷的釉面開始發(fā)生變化,釉色和泥土經過高溫的燒制發(fā)生了融合變化而產生了新的物質——瓷器。釉的產生不但使得燒制后的泥巴更加地堅韌,而且密度變得更大不再出現(xiàn)滲水現(xiàn)象,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它的色澤鮮艷光亮,半透明,具有玉一樣的溫潤和色澤,這一點很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需求,因此也得到了時代的認可,闡釋出了更多的審美內涵。

      釉的出現(xiàn)是陶瓷燒制技術到一定階段自發(fā)產生的,是一種草木灰自然墜落的物質現(xiàn)象,自然出現(xiàn)的釉被人們主動地去利用改造,才形成了之后的物質形態(tài),這也為日后陶瓷作為裝飾品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審美條件,釉色不但使瓷器變得美觀,更是豐富了裝飾的可塑性,在魏晉南北朝的衰敗期后進入了盛唐時期,就陶瓷來說,終于從原始瓷真正走向了陶瓷,從陶瓷自身的發(fā)展來說,釉的出現(xiàn)預示著陶瓷史上的重大改變,陶瓷的成功燒制與精湛的技術為日后的陶瓷藝術發(fā)展打開了大門,而陶瓷象征的觀念也有所變革,上了釉的瓷器已經不再模仿秦漢時期的青銅禮器,人物、動物、神獸等雕塑類瓷器的出現(xiàn)預示著禮器所蘊含著的新內涵,這時的器物裝飾不再是單純的紋樣再現(xiàn),而是為了表現(xiàn)形式以及信仰。如果用“言、象、意”來形容當時的瓷器,那唐代的瓷器已經進入了“象”的研究,象征性的符號代表著不同的功能,如《唐六典》中提到:“凡尊彝之制,十有四,祭祀則陳之,一曰大尊?!薄抖Y樂志》:“陳設則祀上帝,大尊二,在壇上東南隅。”⑦《唐六典》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會典,記載了自唐初至開元的管制源流。六典包含了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這里的尊彝之制是指祭祀時所用的禮器制度,在《禮樂志》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陶瓷已經用于陳設,但那時的陳設與當今的陳設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我們今天所謂的陳設更多的是追求“藝術美”,審美性作為陳設瓷的根本特征,也是生產的最終目的。而古代的陳設陶瓷象征著無限的力量,“上帝”古代指的是天上主宰萬物的最高神靈,當時最高規(guī)格的大尊只用于祭祀上帝,預示著至高的權力象征,在禮祭器上陶瓷的造型有所改變,大眾用瓷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唐代的中國,慢慢進入了商品經濟時代,隨著交通運輸?shù)母纳?,尤其是水路運輸?shù)陌l(fā)展更加促進了陶瓷產品的生產交易以及技術的流通,形成了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隨著盛唐時期社會發(fā)展的巨大變化,從經濟到生活都變得富裕起來,這時人們對陶瓷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但由于唐朝對外貿易的發(fā)展,貨幣流通量逐漸增大,以及之前上層社會對金屬器物的使用,使得金屬器的需求量供不應求,國家開始推崇日常生活用器以陶瓷為主。正是因為陶瓷制造業(yè)的規(guī)模日益擴大,陶瓷在人們的生活中不單單扮演著日常用器的角色,隨著時代的變化以及對審美的追求,陶瓷逐漸被賦予了美的寄托。

      3 古代陳設陶瓷的興起

      不同的時代處在不同的社會思潮中,同時這個時代的創(chuàng)造物也反映著這個時代的造物思想,這些都影響著陶瓷器物的發(fā)展,尤其是宋代。宋代是我國陶瓷藝術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由于城市文化發(fā)展的繁榮,當時的文化背景促使資產階級推動手工業(yè)的進步,市場的需求促使陶瓷、建筑、紡織等等都成了日常起居的必需品,宋代瓷器之精美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更是出產了使人瞠目的精美瓷器,其中官窯是為皇家燒制用瓷的地方,其技術和工藝都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高峰期,除官窯外,其他窯出產的瓷器也是提供給達官貴人。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民間窯口,如吉州窯、磁州窯、耀州窯、景德鎮(zhèn)窯等等,這些民窯從裝飾到器型都各具風格,在滿足日常使用的同時還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這些瓷器都擁有著較高的藝術水準,在裝飾方法和器型上變得更加豐富了,如堆貼、劃花、刻花等裝飾手法以及罐、尊、瓶等器型,風格也是豐富多樣。宋朝這些特殊的審美情趣有一部分原因是來自于宋朝文人對審美的需求,由于商業(yè)的繁榮發(fā)展,陶瓷成為了生活中的主要實用器皿,同時也成為了人們品茶飲酒的器具與觀賞把玩的物件。宋朝的文人們將理想與情思寄托于這些勝美的陶瓷器物上,對瓷器的追求也代表他們的情趣與品味,這些外力都不斷地推動著古代陶瓷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隨之陳設器物成了陶瓷產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的功能在于寄情、寄景以及代表著欣賞者的審美情趣與社會地位。

      宋瓷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陳設陶瓷的一個開端,經歷了功能上的蛻變,瓷器以更多的藝術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來,宋朝的瓷器受到人文的影響,藝術風格具有很高的審美情趣,其造型精美絕倫,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物質發(fā)展的程度與精神風貌。當時的統(tǒng)治者宋徽宗、宋高宗他們都對陶瓷藝術有著獨特的見解,皇帝的喜好無疑牽動著陶瓷器物的發(fā)展特色。其中宋徽宗崇尚道家禮法,喜自然、樸素、含蓄的裝飾風格,所以汝窯的靜謐、幽玄就很符合皇家的審美。宋代統(tǒng)治者采用“以禮俗治天下”的手段,這一點在宋代頒布的種種對民間禮俗的禁令中可以看出。⑧但禮制發(fā)展到宋代時,在士庶階級也普及開來,然而宋朝相比唐代是一個戰(zhàn)亂且動蕩的時代,因為國之危難,文人士大夫階層興起了尚古之風,這種尚古之風對陶瓷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拔镆暂d道”的思想觀念體現(xiàn)出了當時陳設陶瓷的存在形態(tài),日常陳設的供器與祭器是陶瓷由日用器向陳設器轉變的重要階段,例如花瓶、燭臺、香爐等,器物中禮制的思想融合在了器物裝飾與造型上,反映出的是更多的社會制度的轉變,民窯的出現(xiàn)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明貴賤、辨等級”的社會制度在瓷器中得以實現(xiàn)。其中瓶類的陳設瓷居多,包括花器、容器與陳設擺件,那些隨生活變化而產生的最具特色的陳設器型,如梅瓶、天球瓶、玉壺春瓶等經典的器型,一直影響著我們今天的器物觀。宋代作為陳設瓷的重要發(fā)展時期還有一個因素是宗教的影響,例如供器的出現(xiàn)。崇尚自然的道家的供器中包括了香供、水供、花供、燈供等,器物也多選用簡單質樸的器型。佛教供器包含了花瓶、燭臺與香爐,這一系列的組合供器在中國陳設陶瓷發(fā)展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北宋的定窯、耀州窯都可以看到供器的身影,如高足盤、三組盤、雙耳爐、凈瓶等等。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宋代以后陳設陶瓷的概念逐漸清晰,從原始的實用器到夏商周時期的禮器,再發(fā)展成為祭器,陶瓷的發(fā)展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而擔負著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存在的含義也十分地復雜,但都包含了文化的發(fā)展。禮制影響下的陶瓷造物思想遵循著“器以載道”、“器以藏禮”以及“文質彬彬”的造物思想,瓷器中暗含著禮、孝、尊卑,更是在宗教題材上蘊含著祈福納祥的意義,但是這些造物思想隨著地域與時間的變化而發(fā)生著不同的改變,王弼在《老子·第四十五章》中說到:“大巧因自然已成器?!逼魑锏膭?chuàng)造上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也就合乎了“道”,所以我們從古代的器物中可以體察到“道”。隨著造物觀念的演變,古代陶瓷存在的意義也發(fā)生著巨大的改變,陳設陶瓷的形態(tài)逐漸形成,其中載道、傳神、藏禮、得意都蘊含著陳設陶瓷的深邃魅力與存在的意義,也預示著陳設陶瓷的發(fā)展拉開了歷史的帷幕。

      注釋

      ①方李莉:《中國陶瓷史》(上卷),齊魯書社2013年版,第11頁。

      ② 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版,第28頁。

      ③李知宴:《關于原始青瓷的初步探索》,《文物》,1973年第2期。

      ④朱琰「清」,杜斌校注:《陶說》,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年版,109頁。

      ⑤方李莉:《中國陶瓷史》(上卷),齊魯書社2013年版,第155頁。

      ⑥方李莉:《中國陶瓷史》(上卷),齊魯書社2013年版,第198頁。

      ⑦朱琰「清」,杜斌校注:《陶說》,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年版,147頁

      ⑧徐吉軍等著:《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上海文藝出版,2001年版,第12頁。

      猜你喜歡
      禮器陳設陶器
      制陶
      當代陶瓷禮器創(chuàng)作中的多元化審美趣味
      嘉慶時期味馀書室的功能與陳設
      紫禁城(2020年8期)2020-09-09 09:38:16
      毓慶宮光緒書房的使用與陳設
      紫禁城(2020年8期)2020-09-09 09:38:10
      古代隸書硬筆臨摹字帖(一)
      中國篆刻(2019年10期)2019-10-28 07:07:00
      簡述羅布林卡格桑頗章陳設幢幡的保護與修復
      淅川縣雙河鎮(zhèn)遺址M19及出土陶器組合
      新砦期 豬首形陶器蓋
      新砦期 陶器蓋
      論新泰周家莊遺址春秋時期青銅禮器墓的等級性
      東方考古(2017年0期)2017-07-11 01:37:50
      尉犁县| 丘北县| 江北区| 曲周县| 华阴市| 东丰县| 宁都县| 临海市| 延长县| 通辽市| 建平县| 黄浦区| 鹤庆县| 东城区| 客服| 大名县| 准格尔旗| 马公市| 池州市| 内丘县| 禹城市| 乐业县| 两当县| 临猗县| 武平县| 黎城县| 平邑县| 三河市| 永宁县| 永嘉县| 襄樊市| 涞源县| 弥渡县| 惠州市| 黄龙县| 金乡县| 鄢陵县| 安陆市| 大关县| 嘉定区| 竹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