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愛華
1.避免選擇過油、過辣的鍋底。建議人們特別是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盡量選擇清湯、菌湯或老鴨湯鍋底,并搭配冬瓜、蘿卜等清涼甘潤的蔬菜。
2.涮菜前先吃點主食。在涮肉和蔬菜前,可先吃些淀粉類主食。此舉既能控制自己的食量,又有助于保護(hù)腸胃。
3.三口蔬菜一口肉。吃三口蔬菜再吃一口肉,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攝入量。
4.盡量別喝酒或冷飲。白酒、冷飲是腸胃的“天敵”,若再配上滾燙的火鍋,更加重刺激,造成消化道充血,損傷腸胃黏膜。吃火鍋時,最好喝些涼開水、豆?jié){或酸奶等。
5.涮菜時間要到位。普通肉類煮10分鐘以上,魚蝦海鮮煮15分鐘以上,鴨腸等內(nèi)臟煮5分鐘左右;蔬菜燙1~2分鐘即可,以免破壞其中的營養(yǎng)成分。
6.生熟分開防污染。為避免交叉污染,最好使用公筷,并將夾、盛生食的碗筷與直接入口的餐具分開。
7.避免蘸料味重、鹽超標(biāo)。韭菜花、豆腐乳等是吃火鍋必備的蘸料,它們不僅含鹽量較高,而且容易附著在食物上,導(dǎo)致食鹽攝入量超標(biāo)。其實,用新鮮辣椒、蒜蓉、麻油等作料代替蘸料,不僅能提升食物的香味,還能控制鹽分。
8.不喝濃稠湯底。湯中含有許多嘌呤,過量食用可能導(dǎo)致痛風(fēng),所以不要喝久煮的火鍋湯。
1.宜素不宜葷。
應(yīng)該先素后葷,最好先涮土豆和紅薯。
這是因為土豆和紅薯中含有大量的淀粉,能在胃腸內(nèi)形成保護(hù)層,避免火鍋中辛辣刺激成分對腸胃造成傷害。
另外一方面,土豆和紅薯中還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能減少身體對脂肪和膽固醇的吸收。
2.宜淡不宜咸。
火鍋的湯底、醬料應(yīng)以偏淡為宜。
因為涮火鍋本身就以吃肉為主,再吃得過咸,對高血壓患者是有影響的。即使沒有高血壓病,口味過重也會對味蕾造成影響,影響正常人的食欲。
可以用醋、蔥、姜、蒜來調(diào)配,同樣具有提鮮提味的作用。
3.宜透不宜生。
海鮮和肉類一定要煮熟才可吃,以防肉類及海鮮中有寄生蟲和致病細(xì)菌存在,一旦感染,會發(fā)生嘔吐、腹瀉、腹痛及高燒等癥狀。
4.宜溫不宜燙。
吃火鍋的時候很容易造成消化道黏膜的燙傷。所以從鍋中取出滾燙的涮食時,最好先放在小碟中晾涼后再吃;蘸蘸湯料也有降溫的作用。
5.宜疏不宜滿。
有些人經(jīng)常會將很多肉和菜放入火鍋內(nèi),這樣很容易導(dǎo)致各種食物在鍋內(nèi)互相擠壓,造成一些肉類熟不透;而一些食物將會被擠碎而沉入鍋底形成糊,影響火鍋口味。因此,在吃火鍋時要盡量少放一些食材,不要過雜,保證鍋內(nèi)空間充足。
6.宜短不宜久。
長時間進(jìn)餐會使胃液、膽汁、胰液等消化液不停地分泌,腺體得不到正常的休息,導(dǎo)致胃腸功能紊亂而發(fā)生腹痛、腹瀉,嚴(yán)重的可誘發(fā)膽囊炎、胰腺炎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