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ah+Lehrer+徐小西+呢呢@發(fā)現(xiàn)OPS/譯
心理學研究表明,智力和理性思維無關(guān)。相反,智力越高,越容易陷入思維定式的陷阱。而且,我們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對自己的相同錯誤卻熟視無睹。
一道簡單的數(shù)學題:一只球拍和一只球的總價是11元,球拍比球貴10元。那么,球多少錢一只?大多數(shù)人的答案會脫口而出:1元。這明顯是錯的。正確的答案是:球拍10.5元一只,球0.5元一只。
難倒名校大學生的數(shù)學題
50多年來,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尼曼對很多人問過這個問題,并對人們的回答作了分析。他看似簡單的實驗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對思維的看法。數(shù)百年來,哲學家、經(jīng)濟學家、社會科學家認為,人類是一種理性動物——推理是人類才擁有的天賦——卡尼曼與同事特維斯基通過調(diào)查分析發(fā)現(xiàn),人類其實并不是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思維清晰。當面臨不確定因素時,人們通常不會很仔細地去分析那些信息,或查找相關(guān)的數(shù)據(jù)。相反,人們傾向于通過直覺的捷徑去判斷,而最終的結(jié)果往往是錯的。這些捷徑并不是能夠快速解答數(shù)學題的方法,而是避開了正常的數(shù)學計算方法。當被問到球拍與球的問題時,人們忘記了小學就學過的最簡單的數(shù)學公式,而是想當然地給出了答案。
雖然卡尼曼被公認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多年來,他的文章卻沒有引起重視??崧f,一位杰出的美國哲學家聽了他的研究后馬上搖頭說,“我對研究愚蠢的心理學沒有興趣?!?/p>
詹姆斯·麥迪遜大學的韋斯特與多倫多大學的斯坦諾維奇合寫的一篇論文發(fā)表在《性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上。文章說,很多事實都證明聰明的人更傾向于錯誤的思維范式,雖然我們都認為智慧可以消除偏見——這就是為什么很多高考狀元覺得他們不大會犯那些常識性錯誤的原因。韋斯特等讓482名大學生做一份問卷,上面都是各種常見的容易犯錯的問題。下面是一道例題:
“湖里有一片睡蓮,每天睡蓮的面積都會翻倍,倘若等到睡蓮能蓋滿整個湖面需要48天,那么睡蓮蓋住半個湖面需要多少天?”
你的第一直覺可能就是直接把48天除以2,然后答曰24天。但是這個答案是錯的,正確的答案應該是47天。
韋斯特又讓學生們做了一份智力測試,意在測試人們“認知偏差”的程度到底是怎樣的,這個測試卡尼曼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做過。第一個問題是世界上最高的紅杉樹高度是否大于某個高度(選項從85英尺到1000英尺)。第二個問題是估計一下世界上最高的紅杉樹到底有多高。當學生在第一個是非題中遇到的數(shù)字是85英尺時,他們對于第二個問題的平均答案是:118英尺。如果第一題的選項是1000英尺,他們對紅杉樹高度的估計就增長了7倍。
聰明人更易犯錯?
不過,韋斯特等人研究的重點不是重新證實這種已知的認知偏差,他們想弄清這些偏差是否與智力相關(guān)聯(lián),他們采用各種測試方法評估“主動思維的意愿”。
結(jié)果令人擔憂,比如自我意識并沒有用。正如科學家所說,“人們即使認識到自己有偏見,也無助于他們克服偏見?!笨崧鼘τ谶@個結(jié)果并不吃驚,他在前年年底發(fā)布的新書《思考,快與慢》中寫道,即使是他自己近幾十年來作出的重要研究,也不足以讓他提高認知?!爸庇X往往讓我過分自信,作出極端的預測,然后導致錯誤的計劃”。比如,傾向于低估需要花多長時間去完成一項任務(wù)?!拔易鲞@些課題研究的情況就是這樣。”他戲謔道。
也許,對我們最有害的偏見思維是我們通常認為他人更有可能出錯,這被稱為“偏見盲點”。這種心理偏差讓我們能更好地發(fā)現(xiàn)別人的決定里存在的系統(tǒng)性錯誤。我們通常能很輕易地看到朋友的缺點,而對于自身同樣的缺點,我們就視而不見。雖然“偏見盲點”并不是什么新概念,但韋斯特的論文科學地解釋了為何我們總是“嚴于律人,寬于律己”。其他讓人不安的事實是:智力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科學家給學生們四種“認知能力”的測量標準,結(jié)果很不樂觀,“認知能力較強的人更不能看到自己的認知偏差”。(換句話說,聰明人更有可能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聰明人(比如考試成績不錯的)與深思熟慮的人反而更容易出現(xiàn)常見的謬誤,教育程度也無法挽回這個事實。多年前卡尼曼等人就記錄到,哈佛、普林斯頓和麻省理工50%以上的學生答錯了那道球拍與球的問題。
如何解釋?其中一個大膽假設(shè)就是,我們評估別人與評估自我之間的差異,導致了偏見盲點的擴大。比如說,當我們觀察陌生人所作的非理性抉擇時,我們必須從其行為信息來判斷。我們從外部來審視其認知偏差,這樣很容易窺見其系統(tǒng)性思維謬誤。然而當我們看待自己的壞主意時,我們采用的是內(nèi)省機制:審查自己的動機,自圓其說;向心理醫(yī)生傾吐,琢磨那些讓我們誤入歧途的理念。
內(nèi)省機制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所致,這也是非理性的根源。因此人們往往無法用智力來解決這個問題,也無法有效地進行自我分析。事實上,內(nèi)省倒是把事情弄復雜了,我們越想了解自己,對自己的了解就越少。
(摘自《南都周刊》)
青年人應該明白,在你們出生之前,這個世界已經(jīng)非常復雜、非常詭異、非常精彩地存在了很久很久。請不要高聲喧嘩,也不要拳打腳踢。因為這在你們以后的長途上,都會成為穩(wěn)定的模式、永恒的恥辱、公眾的記憶,想抹,也抹不去。
——余秋雨
沒有一滴雨會認為是自己造成了洪災。
——西方諺語
時光,濃淡相宜;人心,遠近相安。流年,長短皆逝;浮生,往來皆客。
——《小窗幽記》(明)陳繼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