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學 710048)
眾所周知,戲劇舞臺語言是表現(xiàn)戲劇的最重要的語言表達方式,同時更是戲劇最根本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準確的舞臺語言能夠恰到好處的將戲劇中的人物鮮活的性格形象展現(xiàn)出來,能夠?qū)⑷宋锏囊庾R與感情,理想,與目標都一一的表現(xiàn)出來,才能更加生動的,靈活的將故事一一傳達給觀眾,從而收獲更震撼更深刻的藝術(shù)感受,而這才是戲劇表演的核心內(nèi)容。
京劇版《悲慘世界》在改編成為京劇的過程中,無不是運用了豐富的舞臺語言來進行表現(xiàn),而前后就做了很多的翻譯校對及提煉加工,而這也使得京劇版《悲慘世界》自公映之后,就以簡潔、深刻、通俗易懂的語言,給觀眾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而將原著里的法文翻譯成為中文過程就十分注重語言的準確性,因為翻譯里的一字一句,都會給人產(chǎn)生的不同的理解,與帶來不同的情感變化。而舞臺中的中國版冉?阿讓,同樣延續(xù)了《悲慘世界》中的人物性格與小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只是語言變成了中國字。例如:京劇版的主人公,同樣為了完成自我的救贖,與感化壓在自己心間不滿與對社會不公的仇恨,而不斷的努力,同時在日后,當他成為市長之后,則不斷的用自己的愛去感化世人,教導世人。
京劇中的冉?阿讓在對話過程中,都是選擇精煉的通俗語言來表達,而劇中的人物對話同樣也是如此,但是,卻顯得很東方,很有中國人語言與旁白的用詞習慣,而這也使得京劇版的《悲慘世界》別有一番特點,因為運用中國文字來演繹西方文學作品,可以讓觀眾更直觀更直接的感受西方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與文化特色,因此,在創(chuàng)作京劇版《悲慘世界》中,對語言的提煉是極為重要的,運用東方口吻來敘事故事里的人物角色、劇情發(fā)展,特別是京劇版中的《悲慘世界》冉?阿讓在表演到自我救贖審問階段中,就以簡潔的通俗易懂的文字來敘事來拷問自己,例如:“冉?阿讓開始審問自己:我自認自己是一個犯了罪的人,而接受刑罰自然也無可厚非?!睆倪@句中文翻譯中可見,文字翻譯簡潔有力,同時有十分通俗,很符合中國人理解與閱讀方式,因此,自然更便于中國觀眾們來理解了。
英文版《悲慘世界》最開始是于一九八五年之際在英國進行公演,此后便風靡全球,獲得了無數(shù)人的大力支持,而雨果所創(chuàng)作《悲慘世界》時候是運用法文來創(chuàng)作,但是,為了將《悲慘世界》更好的滿足英國觀眾需要,而就將法文原著翻譯成英文,于是,經(jīng)過改版后的《悲慘世界》便擁有了英國音樂劇的特色,而且,舞臺語言也顯得更英國,而這又符合很多其他英文國家的閱讀與理解,但是,在翻譯成為英文的過程中,始終都將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與內(nèi)涵,與嚴肅的一面都保留下來,除了小說中的文字語言之外,因此,一經(jīng)公演之后便大受英國觀眾喜愛,而且《悲慘世界》在翻譯過程中是以簡潔、實際的用詞來翻譯,而且,很多語言特點就體現(xiàn)出英國特色,例如:冉?阿讓就自問自己:
the future will belong to wokindsof people:the ideological and thew or king people in fact these two kinds of people is sakind of person,because thoughtisal so labor.
(在遙遠的未來,世界將屬于兩類人,一類是思想上的人,一類是體力勞作的人,現(xiàn)實就是,這兩類人卻屬于同一類人,這是由于思想活動也屬于勞動范疇),而我們從這句翻譯中就能看出,《悲慘世界》舞臺語言運用簡潔,也很便于英國人理解。
中文版、英文版《悲慘世界》在翻譯成為本國語言過程中,都十分注重運用本國語言來翻譯,同時在確保用詞準確性的情況,很注重本國觀眾們的閱讀與理解方式,通過運用通俗的舞臺語言與恰當好處的詞匯,能夠增加觀眾們的理解能力,而經(jīng)過對比之后,就發(fā)現(xiàn),兩國翻譯不同版本的《悲慘世界》對語言的把握都很到位,很準確,當然,差別就是,英文版的《悲慘世界》是運用西方人的理解方式去演繹舞臺劇,而中文版《悲慘世界》是運用中國人的理解方式去演繹舞臺劇,因此,這也是中文版《悲慘世界》區(qū)別于前者的一個原因,舞臺語言更符合東方人的閱讀與理解,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外國學者在觀看了中文版的《悲慘世界》之后就表示,冉?阿讓很東方,但是卻又沒有失去西方特色與文化特點。因此,中文版《悲慘世界》的舞臺語言設(shè)計是成功的,而且將東方語言元素以簡單、通俗的方式融入到京劇中,可以說是京劇舞臺語言的一種創(chuàng)新。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戲劇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xiàn)了不同國度、民族的文化特質(zhì)。藝術(shù)求真求善盡美的終極表達是相通的,通過對舞臺語言的對比分析,有助于中西方戲劇文化交流融合,讓西方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京劇文化的了解,為京劇藝術(shù)注入時代趣味,從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動京劇藝術(shù)的新發(fā)展。
京劇版《悲慘世界》的成功引起了極大關(guān)注,這部作品為京劇從文學來源上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范本,京劇版《悲慘世界》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新時期中國傳統(tǒng)戲劇創(chuàng)作者對西方文學中國化演繹新的理解和把握,而從演出舞臺語言要素上去進行比對研究則更能深層次的理解不同文化審美意蘊下中西方戲劇舞臺語言的特點,通過這些本體的研究,為國內(nèi)戲劇團體從西方文學作品中取材創(chuàng)作,這些都將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增添中國文化的全球影響力帶來極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