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李元洛
一
20世紀50年代中葉,我從杏花春雨江南遠去白馬秋風(fēng)冀北,青春歲月,負笈京門,就讀于碩彥通儒名師云集的北京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其時雖略知納蘭性德的詞名,也讀過他的一二作品,但對其人其詞均不甚了了,對其詩更一無所知。北師大位于德勝門外北太平莊,我卻不明他當(dāng)年棲遲之處的明珠相府,即是今日什剎海旁的宋慶齡故居所在地,更懵然不知學(xué)校往北而行地不在遠的上官莊鄉(xiāng),就是一代詞人詩魂的歸宿之地。這也難怪,解放初期上海某出版社剛剛印行一冊《納蘭詞》,立即便成為眾矢之的,討伐的眾多箭矢飛鳴有聲,無非是納蘭系明珠相門貴介公子,康熙殿前一等侍衛(wèi),其詩詞乃才子佳人之風(fēng)花雪月、豪門貴胄之無病呻吟云云。在革故鼎新的歷史轉(zhuǎn)折時期,在階級斗爭成為主旋律的特殊年代,納蘭性德被時間塵封復(fù)被歷史封存,這一命運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世事無常,星移斗轉(zhuǎn)。不意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尤其是近二十年來,冷門竟然變成了熱點,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納蘭熱”。不僅成立了相關(guān)的研究會,出版了諸多普及性和學(xué)術(shù)性的著作,而且在印行納蘭性德的全集《通志堂集》之外,各種大同小異的詞選詞評詞傳層出不窮,爭先恐后的盛況,近似節(jié)假日回鄉(xiāng)探親者深恐登車誤點。有人將納蘭性德研究稱為“蘭學(xué)”,大有與研究《紅樓夢》之“紅學(xué)”并美齊芳之勢,而年輕人中納蘭性德的粉絲更多,雖非“紅粉”卻可稱“蘭粉”。我人到中年后才耽讀納蘭,春朝秋夜、月夕風(fēng)晨,在誦讀其詩詞而不免意奪神飛的同時,更不禁時隔三百余年而常常對他臨風(fēng)懷想。
在我已破土多年而遲遲未能竣工的“詩文化散文”工程《清詩之旅》里,讀納蘭性德之作當(dāng)然是其中不可付之闕如的一章,或者說是一處必具的景點。據(jù)史料記載,納蘭性德的祖父尼雅漢(又譯“倪迓韓”)從龍入關(guān),以戰(zhàn)功授騎都尉世職,圈地于京師西北角上莊地區(qū)之皂甲屯(原名皂角,以皂角樹得名,明設(shè)軍屯,始名皂角屯,又名皂莢屯),其子明珠后來擔(dān)任內(nèi)務(wù)府總管與英武殿大學(xué)士等諸多要職,一人之下而萬人之上,便于此地修建占地二百余畝的明府莊園,納蘭性德多次游息于此,莊園附近辟為納蘭家族墓地,明珠本人及納蘭性德夫婦等均先后葬于此間。對于詞人的這一故址我早已風(fēng)聞,多年前亟欲一訪。書生老去,機會方來,直到21世紀都已過去十有三年,我才得以一償夙愿。
2013年10月18日,天暗云沉,朔風(fēng)凜冽。我們一行四人——我和往日的學(xué)生今日的名詞人蔡世平、大學(xué)同窗學(xué)弟張國龍教授、湘籍京漂小友李黎明,從頤和園附近中華詩詞研究院之臨時駐地綠楊賓舍出發(fā),不是蹄聲得得,而是車輪滾滾,直驅(qū)西北方向的上莊鄉(xiāng)皂甲屯。心中明知已歷時三百多年,劫后連一點余灰恐怕都不復(fù)留存,但仍暗中希翼能發(fā)現(xiàn)納蘭性德的一枚遺留的足印,聽到他哪怕半句吟哦或一聲長嘆。但是,我們在莊園與墓地的原址來回往復(fù)尋尋覓覓,只見民居成片,商肆成行,公路成網(wǎng),車流成陣。雖然仍有幾點暮鴉在履歷不明的古樹上啞啞憑吊西下的夕陽,但不知從何處傳來的流行歌曲之聲,宣告時間早已進入了現(xiàn)代,幸虧上莊村現(xiàn)在建有一處納蘭紀念館,雖只幾間平房,十分簡陋,但主事者卻頗為熱忱,引領(lǐng)我們參觀,提供紀念館的展示文字資料,有問則不厭其煩地一一作答。我們方知清代中期納蘭家族即已家道敗落,民國期間盜墓頻仍,破壞嚴重,20世紀“文革”中莊園與墓地更是在劫難逃,被徹底夷為平地,幾代人遺骨無存,魂兮無法歸來的詩魂不知縹緲何處,只剩下納蘭性德與夫人盧氏的墓志,成了當(dāng)年上官莊生產(chǎn)大隊門口的踏腳石,盧氏的墓志朝下,其上的字跡尚保存完好,納蘭性德的墓志朝上,朝朝暮暮月月年年為人群踐踏,其上的字跡則多已磨損不明。
魂兮歸來啊,魂兮歸來不是哀江南而是哀冀北。從紀念館出來,暮色已經(jīng)開始蒼茫,我們站在碩果僅存但已頹敗不堪的納蘭家廟——東岳廟前年深月久的斑駁臺階上極目四望,遲遲不忍離去。當(dāng)年滿洲貴胄公子納蘭性德在莊園傾誠接待落魄的漢族文人姜宸英,姜的《葦間詩集》中有《容若邀游城北莊移舟晚酌》一詩以記其事:
散漫楊花雪滿堤,停船只在畫廊西。
東風(fēng)底事吹歸急,不管狂夫醉似泥!
似雪的楊花春來還會應(yīng)時而舞,但河堤不再,畫廊已無,他們同游的小船今天也不知泊在哪一個荒涼的渡口,現(xiàn)在已打聽不到任何哪怕是可疑的消息。詩在人杳,世事滄桑,如同與納蘭性德同代而稍后的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的舊居邈矣難尋,納蘭性德當(dāng)年在皂甲屯的游息居停之所,怎能巋然而獨存呢?時至民國,在北京大學(xué)國學(xué)研究所深造的年輕學(xué)者張任政著有《納蘭性德年譜》一書,這是我國歷史上納蘭年譜的開山之作。民國十九年即1930年他三十二歲之時,就曾來皂甲屯尋訪祭拜,作有《皂莢村訪容若墓未得愴然有作》一詩:
沅芷澧蘭未忍言,不辭凄惻向郊原。
秋風(fēng)吹瞑詞人地,腸斷殘陽皂莢村!
八十多年過去了,我在張任政之后接踵而至。舊地新來,我雖然未曾如他一樣腸斷卻也不免黯然神傷。面對蒼茫的京北曠野,霧霾中的大廈高樓,往事成煙,詩魂長在,我許下的心愿是:納蘭性德啊,你的詞現(xiàn)在已經(jīng)熱得發(fā)燙了,但你的與詞相較并不遜色的詩卻還不廣為人知,我要為它們寫一篇心心相印的文字,以我的靈臺為祭臺,向過去,向未來,權(quán)當(dāng)長天大地之間一柱祭典的裊裊心香。
二
納蘭性德之名傳誦至今,芬芳人口,首先是他存世的三百四十八首詞,尤其是其中的愛情詞,又尤其是愛情詞中的五十余首悼亡詞。納蘭性德二十歲時,和小他兩歲的盧氏成婚,三年后盧氏即因難產(chǎn)而于康熙十六年(1677)母子同時去世,他則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十一歲時英年早逝。在盧氏辭世后的八年中,納蘭性德所作的悼亡詞多達五十余首,占現(xiàn)存作品的六分之一。其感情之誠摯,藝術(shù)之完美,體裁之多樣,加之?dāng)?shù)量之眾多,綜合而論在中國古代詩人中無人能出其右,按今日時髦的“排行榜”或“得票率”而言,他當(dāng)毫無水分而名副其實地高居榜首,其他人都只能望洋而興嘆!
愛情,是無分中外古今的世上蕓蕓男女不可缺席的必修課程,是維系人類生存與發(fā)展不可缺少的必要鏈條,同時,也是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不可缺失的永恒課題,是文學(xué)園林不可缺位的亮麗旖旎的風(fēng)景。中國古典的愛情詩,早在兩千多年前《詩經(jīng)》的十五國風(fēng)中就開始鳴奏,而從開卷第一篇《關(guān)雎》里,即使時隔兩千余年的茫茫歲月,我們還可以聽到琴瑟友之與鐘鼓并作的喜慶好音,仍從遠古的黃河之邊那不知名的河洲水湄隱隱傳來。時至后世,歷代優(yōu)秀的愛情詩,猶如春日繁花繡滿了中國人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原野。愛情詩中的悼亡詩呢?它是中國古典詩歌長河中一條特異的支流,這一條支流專為丈夫悼念逝去的妻子而流淌。追波溯源,其源頭就出于《詩經(jīng)》中的《邶風(fēng)·綠衣》與《唐風(fēng)·葛生》。至于晉代潘岳的《悼亡詩》三首,則被稱為文人悼亡詩之鼻祖,此后之名作有唐人元稹的《遣悲懷》三首,以及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賀鑄《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等,它們有如永不凋謝的白浪花。在唐詩宋詞的高潮過后,元明兩代之詩本已江河日下,不意清詩清詞卻又洪波涌起,而納蘭性德的包括愛情題材的詩詞,更轟然而成清初詩詞的河床中之九級浪。
納蘭性德的愛情詩詞之所以不讓前人,而且在整體上后來居上,除了數(shù)量與體裁之外,根本原因還在于感情之至純至真,以及藝術(shù)之至完至美。評價作品的高下與作家成就的大小,數(shù)量可以作為參考,根本還在于質(zhì)量,納蘭有關(guān)之作數(shù)量超越前人,元稹悼亡妻韋叢之作,前后三十余首,數(shù)量仍有所不及,質(zhì)量更是難與之匹敵。中國古典愛情詩的冠軍冠冕非納蘭性德莫屬,前之潘岳、元稹、蘇東坡、賀鑄,后之黃仲則、龔自珍,他們當(dāng)會欣然同意的吧?
康熙十三年(1674),是納蘭性德的弱冠之年,他應(yīng)父母之命與十八歲的盧氏成婚。盧氏之父盧興祖屬漢軍鑲白旗,系國子監(jiān)官學(xué)生而入仕途,康熙年間官至兩廣總督,兵部尚書,所以盧氏的出身既是大族高門,亦乃書香門第。他們是典型的“先結(jié)婚后戀愛”,納蘭性德仿佛是別人代買彩票而中了價值連城的頭彩,包辦婚姻竟然成了神仙眷侶。盧氏除了有很高的顏值與溫柔的性格,我以為更重要的還是她嫻習(xí)詩書,能夠欣賞和珍重丈夫的才情,納蘭性德當(dāng)然更引她為精神上的紅顏知己。擾擾世間蕓蕓美眉,有多少人能真正成為“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王國維語)的納蘭性德的知己呢?盧氏沒有詩詞作品傳世,但納蘭性德在《浣溪沙》中曾引用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的故事,說他和夫人也是“賭書消得潑茶香,當(dāng)時只道是尋常”,此外,在夢亡婦的《沁園春》之前,他還別有長序,其中說盧氏“素未工詩”,但夢中離別卻有“銜恨愿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之語,由此不唯可見他們鶼鰈之情好情深,尤可見這一雙伉儷精神上之相知相得。
納蘭性德最火最燙痛當(dāng)代讀者嘴唇者,是他那些情真意切哀感無端的悼亡詞,因為它們展示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真情之破滅與至美之毀滅,富于生命與人生的悲劇意味,同時也具有可以由此類推與聯(lián)想的當(dāng)下感與當(dāng)代感。而在他的詩中,則多是寫現(xiàn)在進行時的愛情,展示的是情的芬芳與美的怒放,富于喜劇色彩。如《艷歌》四首、《別意》六首、《四時無題詩》十八首、《塞垣卻寄》四首等。試看他的《和元微之〈雜憶詩〉》三首:
卸頭才罷晚風(fēng)回,茉莉吹香過曲階。
憶得水晶簾畔立,泥人花底拾金釵。
春蔥背癢不禁爬,十指摻摻剝嫩芽。
憶得染將紅爪甲,夜深偷搗鳳仙花。
花燈小盞聚流螢,光走琉璃貯不成。
憶得紗廚和影睡,暫回身處妬分明。
元微之,就是中唐時與白居易齊名而人稱“元白”的名詩人元稹。貞元十六年(880),此君二十二歲赴西京應(yīng)試時路經(jīng)山西蒲州普救寺,邂逅遠親表妹崔鶯鶯而產(chǎn)生了始亂終棄的一椿羅曼史,次年他曾為此賦《會真詩》三十韻,宅心仁厚年長于他的詩人朋友楊巨源對他有所針砭地寫有一首《崔娘詩》。三年后,元稹為了自己的仕途,娶高干之女韋叢為妻。翌年,他復(fù)作《鶯鶯傳》,不無得意地詳述自己與鶯鶯的這椿往事,并為自己的背情棄義涂脂傅粉。不過,元稹雖是一個風(fēng)流文人,多情且近于濫情,但他畢竟不是性情澆薄毫無良知的花花公子,他懷念那場刻骨銘心的初戀,且因那一“原罪”而不免長懷負疚之情。按今日的心理學(xué)術(shù)語,他可說是具有“雙重人格”或謂“多重人格”。其《雜憶》五首寫于元和五年(810),時年三十二歲,去普救寺的艷遇已整整十年,此年他由監(jiān)察御史貶為江陵士曹參軍,詩中所云“雙文”即“鶯鶯”,因鶯字成雙也。所憶均為普救寺之舊事:“今年寒食月無光,夜色才侵已上床。憶得雙文通內(nèi)里,玉櫳深處暗聞香?!薄盎ɑ\微月竹籠煙,百尺絲繩拂地懸。憶得雙文人靜后,潛教桃葉送秋千?!薄昂p夜淺繞回廊,不辨花叢暗辨香。憶得雙文朧月下,小樓前后捉迷藏?!薄吧搅袼苹鹑~相兼,亞拂磚階半拂檐。憶得雙文獨披掩,滿頭花草倚新簾?!薄按罕M碧波湖,漾影殘霞似有無。憶得雙文衫子薄,鈿頭云映褪紅酥?!睍r當(dāng)今世,許多職稱包括“大師”之頭銜早已如股市之虧損股大大貶值,例如文史硬傷屢見不鮮者也被廉價贈送大師的冠冕,而本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陳寅恪先生則真正是實至名歸的大師,在《元白詩箋證稿》一書中,他既指出元稹人格的缺陷,同時也說:“微之以絕代之才華,抒寫男女生死離別悲歡之感情,其哀艷纏綿,不僅在唐人詩中不多見,而影響及于后來之文學(xué)者尤巨?!卑税倌旰蟮募{蘭性德及其愛情詩,也曾受到元稹有關(guān)詩作的沾溉,上述之《和元微之〈雜憶詩〉》,就是他自己主動出示的證明。
不過,納蘭性德的“憶得”只和了三首,每首詩只分別抒寫一個細節(jié),如“染將紅爪甲”即今日女子之“美甲”,卻寫盡了與盧氏新婚燕爾的甜蜜旖旎的風(fēng)光,不唯藝術(shù)表現(xiàn)上較元稹之作更為生動傳神,含蓄蘊藉,而且感情的含金量也遠勝用情不專的元才子。附帶說明的是,元稹寫《雜憶》之時,前一年其原配韋叢剛剛夭亡,他寫了后世傳誦的《遣悲懷》三首及其他悼亡詩,痛不欲生之狀見于言表,然而不到一載,復(fù)又憶及前塵舊愛之鶯鶯,而又追詠再三。再后一年,他即納安氏為妾,子女相繼出生,七年后,再娶裴淑為妻,這雖與時代和習(xí)俗有關(guān),陳寅恪說“自不可以今日之標準作苛刻之評論,但微之本人與韋氏情感之關(guān)系,決不似其自言之永久篤摯,則可以推知”(《元白詩箋證稿》),元稹有知,恐怕也只能同意陳寅恪的鐵筆判詞吧?
納蘭性德對盧氏一往情深,他手握的又是一支如花之盛開的彩筆,他為盧氏所詠之詩當(dāng)然不止是如上所述的《和元微之〈雜憶詩〉》,《四時無題詩》十八首也是為盧氏所作,現(xiàn)援引四首,從這四個華彩樂段,即可想見全詩究竟是怎樣風(fēng)華絕代的交響樂章:
挑盡銀燈月滿階,立春先繡踏春鞋。
夜深欲睡還無睡,要聽檀郎讀《紫釵》。
一樹紅梅傍鏡臺,含英次第曉風(fēng)催。
深將錦幄重重護,為怕花殘卻怕開。
綠槐陰轉(zhuǎn)小闌干,八尺龍須玉簟寒。
自把紅窗開一扇,放他明月枕邊看。
水榭同攜喚莫愁,一天涼雨晚來收。
戲?qū)⑸徢厭伋乩铮N出花枝是并頭。
據(jù)《晉書·潘岳傳》和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所載,晉潘岳姿儀豐美,是位大帥哥,他在洛陽乘車出行時,追星的婦女們將其圍住,擲果盈車。因為他小字檀奴,故后世以“檀郎”作婦女對丈夫或情人的美稱?!蹲镶O記》是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臨川四夢”之第一夢(湯為臨川即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其他三“夢”為《牡丹亭》《邯鄲記》與《南柯記》),取材自唐人蔣防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演繹詩人李益與霍小玉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表現(xiàn)了作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情至觀”?!耙股钣€無睡,要聽檀郎讀《紫釵》”是組詩的第一首,也是全部組詩的起調(diào)與定調(diào),看來是寫鐘鼓樂之后琴瑟友之的情景,真是似水流年,如花美眷。第二首即以花喻盧氏,以花喻人,當(dāng)然并非納蘭性德的首創(chuàng),但“深將錦幄重重護,為怕花殘卻怕開”,花開花落,花有開終將有落,怕花殘而怕花開,這卻可見納蘭性德獨至的柔情蜜意,可見他對所愛之人心細如發(fā)而呵護備至,心柔似水而愿地久天長。唐代布衣詩人嚴渾有一首《落花》詩:“春光冉冉歸何處?更向花前把一杯。盡日問花花不語,為誰零落為誰開?”杜牧《和嚴渾秀才落花》詩卻是:“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環(huán)流水醉流杯。無情紅艷年年盛,不恨凋零卻恨開!”博覽群書的納蘭性德當(dāng)然應(yīng)該讀過杜牧此作,杜詩固然“恨”得甚好,納蘭之“怕”也可見蕙質(zhì)蘭心。第三首寫明月照人,不是窗前而是枕邊,溫柔旖旎,意在言外,讀來真是令人魂銷,其境界豈是當(dāng)代某些動輒即涉情色的惡俗作品可以望其項背的。最后一首以“蓮”諧“憐”,這雖是南朝民歌的故技,但納蘭卻新創(chuàng)為“戲?qū)⑸徢厭伋乩?,種出花枝是并頭”,執(zhí)子之手,共拋蓮實,這既是生活的寫實,更是內(nèi)心的祝愿,希望的象征。世間唯有情難訴,訴到這樣入微,這樣體貼,如此柔情蜜意,如此生死相許,恐怕也只有情種兼才人的納蘭性德而莫辦了。
盧氏不幸去世時,納蘭性德時年尚只有二十三歲。本來伉儷情深,何況青春喪偶?紅梅花過早地凋謝,并蒂蓮忽有一枝過早地萎落,恨海情天,此憾何及,此痛也何及?納蘭性德肝腸寸斷的巨痛沉哀,沒有見之于詩,而一一收藏到更便于酣暢淋漓地抒情的詞章之中去了。他的悼亡詞和上引那些清麗深婉的愛情詩形成鮮明的對照,一是喜曲,一是挽歌,一是雜花生樹的明媚春天,一是玉露凋傷的肅殺秋日。受到重創(chuàng)的心靈需要撫慰,崩塌的精神世界需要修補,因為封建禮法,納蘭性德先有側(cè)室顏氏,因為父母之命,他喪妻三年后曾奉命續(xù)娶官氏,但他的詩詞都從未提及過她們,可見那是沒有愛情的婚姻,而且他終其一生均作有悼亡之詞,對盧氏念念不能忘情,如《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開篇即長嘆:“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他甚至企望和盧氏有再生之緣:“待結(jié)個、來生知己。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fēng)里。清淚盡,紙灰起!”對于納蘭性德而言,失去盧氏就幾乎等于失去了整個生命的支撐、信心和希望。長夜漫漫何由徹?直到他遇到了沈宛,在他私密的感情世界的天幕上,才閃現(xiàn)了難得的一線曙光。
盧氏去世后八年,即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于年長的摯友顧貞觀的關(guān)切,年已三十的納蘭性德認識了沈宛。沈宛是天生麗質(zhì)而且才名遠播的江南女子,烏程人,即今日浙江湖州吳興縣人,身份是才高而命薄的歌女。她在清初即頗有詞名,康熙二十九年(1690)刊行的由徐樹敏、錢岳編纂的《眾香詞》,就收錄沈詞五首,其作者簡介說:“沈宛,字御嬋,烏程人,適長白進士成容若,甫一年有子。得母教,著《選夢詞》?!毙鞓涿羰羌{蘭性德業(yè)師徐乾學(xué)之子,與納蘭交好,他編此詞集時,納蘭去世剛五年,而沈宛尚在。此外,納蘭的朋友陳見龍寫有一首《風(fēng)入松·賀成容若納妾》,開篇便是“佳人南國翠娥眉,桃葉渡江遲”,也就是將沈宛比作晉代書法家王獻之的愛妾桃葉,其籍貫正是江南。上述材料,是沈宛其人其事的確證與鐵證,無可置疑。納蘭性德給顧貞觀的信中也曾說:“弟胸中塊壘,非酒可澆,庶幾得慧心人以晤言消之而已。”他與沈宛初見,應(yīng)是此年秋隨康熙南巡之時,雙方均一見有情,顧貞觀隨即送沈宛北上,和納蘭性德完婚。
納蘭性德迎娶沈宛,這在當(dāng)時而言可謂極為另類,需要特立獨行的勇氣和今日所云之反潮流的精神。清人入關(guān)后,順治、康熙兩朝均禁止?jié)M漢兩族通婚,這一禁令直到光緒年間才正式解除,而納蘭性德是滿洲貴族,沈宛是漢族女子,這“旗籍”與“漢籍”之分,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河。此外,納蘭性德的門第系天潢貴胄,身份乃御前侍衛(wèi),沈宛則是草根平民,天涯歌女。因此,這是一椿并非“絕配”而是絕對不配的婚姻,但納蘭性德卻情無反顧,其間重要的原因之一,乃是沈宛所具有的詩詞藝術(shù)修養(yǎng),包括她對納蘭詩詞的理解和欣賞以及她自己亦長于詩詞創(chuàng)作,使納蘭認定找到了可以消解自己“胸中塊壘”的“慧心人”。沈宛到京,不能明媒正娶,只能置于相府之外的別室,是為“外室”,納蘭性德只能隨機擇緣和她相會,一通積愫,互訴衷腸。這種名為婚內(nèi)實為婚外之戀,有收于詞選集《眾香詞》中的沈宛之詞以及納蘭性德有關(guān)之詞為證:
雁書蝶夢皆成杳,月戶云窗人悄悄。記得畫樓東,歸驄系月中。 醒來燈未滅,心事和誰說?只有舊羅裳,偷沾淚兩行!
(沈宛:《菩薩蠻·憶舊》)
窗前桃蕊嬌如倦,東風(fēng)淚洗胭脂面。人在小紅樓,離情唱《石洲》。 夜來雙燕宿,燈背屏腰綠。香盡雨闌珊,薄衾寒不寒?
(納蘭性德:《菩薩蠻》)
上述兩首詞,是他們別樣生活與另類情懷的寫照,沈宛深愁淺怨,納蘭性德問暖噓寒,二人甚至連選用的詞牌都一樣,應(yīng)該是不便明言的唱和之作。當(dāng)然,納蘭性德初得慧心并會心之人,他痛苦孤寂的心靈也曾得到些許歡愉和慰安。有如枯旱的田野忽逢時雨,好像陰霾的天空忽綻陽光,他曾經(jīng)為沈宛寫過一組《艷歌》:
紅燭迎人翠袖垂,相逢長在二更時。
情深不向橫陳盡,見面銷魂去后思。
歡近三更短夢休,一宵才得半風(fēng)流。
霜濃月落開簾去,暗觸玎玲碧玉鉤。
細語回延似屬絲,月明書院可相思。
墻頭無限新開桂,不為兒家折一枝?
洛神風(fēng)格麗娟肌,不見盧郎年少時。
無限深情為郎盡,一身才易數(shù)篇詩。
有溫情,有蜜意,有勸慰,有內(nèi)疚。雖系寫男女之情的“艷詩”,卻艷而不惡,艷而不俗,詩情宛轉(zhuǎn),格調(diào)清華,讀之令人意蕩魂銷。清初名詞人陳維崧評論納蘭的詞時曾說:“《飲水詞》哀感頑艷,得南唐二主之遺?!绷簡⒊苍f過:“容若小詞,直追李主?!彼麄兿群笳J為納蘭性德詞的風(fēng)格與成就,得到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的遺韻遺澤,可以與李煜比肩。我則以為,納蘭性德的愛情詩較之他的愛情詞,并不遑多讓,而且別有風(fēng)情和韻味,如上述《艷歌》,就讓我聯(lián)想到李煜的“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刬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這一闋《菩薩蠻》,是李煜詠大周后的妹妹的,大周后去世后其妹得以正式上位,稱小周后。納蘭性德此詩的血脈風(fēng)神,與之何其相似。不似的是,小周后日后名正言順,而沈宛卻始終沒有得到納蘭家族的認可,納蘭性德于娶她之后的次年即不幸去世,留下不被承認的遺腹子福森,沈宛也回到江南,他們母子后來竟天涯淪落不知所終。
何謂愛情?什么才是真正的愛情?古今中外有不少名言嘉語對之做過種種詮釋,現(xiàn)在流行的一種通俗說法是: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到了對的人。納蘭性德和盧氏堪稱“絕對”,可惜盧氏天不假年,納蘭性德與沈宛對錯相兼,又可惜時勢不容,而納蘭性德又享年不永。杭州西湖之畔原有一座月老祠,中國的月下老人大約相當(dāng)于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愛神丘比特吧,祠前的對聯(lián)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前者是元末高明(字則誠)《琵琶記》中的雋句,后者乃元初王實甫《西廂記》中的勝語,出自不同手筆的珠璣之言,合成了天造地設(shè)的絕妙好聯(lián)。納蘭性德的愛情何其不幸,但幸而純情重情又才高八斗的他卻因此而留下了許多歡情與悲情交奏的千古絕唱,在這個古典愛情幾乎遺失殆盡而世風(fēng)不古快婚快閃號稱娛樂至死的時代,納蘭性德的愛情詩詞卻廣受歡迎,這應(yīng)該是眾多讀者對真摯純美的愛情仍心存向往與敬意,并希望得到精神上的補償與升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