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娟 承德技師學院
引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計算機已經(jīng)進入了每家每戶,但對于偏遠地區(qū)來說,這一現(xiàn)代化的工具并沒有真正接近每一個家庭。因此,對于來自不同家庭環(huán)境以及學習基礎的學生,怎樣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已經(jīng)被當作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在宏觀意義上,信息技術是指收集、傳輸、處理和表達信息的各種技術的總和;狹義的信息技術是指運用以及擴展人類信息感官功能的各種技術的總和。信息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網(wǎng)絡等軟硬件工具和科學方法,對每一種信息實行采集、處理、存儲、傳輸和使用的文本、音頻和視頻技術[1]。
課堂教學通常包括教師的講解、學生的問答以及教學中所涉及的教具。它屬于相對于“個人教學”而言的。年齡相同或者知識水平相近的學生被組織成固定的班級;根據(jù)各學科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內(nèi)容,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是按照固定的時間表發(fā)給全班同學的。
首先是詳細的教學方法,它隸屬于教學方法,是教學方法的一個層次。它是通過指導思想、基本方法、詳細方法以及教學方法四個層次構(gòu)成。教學方法一定要是基于學習方法而言的。不然,由于缺少針對性以及可行性,無法有效地達到預期目的。然而,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主導的效用,教學方法與其他教學方式有所區(qū)別,可是關系十分密切。教學方法是對各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方法和技巧的詳細描述。無論哪一種教學方法均是由一系列的教學方法構(gòu)成;教學方法是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動,能夠獨立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它本身并不能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為完成一定的教學課題而建立起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程序和策略體系。它們對教學方法的應用和教學實踐的發(fā)展都有很大的影響[2]。
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造應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合理選擇情景材料為基礎,精心設計情景過程,以積累學生信息素養(yǎng)為重點。比如,在處理文字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首先將事先設計好的“電子報”在大屏幕上凸顯出來,由于版面很獨特,文字、插圖、背景都非常漂亮,學生看完后都很想試一試。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表現(xiàn)出很大的興趣,創(chuàng)作出了非常漂亮的作品。這是教師通過創(chuàng)造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下在學生的引導下,學生采用所學的知識實行信息技術知識的全方位使用,教學效果將得到充分體現(xiàn)。
為了能夠?qū)⑿畔⒓夹g課堂的有效性提升,我們應該足夠的掌握解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正確掌握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關鍵以及難點。常言道,了解自己,了解它,你就會贏得每一場戰(zhàn)爭。教學也是如此。我們僅僅需掌握學生本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進而將教學目標合理的制定,使所有學生在分層次的任務中“因材施教”,從而使學習更加有意義[3]。(1)由于信息技術學科具有特殊性,學生的起點也各不相同。高水平的學生將無事可做,低水平的學生無法做。所以就會出現(xiàn)會的學生玩游戲,不會的也玩游戲的局面。所以我們必須設計不同難度的任務或者相同任務在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要求。這樣,全部的學生都能完成他們的任務,他們會有成就感,從而達到按照他們的能力來教學的目標。(2)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是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的基礎。首先,我們應該了解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教師應掌握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全部興趣、學習態(tài)度、知識庫,還要掌握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注意力、記憶、知識水平。其次,我們應該熟悉教材。教師需要了解教材的教學要求,教材編排的意圖,原有知識和新內(nèi)容的重點、難點和問題,以及知識在單元、章節(jié)乃至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4]。
結(jié)束語:總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發(fā)展性教育,是促進教育現(xiàn)代化的主要陣地。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是作為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目標。它所帶來的影響通常反映在教師教學的行為是否能夠促進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指引學生積極參與感觸學習的經(jīng)過,促進學生積極建設信息技術知識,并形成獨立的學習能力以及技能成就探索、合作和交流。實施素質(zhì)教育,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有很多。要把信息技術教育落到實處,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基礎,堅持課程改革和創(chuàng)新精神,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