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 開芳芳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魯迅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這個出生浙江紹興的少年,家道中落后,幾經(jīng)坎坷炎涼,遠渡重洋,經(jīng)歷風云變化的時代,成長為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學家,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不朽豐碑似的人物,被譽為“民族魂”。他犀利的目光穿透歲月,深刻的思想洞悉古今,揮動著如椽大筆,潑灑出一片文字的浩瀚海洋。他以極富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學實踐,拉開了白話文學的序幕,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經(jīng)典閱讀應該從小開始,“與魯迅結緣,就是與我們腳下的土地結緣” 。但是學生中流傳甚廣的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道出了當下教學中的尷尬。學生對魯迅的疏離,除了時代的隔閡,語言的變化之外,也和教師在教學中一味強調魯迅的偉大深刻而忽視了真實有趣有關。其實魯迅不僅僅是橫眉怒目冷峻嚴肅的,他也是溫和童真充滿人文關懷的。魯迅作品中對童年的深情回望,對小人物的生動刻畫,對故鄉(xiāng)風物的形象描繪,都是孩子們不陌生甚至喜歡的。引導孩子們從小閱讀魯迅作品,拉近孩子們與名家經(jīng)典的距離,營造他們對魯迅及其作品的親切感,能培養(yǎng)學生純正的閱讀品味,提高文學欣賞能力,豐富人文精神世界。
如何讓六年級的孩子切實有效地閱讀魯迅的經(jīng)典作品呢?筆者嘗試在相對集中的時間,開展了“魯迅閱讀周”的教學實踐,帶領學生沉浸在魯迅的經(jīng)典作品中,取得了不錯的閱讀效果。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筆者總結出小學高年級階段魯迅作品閱讀的三個維度。
一般而言,大部分六年級的孩子還沒有完整地接觸過魯迅的作品,教師不要急于灌輸,倉促定論,生怕學生對魯迅沒有正確全面深刻的認識,而應該秉承“魯迅本位,兒童立場”,結合這階段孩子的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不宜太高,太高不僅很難實現(xiàn),也會挫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導致學生對魯迅作品的厭倦和疏離。
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初次接觸魯迅的作品,學習目標可以定為“親其文,愛其人”,通過魯迅的文字,初步認識魯迅,了解他的故鄉(xiāng)和童年,引發(fā)學生對魯迅的親近感,愿意去閱讀他的作品。
圍繞學習目標,選擇經(jīng)典篇目。筆者所在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六年級是初小銜接過程,閱讀的篇目既要符合這個年齡段的兒童的心理特征和閱讀口味,又要為初中階段的魯迅學習打下基礎,所以筆者從“回味童年,牽掛故鄉(xiāng)”的角度,選擇了以下六篇文章:《故鄉(xiāng)》《阿長和山海經(jīng)》《五猖會》《父親的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社戲》集體閱讀,并將《朝花夕拾》和《吶喊》中的一些經(jīng)典篇目如《阿長與山海經(jīng)》《瑣憶》《藤野先生》《孔乙己》《藥》等推薦給學生,讓他們自主閱讀。
閱讀路徑是從節(jié)選的課文到完整的文本,再擴大到作家其他的作品。從熟悉的作品進入全篇閱讀,可以消除畏難情緒,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閱讀欲。
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是《少年閏土》,學習這篇課文,孩子們認識了一個聰明能干又淳樸善良的鄉(xiāng)村少年閏土。他繪聲繪色地描述,不僅讓小說中“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我”聽得入了神,也讓久居城市的同學們對廣闊新奇的鄉(xiāng)下世界充滿了向往。筆者順勢讓同學們想象:“三十年后,當我和閏土再次相見時,會是怎樣的情形?”教室里炸開了鍋,同學們說得很熱鬧,都覺得會很親熱,哥倆一見面一定會擁抱在一起,去捕鳥刺猹撿貝殼看跳魚兒,要把當初因匆匆分別而沒有實現(xiàn)的事情全部完成。
眼看火候已到,課堂討論的氛圍高漲,筆者適時呈現(xiàn)出《故鄉(xiāng)》后半段文字,時隔三十年,閏土再次出現(xiàn)在“我”面前——在生活重壓下變得沉默木訥,銀項圈不見了,紅活圓實的手如今像松樹皮一樣,曾經(jīng)是說不完的話,如今是動著嘴唇,半晌才叫出那一聲交織著歡喜與凄涼的“老爺”。如此鮮明的對比,完全意想不到的結局,同學們都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此刻,筆者向他們推薦閱讀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了解故鄉(xiāng)的變化,認識故鄉(xiāng)的那些人,再從故鄉(xiāng)的人擴大到故鄉(xiāng)的事,擴大到在故鄉(xiāng)的那段生活。從《故鄉(xiāng)》過渡到讀魯迅的《朝花夕拾》和《吶喊》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初讀魯迅,學生心中的魯迅各不相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不必急于給出官方解釋。在反復地閱讀中,在不同時間的相遇里,學生會對魯迅有不同的認識,正如胡適所說的:“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但是教師也不能毫無作為,任由學生胡亂散漫沒有頭緒地亂搭亂撞,東一榔頭西一棒錘,摘到籃子的都是菜。教師要給出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走在前人鋪設好的康莊大道上,欣賞這一路的美好風光,采摘最豐碩的果實,裝備自己的行囊。
葉圣陶說:“鑒賞文藝的人,如果對于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寶山空手回,結果將一無所得。”魯迅的作品是白話文的典范,我們不能浪費這樣寶貴的語言資源,要深入到文字內部,走一個來回,打一場陣地戰(zhàn)。在這一周的沉浸式閱讀中,筆者貫徹落實“瀏覽與品味相結合,朗讀和批注不偏廢”的閱讀方法。
對于意味深長的有表現(xiàn)力的文字,一定要求學生反復朗讀,讀出文字背后的情感,讀出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來。于永正說:“離開朗讀的中介,兒童往往很難理解課文,理解課文的人物,當然更談不上讓人物活起來?!?/p>
《五猖會》也是同學們很喜歡的文章。童年的魯迅很期盼迎神賽會,可惜每年伸著頸子等候多時,不過看十幾個人抬著神像匆匆跑過,在這樣年復一年的盼望和失望中,終于要去看五猖會了。他說:“這是我兒時所罕逢的一件盛事?!比叶紴榇嗣β禍蕚淦饋?,可就在即將出發(fā)之時,父親過來了,留下一句話:“給我背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彼麑懙溃骸拔宜坪鯊念^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家里人從母親到仆人工人都仿佛靜止了,他“急急誦讀的聲音發(fā)著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里鳴叫似的?!苯K于做夢似的背完了,“大家同時活動起來,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將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賀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頭?!钡沁@路上的新鮮和看戲的熱鬧,對“我”都沒有什么大意思了。
這些生動的語言非常形象地描繪出情緒亢奮時災難突然降臨而產(chǎn)生的又急又苦又緊張的感覺,以及極度的緊張過后驟然放松下來的疲倦感,疲倦到對一切都索然無味的心理。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同學們和兒時的魯迅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
他們紛紛分享了自己經(jīng)歷。有的說爸爸每次盯著我寫作業(yè),自己卻在旁邊玩手機。有的說上次說好出去玩,結果一到酒店,打開行李箱,就看到最上面赫然幾本練習冊,可掃興了。還有個同學說:“我媽媽上次帶我去迪斯尼,我很開心的,結果進去了以后,她塞給我一個本子一支筆,讓我玩一個項目就記一個內容和感想,我當時就不想玩了?!痹铰犓麄兊姆窒?,越覺得一百年前的魯迅是懂得孩子的,而一百年后的我們不見得懂得孩子。百年前魯迅先生那聲振聾發(fā)聵的“救救孩子”依然回響在我們耳邊。
閱讀不僅要動口,還要動手。筆者要求學生將自己印象最深的詞語句子圈畫出來,將閱讀中的個人感受批注在字里行間或書頁邊角?!段宀分懈赣H威嚴古板的,對兒子有很高的期望,卻不知道如何去愛?!陡赣H的病》中父親虛弱無力,魯迅耗盡家產(chǎn)仍然執(zhí)著地求醫(yī)問藥,父子之間雖然缺少交流但仍有血濃于水的親情?!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社戲》淡淡的抒情詩一樣的筆調,寫出了對童年的回憶,對故鄉(xiāng)的牽掛。這一切,都需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相遇。
一周的時間并不長,但是沉浸式學習,效果是明顯的。同學們用眼睛和心靈,在文字中邂逅一個真實的童年魯迅,他在院子里納涼,聽長媽媽講故事,在百草園拔何首烏,在三味書屋描繡像。同學們從之前的不喜歡,覺得枯燥,到喜歡,愿意去讀,并且讀出會心一笑,讀出感同身受,這就是魯迅作品的魅力,經(jīng)典文學的感染力吧。
【結 語】
閱讀不必追求畢其功于一役,初讀魯迅,也不必急于偉大,追求深刻。經(jīng)典是常讀常新的,作為教師,應該用真實和親切抹去學生對魯迅的距離感和畏懼感,給他們持續(xù)一生的閱讀打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