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文
【摘要】 當今信息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信息技術手段作為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已經融入到教學的各個層面中,包括教學準備、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 信息技術作為社會發(fā)展的成果,與歷史教學緊密結合,這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們如何實現信息化條件下,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成為新時代教學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不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就無法準確把握歷史教學的方向,無法高效開展歷史教學工作。作為歷史悠久的湖南省重點中學,應該在這教研和教改中率先垂范,先行一步,起示范和引領作用。筆者認為,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需從以下方面著手。
【關鍵詞】 信息技術 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11-266-01
一、改變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興趣
傳統(tǒng)的教學崇尚的是一種“滿堂灌”的講述方式,把所有知識都通過講解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而新課程更多的主張?zhí)骄拷虒W。兩者各有利弊,可以取長補短,加以綜合。我們應針對不同的課本內容實行不同的方法。比如:高中新課標實驗人教版教科書《歷史》必修1“古代希臘羅馬民主政治”部分對梭倫改革的內容: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是借助于“學思之窗”中的史料來敘述的,十分枯燥難懂。此時如果借助多媒體軟件,將梭倫的圖像和主張以彩色畫面的方式呈現,會緩解學生的枯燥感。
除了教學方法之外,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很關鍵。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币还?jié)課好不好,開頭是關鍵。怎樣使學生盡快產生學習的欲望,盡早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這就得看教師在“導入”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講授《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時,以電影中火燒圓明園場景開始:從富麗堂皇的“萬園之園”到大水法遺跡,人類文明的偉大結晶在沖天火光中化為殘垣斷壁……這是怎么了?教師在短短的兩分鐘里,營造歷史氛圍,激發(fā)學生情感體驗;圓明園被誰毀?(英法聯軍)。這使學生感到怒;圓明園為什么被毀?英法聯軍的借口是因為雙方換約過程的沖突,而圓明園是皇家園林。他們要懲罰的是咸豐皇帝,這使學生感到哀。這就是老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的開場白。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眼光,“吊足了胃口”,使學生欲罷不能。這為本課內容的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然后老師可以層層剝筍,潤物無聲中達到教學目標。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演示,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由于多媒體計算機能夠演示聲音、圖像、視頻、動畫、文字等多媒體教學信息,因此能讓教學內容具有形象、生動、直觀的特點,故教師可依據教學的需要,利用多媒體軟件或素材庫,制作成自已的歷史課件,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難以理解的內容,動態(tài)的展示變化過程,從而實現傳統(tǒng)教學媒介所無法達到的效果,提高教學質量。例如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在對分封制的作用講解時學生很難理解,如果利用多媒體的信息技術將其做成圖片,會更容易讓大家理解。
再如在這一單元中,對西漢的中央官制要加以簡述,讓學生理解皇權的集中。如果用幻燈片結構圖的方法,學生會很容易理解。
另外,借助課件交互功能,突破空間的限制,動態(tài)演示歷史戰(zhàn)爭的具體過程,會讓戰(zhàn)爭立體呈現。如在講授“鴉片戰(zhàn)爭過程”時,制作一個Flash課件(一張空白地圖、二個按鈕代表戰(zhàn)爭的二個階段、戰(zhàn)船代表英國侵略軍)。學生可以任意選擇其中一個按鈕,戰(zhàn)船就會沿著預先設計好的路線走下去,并且會在每一個重要戰(zhàn)場閃爍和模擬爆炸聲。這樣,真實而動態(tài)的演示過程使學生很容易掌握戰(zhàn)爭的具體過程,從而突破難點,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感。
另外,在演示課件的同時,還可以創(chuàng)設探究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講授詹天佑“人字形路軌設計”和“居庸關工程”時,設計一個FLASH課件。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使學生依據地形圖,任意地選擇地點、更改角度和其他參數,課件將會顯示出不同的設計效果。學生通過比較后自然而然得出最佳設計方案。學生利用課件得出結論遠比教師口若懸河的講解要生動、直觀的多,這樣不僅突破了難點、培養(yǎng)了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且徹底改變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被動地位。
三、加強合作交流,鼓勵學生建立完善的資源庫
現代社會非常重視合作。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鼓勵學生交流合作,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探究問題,書寫材料,實現資源共享。這既是自主學習的重要體現。也會大大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教師指導,可以形成自己看法,甚至“成一家之言”?!敖處熤笇ЗぉW生自主學習──群體合作學習”三要素進行動態(tài)優(yōu)化組合,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協(xié)作,有效互動的課堂教學格局?!皩W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痹诤献鲗W習中,師生共同提高,教學相長。
實現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的整合必需要有豐富的教學信息資源作基礎。充實課堂,提高感性認識,必須以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前提。資源庫的建設是一項需要長期建設與維護的系統(tǒng)工程。它需要全體師生,按照“整體設計、分工建設、統(tǒng)一管理、資源共享”的原則共同建設。當資源庫建立之后,大家便可資源共享。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會分析資料,鑒別資料,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門別類地保存資料,方便地調取資料,靈活地運用資料。
教育在發(fā)展,教學模式也在以動態(tài)、開放的形式不斷向前發(fā)展。在當前的教學改革實踐中,教學模式的動態(tài)、開放、發(fā)展、多樣的特性給新時期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信息技術融入歷史課程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當中歷史學科教改的一個重大課題。它在目前僅僅是一個起步階段,還將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只有積極主動應對,將二者完美結合,不斷深化細致,才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其主動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其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我堅信在今后的教學中只要明確方向,掌握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一定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