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晏子春秋》辨?zhèn)畏椒ㄊ鲈u

      2018-01-29 11:16:38蘇金俠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8年3期
      關鍵詞:晏子春秋晏子墨子

      蘇金俠(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最早對《晏子春秋》篇章的真?zhèn)芜M行懷疑的是劉向,在《晏子書錄》中,劉向認為在校訂的《晏子春秋》內(nèi)、外八篇中,有兩篇有重復和“文辭不合經(jīng)術”的問題,懷疑不是晏子本人所作。但清代以前,只有很少學者注意到《晏子春秋》的真?zhèn)螁栴},辨?zhèn)喂ぷ鞑]有真正展開。清代開始,考辨《晏子春秋》真?zhèn)蔚膶W者逐漸增多,代表人物有孫星衍、管同、徐時棟、黃以周、梁啟超等。近代以來,由于辨?zhèn)卫碚摰闹饾u完備和學者辨?zhèn)谓?jīng)驗的積累,《晏子春秋》一書的辨?zhèn)喂ぷ鞯靡匀嬲归_,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為蔣伯潛、高亨、吳則虞、王更生等。以上學者對《晏子春秋》的真?zhèn)慰急嬷饕獜淖髡咚枷搿⑽谋緝?nèi)容、與其他古籍的關系和佚文等方面進行,筆者分別就這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作者思想

      根據(jù)作者思想來辨別古書的真?zhèn)?,是古籍辨?zhèn)沃幸粋€常見的方法,胡應麟“核之撰者以觀其讬”,[1]195胡適“凡能著書立說成一家之言的人,他的思想學說,總有一個系統(tǒng)可尋,絕不致有大相矛盾之處”,[2]15梁啟超“從思想上辨別”,[3]70鄭良樹“編著者的辭藻文筆及哲學思想應該與他的著作相符合”[4]等,皆屬于這一方法。

      在《上〈晏子〉書序》中,劉向認為《晏子春秋》中“有頗不合經(jīng)術,似非晏子言者”,[5]就是從思想內(nèi)容上懷疑該書。劉向并沒有對《晏子春秋》的真?zhèn)巫龀鲈u判,但這一觀點卻引發(fā)了后人對《晏子春秋》真?zhèn)螁栴}的討論。

      唐柳宗元《辨晏子春秋》一文中,懷疑《晏子春秋》是“墨子之徒有齊人者為之”,[1]66理由如下:墨家好儉,而晏子以儉名于世,因此墨子之徒就寫了《晏子春秋》以“增高己術”;《晏子春秋》中尚同、兼愛、非樂、節(jié)用、非厚葬久喪的觀念,皆出自墨子;其言鬼事、非孔子,也是出自墨子,因為墨子就有“非儒”和“明鬼”的主張;文中經(jīng)常有“墨子聞其道而稱之”之言。根據(jù)以上理由,柳宗元認為,“后之錄諸子書者,宜列之墨家”。[1]66

      宋代薛季宣認為,柳宗元對《晏子春秋》作者的看法,本自《孔叢子·詰墨》。《詰墨》中分別提到晏子非孔、非儒和非厚葬的言論,[6]我們并不知道柳宗元的觀點是否由《詰墨》而發(fā),但柳宗元比較明確地提出并論證了《晏子春秋》是墨子之徒所作這一觀點。自柳宗元開始懷疑《晏子春秋》的作者是“墨子之徒”后,后世學者中追隨和反駁這一觀點的都不乏其人。

      明宋濂在《諸子辨》中比較贊同柳宗元的看法,認為“誠哉是言也”;[1]623明王鏊 《讀〈晏子春秋〉》中從文本出發(fā),認為《晏子春秋》中所言部分內(nèi)容和晏子思想不符,更接近于墨子的思想,因此認為《晏子春秋》的作者“蓋墨者實為之”。[7]相較而言,反駁柳宗元觀點的學者要更多。

      吳德旋《書柳子厚辨晏子春秋后》[8]420中,對于柳宗元的看法并不認同。他懷疑,我們今天所見《晏子春秋》一書是六朝好作偽者所作,并非司馬遷、劉向所見本,因此,今本《晏子春秋》中的思想既非晏子亦非墨子之徒。

      對于吳德旋這一看法,梁啟超通過引用司馬遷《史記》中“余讀《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其書世多有之”和《淮南子·要略》中“齊景公內(nèi)好聲色,外好狗馬……故晏子之諫生焉”[9]之語,認為《史記》和《淮南子》中皆認為晏子有著作,且可以推斷出其著作在西漢時盛行。梁啟超認為司馬遷、劉向所見的《晏子春秋》可能是《漢書藝文志》中所著錄的,但是否為今天所傳之本,則不得而知,但今天所傳本應該是劉向校書之后的本子,而非東漢后人竄亂附益之本,更不是六朝好事者所作。[10]對于《晏子春秋》的作者是誰,他部分贊同柳宗元的觀點,認為大概是漢初不精通墨學者的墨子之徒。

      管同《讀〈晏子春秋〉》一文[11]中認為,《晏子春秋》偽作者是從《墨子·非儒篇》中得到靈感,認為墨子和晏子的主張總會有一些相同之處,因此把《非儒篇》放在《晏子春秋》一書中,而且又經(jīng)常說晏子也贊同墨子的說法。此書其實是為了附會、拔高墨家學說,而非墨氏之徒所為。

      其后的嚴挺持有相似的觀點,認為后人將《晏子春秋》歸為墨家,是因為《墨子·非儒篇》有晏子詆毀孔子之事,《法言》中以晏、墨并稱,因此后人認為晏子通于墨子,以《晏子春秋》入于墨家。但他認為,《墨子·非儒篇》中所言之事,只是墨子之徒借晏子之名來打擊當時儒者之弊習,并不是真正有這件事情。而單憑晏、墨并稱就認定晏子通于墨子,是不恰當?shù)摹R驗楣糯S锌?、墨并稱,但并沒有人將孔子通于墨子或?qū)⒛油ㄓ诳鬃?。此外,嚴挺遍考《晏子春秋》全書,認為書中“言儒者多,言墨者少”,[12]而柳宗元只看到言墨者之言,因此,柳氏所得出的結論是不對的。

      蔣伯潛《諸子著述考》認為,《晏子春秋》中有非厚葬之言,是因為晏子尚儉,但并不能說明《晏子春秋》一書是同樣尚儉的墨子之徒為之。除此之外,吳則虞在《晏子春秋集釋·序言》中指出前后期墨家學派代表人物的著作中,除《墨子·非儒篇》中提到晏嬰外,在其它章節(jié)中看不到墨家學派學者與晏嬰的關系,更無墨子門徒編寫《晏子春秋》的任何跡象;《晏子春秋》前七卷和《墨子·非儒篇》中記載的墨子和晏子的關系顯然不同,說明二書的撰寫者有不同的階級思想,而墨子門徒?jīng)Q不至于背棄自己的階級立場而寫作《晏子春秋》。

      以上柳宗元、宋濂、王鏊等人皆認為《晏子春秋》是墨子或其后學所作,而嚴挺、蔣伯潛、吳則虞則認為他們證據(jù)過于片面。關于從作者思想層面進行辨?zhèn)?,胡適認為:“思想線索是最不容易捉摸的……最奇怪的是一個人自身的思想也往往不一致,不能依一定的線索去尋求……我們明白了這點很淺近的世故,就應該對于這種思想線索的論證稍稍存一點謹慎的態(tài)度?!保?3]而其這段話和前面所說看似矛盾,其實不然。他只是說,這是一種方法,但需要謹慎對待。而我們在具體運用當中既要尋求一個人的思想線索,又不能拘泥于此,還要考慮其他的因素。

      二、文本內(nèi)容

      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來辨別古書的真?zhèn)?,是古籍辨?zhèn)沃凶钪庇^、多元的一種。胡應麟辨?zhèn)伟朔ㄖ械摹昂酥囊杂^其體”、“核之事以觀其時”即是從此方面來說。胡應麟之后,梁啟超、胡適、鄭良樹等均有從文本內(nèi)容方面考辨古籍真?zhèn)蔚难哉?。可以看出,相對于其他辨?zhèn)畏椒ǎ牧x內(nèi)容所包含的層面是最廣的,但具體到某本書,又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學者對《晏子春秋》的辨?zhèn)?,主要是從文法、重言、史實等方面進行。

      1.從文法、文氣上辨?zhèn)?/h3>

      管同認為《晏子春秋》“其文淺薄過甚”、“猶近古”,[11]419-420是六朝人偽作,并非柳宗元所謂墨子之徒所為。因為墨子之徒離晏子的時代并不遠,若是他們所作,不應當如此淺陋。黃云眉《古今偽書考補正》認為“管同之說甚確”,[14]認為是六朝人偽讬。日本古賀侗庵也是從文氣上進行考辨,認為“《晏子》則文氣卑冗,絕無精彩……蓋后來主張墨家者為之也”。[15]634此外,古賀侗庵認為“晏子,春秋時人也。今讀其書,往往蹈襲《戰(zhàn)國策》書中所載”。[15]635如《晏子春秋》中仲尼說晏子“不出尊俎之間,而知千里之外”之語,本是《戰(zhàn)國策》中說蘇秦之語;晏子所謂“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是蹈襲蘇秦說宣王之語,但二者文氣明顯不同,他認為這皆是偽撰的明證。

      王叔岷卻認為,《晏子春秋》雖然文字淺近且有重復之處,但同時書中也有不少古字古義,[16]仍然存有先秦舊籍的文法特點,不能因為有后人竄亂之處而一并否定該書的價值。劉建國《先秦偽書辨證》通過從整體上分析《晏子春秋》一書,認為該書確實在很多方面“存先秦之舊”,如,《晏子春秋》全書皆為記言體,而作于春秋末戰(zhàn)國初的很多作品都是這種體例,如《論語》《墨子》《列子》等;《晏子春秋》各章題目均為章首之句,而這一命章名方式也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所特有的;《晏子春秋》中很多地方用的字在《爾雅》中都被訓詁過;《晏子春秋》一書中所言晏嬰接觸的人、事皆為當時所有。[17]通過這些證據(jù),他認為《晏子春秋》一書雖有后人竄入的部分,但基本上代表了晏嬰的思想。

      管同、黃云眉、古賀侗庵皆從語言風格、文氣上進行判斷,認為其語言風格過于淺陋,而文氣則有前后不合的問題,因此判定是后人偽撰。王叔岷認為《晏子春秋》中有“古字古義”,不能全然否定。劉建國則認為《晏子春秋》皆合于當時的典籍,由此判斷其并不是偽書。

      2.從重言、史實上辨?zhèn)?/h3>

      惲敬《讀晏子》[18]中認為,今天流傳的《晏子春秋》是后人采掇。其理由如下:首先,梁丘據(jù)、高子、孔子皆譏晏子三心,這三個故事內(nèi)容大同小異,只是主人公名字不同。其次,路寢之葬,一個以為是逢于何,一個以為是盆成適,也只是名字不同而故事相似。應該是后人采掇,才導致書中有此重復。此外,對于晏子譏孔子窮于宋、陳、蔡一事,惲敬認為,孔子至齊、宋、陳、蔡的時間都在晏子去世之后,晏子不可能對這一事件做任何評論。梁章鉅《退庵隨筆》[19]中贊同惲敬的觀點。

      關于《晏子春秋》中的重言部分,王更生專門做了統(tǒng)計。根據(jù)王更生的統(tǒng)計,《晏子春秋·內(nèi)篇》中一事見于兩個地方的情況有36處,而《晏子春秋·外篇上》則幾乎沒有一篇不與內(nèi)篇重復,而《晏子春秋·外篇下》也有三章是重復的。[20]35由此,他認為《晏子春秋》一書是多人采集而成,并非成于一時。

      蔣伯潛《諸子著述考》中認為《晏子春秋》中記載了很多自相矛盾和與別書類似之事,因此,該書是由后人綴集彼此不同的傳聞而成。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序言》[15]1指出,《晏子春秋》里有若干篇章記述了晏子臨死和死后的事情,并且書中一直以“晏子”相稱,據(jù)此判斷,《晏子春秋》并非晏子自作。

      而針對《晏子春秋》是否為晏子本人所作一點,孫星衍認為古書“皆不必其人自著”。[21]同時,嚴可均亦有“先秦諸子,皆門弟子或賓客或子孫撰定,不必手著”[22]的看法。章學誠亦有“古人并無私人著書之事,皆是后人綴輯”[23]的觀點。顧實“孫(星衍)說近是……梁(章鉅)說非也”,[24]認為是“追錄者張大之,本非晏子自著書也”。

      因此,惲敬、梁章矩、吳則虞等人的觀點并不能作為判定《晏子春秋》是偽書的證據(jù),只能說明《晏子春秋》不是晏子本人所著,而古人著書和今人著書的體例本不相同,不能以今天的標準去衡量古人。因此,王更生《晏子春秋》一書是多人采集而成的觀點最合乎情理。

      三、比勘經(jīng)傳諸子

      即根據(jù)同時代或不同時代的其他古籍來考證古籍真?zhèn)?,胡應麟“核之并世之言以觀其稱、核之異世之言以觀其述”兩條皆是從這一層面進行辨?zhèn)?,梁啟超“從抄襲舊文處辨?zhèn)巍保?]62胡適利用旁證辨?zhèn)?,?]16高本漢“各書之著錄,每有不同,匯集在一處,便可見某書是偽作”,[25]王更生“由其與經(jīng)傳諸子關系推論”[20]35等觀點,皆屬于這一方法。

      管同《讀〈晏子春秋〉》中,首先提到《晏子春秋》和其他古籍的關系,他認為《晏子春秋》剽竊了《管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書中的內(nèi)容,同時還剽竊了韓嬰和劉向的作品。[11]420清代徐時棟就根據(jù)《晏子春秋》和《孟子》中的內(nèi)容相似之處判斷《晏子春秋》為偽書。徐時棟《煙嶼樓讀書志》:

      《管子》記問游事,凡一百八字;《晏子》凡二百二十八字;而《孟子》最詳,凡二百六十三字。即以詳略論,亦可見管、晏之襲孟子。何則?古人引書有刪節(jié)而無增加也。況《孟子》所載有條有理,有始有末乎?然則《管》《晏》皆偽書乎?曰《管子》真?zhèn)五e出,《晏子》則《諫上》《諫下》二篇當是真,《本問篇》以后則抄《左傳》、抄《孟子》、抄《國語》、抄《墨子》、抄《韓非》、抄《呂覽》。大約戰(zhàn)國時人極推重管晏,好事者取其書,更易補苴以傳于世耳。[26]

      徐時棟說,同是“問游事”一件事情,《管子》《晏子》記載較略,而《孟子》記載詳細。根據(jù)古人引書有刪無增的特點,他判斷《管子》《晏子》皆襲自《孟子》。上文“問游事”指的是齊景公向晏子所詢問的去轉附、朝舞兩山巡游之事,“二百六十三字”指的是《孟子·梁惠王下》中“昔者齊景公”至“畜君者,好君也”的一段話,[27]“二百二十八字”指《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下第四·景公問何修則夫先王之游晏子對以省耕實第一》中“景公出游”至“然后歸之”一段。[15]241-242徐時棟認為,《晏子春秋》的這一段皆是抄襲《孟子》,因為從引書習慣上言,引用文字一般只會比被引用書的內(nèi)容減少而不是增多,況且《孟子》中所述此事比《晏子春秋》中更條理分明,更加印證了是《晏子》抄襲《孟子》這一看法。此外,他認為《晏子春秋》中除了《諫上》《諫下》外,其余的大概是后人因推崇管、晏,而從《左傳》《孟子》《國語》《墨子》《韓非》《呂覽》等書中抄襲補充而來。

      黃云眉認為,《晏子春秋》是后人刻意偽造出的,不然不會有多處本采自《孟子》卻又刻意改動、以顯示與《孟子》不同的地方。①如,一些子書中固有的韻語在《晏子春秋》中被刪掉;②有些《孟子》引自前人書的句子在《晏子春秋》中反而要詳于前人。黃云眉認為,《晏子春秋》和《孟子》在內(nèi)容上有相似之處,而這些地方《孟子》詳于《晏子春秋》,如果說是《孟子》抄襲了《晏子春秋》,那么《孟子》中的相關記載不可能比《晏子春秋》更詳細。

      對于管同、徐時棟、黃云眉所謂《晏子春秋》為六朝人偽作的看法,吳則虞、嚴挺、高亨、王更生等學者持有不同觀點。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序言》中認為,漢代作品如《史記》《淮南子》征引過《晏子春秋》,且《漢書藝文志》中著錄了此書,西漢《韓詩外傳》《說苑》《新序》等書引用過《晏子春秋》的文句,證明此書西漢已有,不可能為六朝人偽作。而他的這一說法恰恰和管同所言相反,管同認為是《晏子春秋》剽竊了韓嬰、劉向的作品,而吳則虞認為是韓嬰、劉向征引了《晏子春秋》。由此,管同認為《晏子春秋》是六朝人偽作,而吳則虞認為是此書西漢已有。對于這一問題,王更生認為,根據(jù)曾鞏《說苑序》中“(劉)向采傳記百家所載行事之跡,以為此書奏之,欲以為法戒”,判斷出“《說苑》之文凡合乎晏子者,皆是《說苑》采諸《晏子》,非《晏子》采自《說苑》也”。[20]43因為《說苑》為西漢作品,王更生的這一說法從根本上否定了《晏子春秋》是六朝人偽作的可能性。

      嚴挺《晏子春秋辨證》[12]也不認為《晏子春秋》是六朝人所作,因為《晏子春秋》中有與王肅《孔子家語》中類似的地方,如,《晏子春秋》卷五“晏子居喪遜答家老仲尼善之”與《孔子家語·子貢篇》類似,并且李善注的《文選》中有引用《晏子春秋》的地方,[28]因此,《晏子春秋》應該成于六朝人之前,而非之后。

      高亨《晏子春秋的寫作年代》認為黃云眉《晏子春秋·景公問吾欲觀于轉附朝舞》一章是抄襲《孟子》的觀點不準確,首先,二者誰抄襲誰目前并不能論定;其次,即使是抄襲《孟子》,也只能說明《晏子》是作于《孟子》之后,并不能據(jù)此斷定其作于漢代或六朝之后。

      王更生《晏子春秋真?zhèn)慰肌分?,對《晏子春秋》中言意合乎?jīng)傳諸子的篇章進行了總結。他認為,《晏子春秋》合乎《左傳》與《說苑》的篇章最多,“蓋以《左傳》早出,故作者雜采傳志之成說”,[20]46而對于《說苑》,則是因為“迨(劉)向采傳記百家所載行事以成《新序》《說苑》《列女傳》,其中襲自《晏子》者有四十八章”。同時,“與《管》《列》《墨》《荀》皆并世之作,是易其寫作體式互相影響者多,內(nèi)容顧實承襲者少也”。[20]46王更生認為,《晏子春秋》借鑒了《左傳》,《說苑》借鑒了《晏子春秋》,因此,《晏子春秋》和這兩部書關系比較密切。但相對于其他諸子,只是體例相似,而內(nèi)容上承襲很少,或許是因為《晏子春秋》與其他諸子處于同時代,才會有這樣的特點。據(jù)以上推測,他認為《晏子春秋》大概成書于戰(zhàn)國末期《左傳》《孟子》之后,《韓詩》之前。[20]43

      徐時棟、黃云眉是通過對比《孟子》和《晏子春秋》中字句上的不同之處,認為《晏子春秋》是六朝時人偽作,而吳則虞、嚴挺、高亨、王更生等學者則從引書、篇章具體分析等方面,認為不是《晏子春秋》抄襲了西漢時期的書,而是西漢時期的書抄襲了《晏子春秋》,從而推翻了《晏子春秋》為六朝人偽作的觀點。

      四、從《晏子春秋》佚文處辨?zhèn)?/h2>

      關于從佚文處辨?zhèn)芜@一方法,梁啟超認為“從前已說是佚文的,現(xiàn)在反有全部的書,可知書是假冒”,[25]65高本漢“其他古書所引此書之原文,為今本所無,則今本必偽……但書籍有脫落之可能……或許所引佚文或正為今本脫落之部分……所以……不能認為正確無誤”。[25]作為辨?zhèn)畏椒ǖ囊环N,梁啟超說的太過絕對,正如高本漢所言,所引用的佚文也許正好是今本書籍中脫落的部分。即便如此,根據(jù)佚文來判斷古籍真?zhèn)稳匀皇枪偶鎮(zhèn)蔚囊环N重要方法。

      《史記·管晏列傳》中有“《晏子春秋》……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29]2136從《史記》的記載來看,在司馬遷所處時代,《晏子春秋》一書“世多有之”。司馬遷的意思是,既然大家都能看到《晏子春秋》,就不談論這本書了,談論一下其軼事,即《晏子春秋》中沒有記載的故事,這故事也就屬于《晏子春秋》中的佚文。故事如下。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驂贖之,載歸。[29]2135

      梁玉繩《史記志疑》:

      《晏子春秋·雜篇》謂石父為中牟之仆,不言在縲紲。故《正義》云:‘與此文小異。’但下文曰:‘其書不論,論其軼事?!瘎t贖石父不在《晏子春秋》中,乃后人集錄而異其詞也。[30]

      梁玉繩所說見《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上第五《晏子之晉睹齊累越石父解左驂贖之與歸第二十四》中所載,之所以說“與此文小異”,是因為《晏子春秋》中對于“贖石父”一事的記載如下。

      晏子之晉,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負芻,息于逾側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曰:“子何為者也?”對曰:“我越石父者也?!标套釉唬骸昂螢橹链??”曰:“吾為人臣,仆于中牟,見使將歸?!标套釉唬骸昂螢闉槠??”對曰:“不免凍餓之切吾身,是以為仆也。”晏子曰:“為仆幾何?”對曰:“三年矣?!标套釉唬骸翱傻泌H乎?”對曰:“可。”遂解左驂以贈之,因載而與之俱歸。[15]353

      對比《史記》和《晏子春秋》中對“贖石父”一事的記載可以看出,《晏子春秋》中并沒有說越石父在縲紲之中,而《史記·管晏列傳》中則有“越石父賢,在縲紲中”[29]2135之語,因此梁玉繩說這里稍微有些不同。同時,梁玉繩認為,因為司馬遷說的只是晏子的軼事,“贖石父”是《史記》中有關晏子的軼事,是不應該出現(xiàn)在《晏子春秋》中的,但今天《晏子春秋》中有這件事情,再加上《史記》和《晏子春秋》對同一件事的記載有些許差異,因此他認為今本《晏子春秋》是后人輯錄的。在其之后的管同與梁玉繩有相似的觀點,并做了進一步考證。

      管同認為,司馬遷在《管晏列傳》中所說的管子的軼事,是《管子》書中沒有的。根據(jù)這一點推斷,既然管子的軼事是《管子》中所沒有的,那么晏子的軼事也不應該出現(xiàn)在《晏子春秋》中。而司馬遷在《管晏列傳》中所說的“薦御者為大夫、脫越石父于縲紲”[15]630都屬于晏子的軼事,卻都出現(xiàn)在我們今天看到的《晏子春秋》中,據(jù)此推測,今天的《晏子春秋》是后人偽造的。

      黃以周《讀晏子》[31]認為管同所言理由是不充分的。他的理由是:司馬遷見到的是漢太史所藏《晏子》五篇。這五篇是最初之本,其中并沒有提及“薦御者為大夫、脫越石父于縲紲”之事,因此,司馬遷作《管晏列傳》詳述二事,以補太史書之佚。而劉向晚于司馬遷,他在?!蛾套哟呵铩芬粫鴷r便將司馬遷所言之事附于篇末。而后世通行的《晏子春秋》即是劉向所校訂之版本,即加上司馬遷所言軼事之后的《晏子春秋》,而非管同所謂后人偽造之書。和黃以周持相似看法的還有高亨。

      在《晏子春秋的寫作年代》中,針對管同的看法,高亨先生認為,“軼事”這一論據(jù)僅能說明那兩個故事的記載不是司馬遷所看到的《晏子春秋》一書所有,而今本《晏子春秋》中有后人增加的成分,但并非全書內(nèi)容都不是司馬遷看到的原本所有,因此不能據(jù)此推斷《晏子春秋》一書全為后人偽造。他認為劉師培在《晏子春秋篇目考》中認為這兩個故事“實非原本之舊”[32]的看法比較合理。對于上述推測,高亨先生是有證據(jù)的,他認為,漢王朝的圖書總量是逐漸增多的,漢代陳農(nóng)求遺書于天下是在司馬遷以前幾十年,因此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司馬遷所看到的《晏子春秋》并非完本,缺少這兩個故事,但別人的藏本中卻存在著兩個故事,后被劉向編入,所以才造成今本《晏子春秋》和司馬遷《史記》中所載有出入的情況。蘇興《晏子春秋序》“今流傳本篇數(shù)合于《漢志》,而真贗同不能無疑”,[15]646即認為今天所傳 《晏子春秋》,雖然篇數(shù)合于《漢書藝文志》,但估計已不是司馬遷所見本。

      同樣是根據(jù)《史記》中所言《晏子春秋》的軼事,學者們卻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梁玉繩、管同認為《晏子春秋》為偽,而黃以周、高亨則認為《晏子春秋》為真,對比黃以周等人的論據(jù),梁、管二人并沒有考慮到漢代書籍的整理情況,只是從文本內(nèi)容層面去辨?zhèn)?,但僅僅依靠佚文辨?zhèn)危雎缘魰臅r代特點,難免會造成辨?zhèn)喂ぷ髦械氖д`。

      通觀《晏子春秋》的辨?zhèn)?,雖然從各種辨?zhèn)畏绞娇矗加姓J為其為真書和偽書的兩派學者,但現(xiàn)代學者更傾向于認為《晏子春秋》是真書,而非偽作。而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即從同一種辨?zhèn)畏绞缴峡?,往往是年代越近的學者,越肯定書籍的真實性,而不是輕易將其判為偽作,對于前代學者認為是偽作的書籍,他們也并不輕易認同。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三點。① 相對于現(xiàn)在學者,前代學者相對保守,往往只是依據(jù)書中字句的簡單不同就判定書籍為偽作,辨?zhèn)畏椒y免僵硬、單一。② 隨著時代的推進,學術慢慢推進,辨?zhèn)畏椒ㄔ絹碓匠墒?,近代學者們可資借鑒的資料和辨?zhèn)畏椒ㄒ嘤跁r代較早的學者,也就使他們越能夠辨證、客觀、細致地分析問題,而不是簡單依據(jù)一個方面辨別古書真?zhèn)?。?辨?zhèn)畏椒ǖ脑黾印7椒ㄔ蕉嘣?,學者就越不會輕易將一部書判斷為偽作,因為只有所有的證據(jù)都指明一書是偽作時,才能最終確定該書的真?zhèn)巍6@種謹慎、認真、負責的治學方法也正是古籍辨?zhèn)沃兴枰摹?/p>

      [注釋]

      ① 改“從流而下忘反謂之流”為“從南歷時不反謂之流”;改“從獸無厭謂之荒”為“從獸而不歸謂之荒”等。

      ②《孟子·梁惠王下》中有的“饑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幾句,為子書中固有的韻語,而《晏子春秋》為追求簡單的效果,刪去“睊睊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將“饑者弗食,勞者弗息”改為“貧苦不補,勞者不息”。

      [參考文獻]

      [1]顧頡剛.古籍考辨叢刊·四部正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梁啟超.古書真?zhèn)纬WR[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鄭良樹.古籍辨?zhèn)螌W[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121.

      [5](清)姚振宗.師石山房叢書·七略別錄佚文[M].上海:開明書店,1936:8.

      [6]傅亞庶.孔叢子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1:391,394.

      [7](明)王鏊.震澤集[M].臺北:臺北世界書局1988:578.

      [8](清)吳德旋.初月樓文續(xù)鈔[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497.

      [9]何寧.淮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1460-1461.

      [10]梁啟超.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考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6.

      [11](清)管同.因寄軒文初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嚴挺.晏子春秋辨證[J].光華大學半月刊,1933(2):39-48.

      [13]胡適.讀書與治學 [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281-282.

      [14]黃云眉.古今偽書考補正[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59:128.

      [15]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6]王叔岷.諸子斠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7:51.

      [17]劉建國.先秦偽書辨證[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153-154.

      [18](清)惲敬.大云山房文稿[M].北京:國學整理社,1937:37.

      [19](清)梁章矩.退庵隨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85.

      [20]王更生.晏子春秋今注今譯[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3.

      [21]余嘉錫.目錄學發(fā)微[M].長沙:岳麓書社,2010:269.

      [22](清)嚴可均.鐵橋漫稿[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98.

      [23]葉長青.文史通義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79.

      [24]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5:100.

      [25](瑞典)高本漢.中國古籍辨?zhèn)畏ǎ跩].崔垂言,譯.北強,1934(1):93-109.

      [26](清)徐時棟.煙嶼樓讀書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37.

      [27]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33.

      [28](梁)蕭統(tǒng)編.文選[M].長沙:岳麓書社,2002:513-514.

      [29](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0](清)梁玉繩.史記志疑[M].北京:中華書局,1981:1185.

      [31](清)黃以周.儆季文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60.

      [32]劉師培.劉申叔遺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870.

      猜你喜歡
      晏子春秋晏子墨子
      國學周周讀
      《晏子春秋》詞句考辨六則
      國學周周讀
      晏子不辱使命
      童話世界(2020年34期)2021-01-14 00:32:46
      晏子使楚
      “墨子號”與墨子
      兒童時代(2017年14期)2017-10-13 08:14:34
      先秦諸子之評述與《墨子》的解讀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5
      晏子使楚
      晏子辭退高繚
      文史月刊(2014年3期)2014-06-24 11:23:05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礼泉县| 当涂县| 鞍山市| 双鸭山市| 自贡市| 柳州市| 辉南县| 凌海市| 许昌市| 晋中市| 汶上县| 土默特右旗| 阿坝县| 苏州市| 灵山县| 保定市| 晋江市| 高清| 喀喇| 西青区| 昔阳县| 垫江县| 昌宁县| 辽源市| 响水县| 曲水县| 铜山县| 布尔津县| 河北区| 吴忠市| 曲靖市| 黎城县| 高雄县| 庆元县| 伊宁县| 兰西县| 麻阳| 无极县| 乐业县| 仁化县| 中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