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娟出生在重慶市渝中區(qū),2003年7月從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畢業(yè)后,她放棄了留在上海或返回家鄉(xiāng)的機會,響應國家西部開發(fā)的號召,參加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來到寧蒗縣開展2年的志愿服務。
“當時我失望到了極點,有幾次在夜里醒來,真想連夜趕回重慶的家。破舊的校舍、閉塞的交通以及無網(wǎng)絡的學校,讓我很糾結?!?/p>
可是看到孩子們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激發(fā)了一名師范生投身教育的熱情,看著他們一天天成長,從自己這里獲取知識,她感到滿足和欣慰,也更加堅定了她當初無悔的選擇。
“在和村民們相處認識的過程中,我感覺到他們很需要我,他們想要自己的兒女能走出大山、脫離貧窮?!彼钦Z文教師,克服了一切初來乍到的困難,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忘我地耕耘。面對一大周(12天半)54節(jié)課時,她沒有選擇逃避和退縮,反而認識了自己的價值,也使她對工作更加充滿激情。課時雖多,但她從不落下一節(jié)課,也不上一節(jié)不負責任的課,被稱為學校備課最詳細、作業(yè)批改最認真的老師。
每堂課前備課時,她注意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以備學生為重點,努力讓課堂生動活潑;在教授新課時,補差、新授、鞏固,每個環(huán)節(jié)著眼于“分”字,自創(chuàng)備課細一些,講課慢一些,語音輕一些,板書多一些的“因人施教”的教育方法,因而學生都十分喜歡上她的課。
課下,她特別注意與學生的交流,她知道由于民族文化的差異,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想法,才能讓自己知道需要傳授什么知識給學生。
她經(jīng)常走進學生家中,體驗當?shù)氐娘L土人情、文化教育以及貧困現(xiàn)狀。隨著進村入戶次數(shù)增加,她真切地感受到了當?shù)氐呢毟F,知道當?shù)厝嗣衲芩妥优x書是多么不容易,更讓自己感到責任的重大。
盡管,在她支教期間,其他支教的同學紛紛返回了上海;盡管,在這期間,她完全可以選擇待遇更好的工作……但她不為所動,依然扎根寧蒗,把自己的青春和最寶貴的時光都獻給了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教育事業(yè)。
張莉娟不僅愛自己的事業(yè),更愛自己的學生。在金棉鄉(xiāng)中學任教時,她用“學校是我家,學生是我娃”的樸實諾言對待教學工作,堅持愛心與責任心并舉。
每當見到當?shù)氐膶W生,大冬天仍用冷水洗臉,七八十人擠在一個簡易地震棚里過冬,每頓只有土豆、豆腐和米線……一種憐憫油然而生。
面對這些,她找大學同學資助貧困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yè);找親朋好友,籌集了一批衣物發(fā)給貧困學生;聯(lián)系一些好心人,慷慨解囊?guī)椭毨W生……在學校,許多學生由于家庭貧困或成績差的緣故,流失現(xiàn)象嚴重,而她所任課的班級,學生卻一個都沒流失。
張老師深知: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長流水。
特別是調任高中后,她積極探索和研究高中教學的特點和規(guī)律,終于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近3年,她所任教的高三語文,高考成績顯著,先后培養(yǎng)出3個縣文科狀元,贏得了學生、家長和各級領導的一致好評。
十多年來,小涼山上千名學生在張莉娟的教導下,陸陸續(xù)續(xù)地走出了大山,找到了新的生活。在她的內心里,最大的榮耀仍然是小涼山的孩子們能夠獲得知識,真正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在工作之余,她始終堅持寫教后感,不斷反思,不斷總結。先后發(fā)表了兩基專題《為涼山孩子撐起希望的藍天》(省級)、文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文藝“道本體”論》(省級)。
老師的愛,如太陽一般溫暖,春風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老師的愛,比父愛更嚴峻,比母愛更細膩,比友愛更純潔。
張莉娟扎根邊遠貧困山區(qū),獻身教育,為民族貧困山區(qū)的基層教育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她似一頭默默耕耘的孺子牛,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真正做到了扎根邊疆、奉獻青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