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花
(解放軍第八二醫(yī)院,江蘇 淮安 223300)
丙型肝炎病毒(HCV)可引起急性、慢性病毒性肝炎,可發(fā)展成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HCV經典傳播途徑為血液或血液制品傳播,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等法律的實施,臨床血液制品的使用越來越規(guī)范,母嬰間感染傳播將成為HCV主要傳播途徑;由于HCV產婦心理較健康產婦更為緊張,對分娩安全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對HCV產婦在圍產期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降低母嬰間的傳播、保證安全分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孕婦,女,31歲,因“停經38+3周,下腹墜脹2天”于2016-01-10步行入院。該婦定期產檢,查胎心,血壓,血糖均正常。2015-07-10(外院):HCV陽性,RPR、HIV均為陰性。肝腎功能無異常。2015-12-29(本院):HCV陽性、RPR、HIV均為陰性。凝血常規(guī)無異常。2016-01-06:胎兒彩超:單活胎頭位。雙頂徑:94mm,頭圍:335mm,腹圍:324mm,胎盤Ⅱ級,胎心131次/分,胎方位:右枕前,胎心胎動未見異常。既往行剖宮產手術及左側卵巢囊腫腹腔鏡手術史、有HCV抗體陽性病史。
入院查體:腹膨隆,孕38+3周,下腹部可見10cm手術疤痕,雙下肢無水腫。
產檢:宮高34cm,腹圍102cm ,估計胎兒大小3468g ,胎方位ROA,胎心152次/分 ,先露頭位,半入盆 ,胎膜未破,無宮縮,宮口未開。
入院診斷:1、疤痕子宮2、G4P1孕38+3周ROA待產3、丙型肝炎攜帶者
入院后當日完善各項檢查,入院宣教,監(jiān)測胎心、胎動情況。于2016-01-11 9時胎心監(jiān)護20分鐘出現宮縮2次,又疤痕子宮,遵醫(yī)囑急診在連續(xù)硬膜外+腰麻下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09:46剖出一活女嬰,APgar評分1分鐘9分、5分鐘10分,新生兒體重2400g。于11:10安返病房,術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宮縮好、惡露正常,給予抗炎、促宮縮等治療并指導母乳喂養(yǎng);2016-01-12產婦雙乳量少,乳頭無皸裂,予以乳房射頻2/日促進乳汁分泌,復查凝血常規(guī)正常,拔除導尿管;2016-01-13復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3.58x10^9/L、中性粒細胞11.31x10^9/L、血紅蛋白121g/L、血小板221g x10^9/L,給予靜脈滴注鹽酸克林霉素治療;2016-01-16復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8.87x10^9/L;2016-01-18產婦生命體征正常,予以出院。電話隨訪:6、18個月該幼兒檢測HCV抗體均為陰性。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宮縮及膀胱、陰道出血情況;檢查宮底時每次必須按壓,將宮腔內積血、血塊擠出;靜脈滴注縮宮素10U2/日;術后給予1小時1次的下肢按摩,指導踝泵運動,預防深靜脈血栓。
該產婦心理情緒比較復雜,住進了隔離病房,懷疑被別人歧視,同時擔心嬰兒感染丙肝、手術安全、產后康復等。對該產婦予以針對性心理疏導,介紹一些同樣病例的例子,讓產婦逐漸產生一種自信感和安全感;向產婦及家屬講解丙肝的相關知識,告知丙型肝炎雖然是血液傳播、母嬰傳播,但HCV RNA陰性、肝功能轉氨酶正常,HCV傳染給嬰兒的機率很低,產后在乳頭無皸裂的情況下可以母乳喂養(yǎng);進行隱私保護,使產婦感受到尊重。
孕婦入院后,安置在隔離病房,認真做好消毒隔離措施;做各種治療時,嚴格執(zhí)行一人一針一管制,產婦用過的帶血的醫(yī)療用品及生活用品裝入黃色垃圾袋處理。助產人員檢查或操作時,動作要輕柔,選擇吸痰管要大小軟硬適度,以免損傷新生兒皮膚和黏膜。嬰兒娩出后,及時將身上的血污處理干凈,以減少母體血液HCV感染新生兒。物表、地面用高效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更換被服先消毒再清洗。保潔用具按分區(qū)分室專用,有明顯標識。醫(yī)療廢物按規(guī)范收集處理,防止醫(yī)院感染和職業(yè)暴露的發(fā)生。
2.4.1 術前護理:
入院安排產婦在單人隔離房間,保持空氣流通,限制探視[1];鼓勵產婦少量多次進餐,飲食以高蛋白、高熱量、維生素豐富的食物為主,如牛奶、新鮮蔬菜等;手術備皮細心,以免皮膚損傷造成出血不止或交叉感染。
2.4.2 術后護理:
給予去枕平臥位6小時,監(jiān)測生命體征1/2小時,密切觀察病情及宮縮、陰道出血情況。進行母乳喂養(yǎng)的指導,并作飲食及新生兒護理相關知識的宣教;做好口腔、導管、皮膚護理,每日2次會陰擦洗[2]。
新生兒娩出后,及時清除其皮膚粘膜、鼻腔、口腔等處的羊水及血跡;1/日新生兒沐浴,用75%酒精2/日臍部消毒,采集新生兒血標本,檢測HCV陰性。產婦HCV RNA陰性,轉氨酶正常,乳頭未皸裂,給予純母乳喂養(yǎng)。
向產婦及家屬交代新生兒在6個月、18個月至醫(yī)院復查HCV抗體、肝臟功能,如抗體陽性而且轉氨酶升高需要進行治療;要多觀察嬰兒,如嬰兒出現黃疸、懶動、厭食等表現時應及時至醫(yī)院咨詢、就診。
我國人群HCV感染率為3%,母嬰傳播機率為5%左右,一般認為存在以下3種傳播形式[3]:
預防措施:盡可能縮短產程,避免損傷嬰兒;對產婦HCV RNA較高的產婦建議剖宮產分娩[4]。
預防措施:HCV RNA高拷貝、乳頭皸裂、新生兒口腔粘膜出現破損時禁止哺乳;避免母嬰間體液、血液接觸。
丙肝孕婦心理情緒比較復雜,多存在焦慮、不安、心情煩躁等不良心理反應,護理人員重視產婦心理變化,主動進行心理疏導,使產婦以愉悅的心態(tài)迎接新生命;愉悅的心情不但提高分娩、手術的安全性,降低分娩并發(fā)癥,還可以提高護理滿意度。
HCV母嬰間傳播機制、時機復雜,影響因素較多,因此應依據產婦肝功能、HCV RNA等進行個性化護理,決定隔離阻斷措施,提高護理效果。
宮內、分娩過程中、產后喂乳、密切接觸均可造成母嬰傳播,因此應進行全程干預,以提高阻斷母嬰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