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 峰,劉艷華
(博州人民醫(yī)院,新疆 博州 833400)
骨折手術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護理干預也極為關鍵,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助于加速患者術后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2]。本研究主要探討了舒適護理模式對骨折術后患者疼痛程度的改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進行診治的80例骨折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49~83歲,平均年齡(62.45 11.39)歲;受傷到手術時問6 h~5 d,平均時間為(1.73 0.24)d;脛腓骨骨折手術13例,腰椎壓縮性骨折手術10例,髖關節(jié)置換術10例,股骨頸骨折手術7例。對照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48~82歲,平均年齡(63.57 10.54)歲;受傷到手術時問6 h~5 d,平均時間為(1.86 0.39)d;脛腓骨骨折手術12例,腰椎壓縮性骨折手術10例,髖關節(jié)置換術11例,股骨頸骨折手術7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骨折類型等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采用骨折手術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用舒適護理模式,住院病房內應當保持溫濕度適宜、空氣新鮮、環(huán)境整潔、安靜通風良好以及光線柔和,使患者住院期間有一個較為舒適的環(huán)境;護理人員應當語言真誠且態(tài)度和藹地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掌握患者的具體心理狀態(tài),體貼、關心患者,指導患者采用精神轉移療法、放松療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降低患者的心理壓力,改善優(yōu)于不良情緒導致的增敏性疼痛;術后使用冰袋對傷口進行冷敷,使患肢皮膚的神經(jīng)敏感度降低,提高疼痛閾值,發(fā)揮解除或降低疼痛的效果;護理人員應當熟練掌握陣痛泵內藥物的含量、種類、毒副反應和藥理功能,指導患者正確使用自控鍵,密切監(jiān)測患者病情的改變情況和具體的生命體征,從而降低或者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為患者開展關節(jié)訓練、肌力訓練、行走訓練和生活訓練等康復訓練。
比較兩組術后4 h、術后8 h、術后12 h、術后24 h、術后48 h、術后72 h的疼痛評分值。
對照組術后4 h的疼痛評分值為(4.79 0.58)分,術后8 h的疼痛評分值為(5.92 0.47)分,術后12 h的疼痛評分值為(7.43 0.59)分,術后24 h的疼痛評分值為(3.89 0.53)分,術后48 h的疼痛評分值為(3.82 0.65)分,術后72 h的疼痛評分值為(3.39 0.52)分。
觀察組術后4 h的疼痛評分值為(3.26 0.73)分,術后8 h的疼痛評分值為(2.85 0.6)分,術后12 h的疼痛評分值為(2.93 0.78)分,術后24 h的疼痛評分值為(2.74 0.39)分,術后48 h的疼痛評分值為(1.69 0.41)分,術后72 h的疼痛評分值為(1.72 0.54)分。
觀察組術后4 h、術后8 h、術后12 h、術后24 h、術后48 h、術后72 h的疼痛評分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骨折術后的護理干預是促進肢體康復以及鞏固手術治療效果的重要手段,術后康復應當遵循漸進性、個體化和全面性三大原則[3-4]。如何選用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為骨折手術患者找到一種有效控制術后疼痛的最佳手段,不斷完善臨床護理服務工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是外科護理人員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5]。骨折手術術后患者的首發(fā)癥狀為疼痛,術后疼痛的程度與患者的疼痛敏感度、心理情緒、個人性格、性別、年齡、環(huán)境以及文化程度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術后4 h、術后8 h、術后12 h、術后24 h、術后48 h、術后72 h的疼痛評分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舒適護理模式可以骨折術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明顯降低。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骨折術后患者的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