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揚
急診科是醫(yī)院對危重病癥患者進行救治的一個重要科室,急診科護理人員所面臨也都是急重、病情復雜、突發(fā)事件多的各種患者[1]。產后出血是孕產婦分娩期發(fā)生的一個危重并發(fā)癥,也是直接導致產婦死亡的一個重要誘因,于急診急救中較為常見,如果能采取切實、可行、高效的管理方法規(guī)避掉產后出血風險,可進一步保障母嬰安全。
1.1 臨床資料 以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間在我院分娩的產婦120例作為觀察研究對象,入組者依據硬幣法隨機分組,對照組產婦60例,年齡范圍從20歲到42歲,平均年齡31.2±2.3歲,孕周在28-39周,平均孕周33.2±2.5周,其中包括42例初產婦和18例經產婦。研究組產婦60例中,年齡范圍從19歲到41歲,平均年齡30.7±2.2歲,孕周在29-38周,平均孕周為33.6±2.7周,其中包括45例初產婦和15例經產婦。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錄入至統(tǒng)計學軟件中處理,結果顯示兩組之間存在的差異在統(tǒng)計學上不具有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予以產科常規(guī)護理管理,內容包括:協助產科做必要的產前檢查,嚴格遵照醫(yī)囑予以產婦相關護理,分娩后對產婦做健康宣教和巡回護理。研究組產婦則在上述基礎上行護理風險管理干預,特別要強調對產后出血的急診急救護理,具體內容包括:
1.2.1 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 強化對護理人員其護理風險管理理論的培訓,可以通過舉辦知識講座、結合經典案例、討論常見錯誤原因等多樣化的方法來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落實風險告知環(huán)節(jié)的工作,要求產婦及其家屬簽署分娩知情同意書,做好產后談話記錄。
1.2.2 產后出血危險因素辨識 依據產科“潛在危重癥”的評價表,對多產、多孕、疤痕子宮、產后出血史、抬頭吸引等高危因素進行識別,提前做好預防的工作。比如說產后觀察120min,每隔半小時便檢查一次陰道出血、宮縮的情況,預防性注射縮宮素等等,盡量規(guī)避掉出血風險。
1.2.3 工作模式的合理改變 考慮到通常夜間的急診產婦比較多,所以應該在夜間多增派護理人手,至少要確保有2名護理人員在崗。做好對高危患者的交接班工作,做好新生兒操作、并發(fā)癥護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護理管理工作,避免發(fā)生護理差錯。
1.2.4 提高風險處置能力 委派專人對急救藥品和急救儀器設備進行管理,定期做好消毒、清潔工作,及時發(fā)現故障問題、及時維修。不斷改良并細化產后出血的預防和處理流程,于急診科室內部做規(guī)范的培訓,使各級護士都能做到產后出血的規(guī)范化預防和處理。嚴格按照急救流程做護理急救的工作,若是發(fā)現有產后出血的征兆,即刻啟動急救預案。
1.3 觀察內容 ①比較兩組產婦產后24h出血發(fā)生率和出血量,以產后24h內出血量超過500ml判定為產后出血[2];②護理質量的評價:包括基礎護理、技術操作、急救藥品管理等方面,評分標準為0-100分,分數越高代表護理質量越好;③護理滿意度的評價,向患者發(fā)放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服務態(tài)度、言行規(guī)范、護理質量和健康宣教、巡視這5個方面的內容。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對護理服務越滿意。
1.4 統(tǒng)計學的應用 將數據建立的EXCEL數據庫導入SPSS19.0軟件,對各種變量中的計數資料以%表示,使用X2檢驗,用ˉχ±s來代表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認定為差異存在顯著性。
2.1 比較兩組產婦產后出血發(fā)生率和出血量 對照組和研究組產后出血分別為7例和1例,出血發(fā)生率分別為11.7%、1.7%,差異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X2=4.821,P<0.05)。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產后24h出血量顯著減少,差異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下表1所示。
表1 比較兩組產婦產后出血量(ˉχ±s,ml)
2.2 兩組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的評價對比 從下表2的各項數據比較結果可見,研究組在護理質量、產婦對護理的滿意度上要比對照組高(P<0.05),比較結果提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兩組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的評價對比(ˉχ±s,分)
產后出現是在分娩期多發(fā)的一種嚴重并發(fā)癥,如果情況嚴重還會導致產婦發(fā)生失血性休克,直接危及到母嬰安全。所以,在對產后出血護理管理工作中,徹底轉變管理的理念,盡可能的把護理奉獻降低到最小,是提高產科護理質量、減少醫(yī)患糾紛的關鍵所在[3]。護理風險管理作為一種全新的護理模式,是指對潛在的或者是已經發(fā)生或的護理危險因素做客觀、準確的評估,再借助于管理手段制定相應的護理防范舉措,落實到實際應用中去,確保有效規(guī)避護理風險[4]。
本次研究中,從強化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培養(yǎng)其評判高危因素的能力以及轉變工作模式等幾個方面來做護理風險管理工作。由研究結果可見,研究組產后出血發(fā)生率1.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1.7%(P<0.05),研究組產后24h出血量顯著比對照組的少(P<0.05),且研究組護理質量、產婦對護理的滿意度都要比對照組高(P<0.05)。說明和常規(guī)的護理干預不同,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干預能夠有效降低產后出血事件的發(fā)生率,達到提高護理工作質量的目的。通過加強風險管理,構建有效的應急預案,當發(fā)現產婦產后存在出血征兆時便迅速做出應對反應,有利于搶救工作的順利開展。
所以說,在產后出血急救護理工作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有利于提高護理工作質量、減少產后出血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對保證母嬰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1] 郭貞,陳琰.護理風險管理在產后出血急救護理中的應用及對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7,36(3):359-361.
[2] 童琳,王文珍,齊家珍等.產房產后出血護理風險管理的措施[J].醫(y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5,17(4):610-611.
[3] 張武藝.產后出血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評價[J].中國保健營養(yǎng) (上旬刊 ),2014,24(7):3998.
[4] 王新榮,施艷軍.產后出血新管理模式實施的臨床探討[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28(10):1494-1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