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潔桃,任學鋒,孫鈺根,程玉蘭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質量的關鍵,只有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才能提高培訓效果與效率[1-3]。本文通過分析以案例教學為主的參與式培訓方法與培訓效果,討論參與式教學方法在省級健康教育骨干項目設計能力培訓種的應用、優(yōu)勢和不足。
來自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5個計劃單列市和部分省會城市的省級健康教育骨干人員,共39名。在健康教育工作崗位上工作3年及以上的有 37人(94.9%),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yè)職稱或為部門負責人的有 38人(97.4%);所有學員均為本科及以上學歷(100%),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有19人(48.7%)。
培訓前后授課專家和學員代表分別對 4個項目計劃書進行評分,授課專家共10人,除授課外,其中8人分成4組進入學員學習小組隨組指導,2人負責培訓班進度和課程設置的總體把握。授課專家來自國內高校、中國疾控中心、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及部分省級健康教育所,均為高級職稱(100%),學員代表為4個學習小組的組長和組秘。
為了方便學員間討論交流,將培訓學員分成4個小組,每組9~10人,每組配備2名授課專家作為培訓班全程隨組指導老師,各培訓小組從各學員自帶的項目計劃書中(培訓通知中已要求每個學員準備1份項目書)選定1份健康教育項目計劃書做為本組真實案例,將此案例作為該組培訓期間“實際案例制定-理論學習-專家全程指導點評-組內討論-小組報告-組間互評-討論修改-理論學習”的主線。所有培訓師資經過統一的培訓,掌握了參與式培訓的技巧和方法。培訓結合小組練習、小組討論、專家及組間點評、游戲、頭腦風暴、擊鼓傳話等多種參與式教學方法。游戲主要用于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學員與學員之間、學員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信任和親近感,促進學員內省思考,推進學員之間的協調,創(chuàng)造愉快的交流氛圍。此次培訓班的關鍵做法如下:
(1)培訓前組織授課教師開展培訓班方案研討會,對培訓的主題、方法、課件內容和備課要求、日程安排進行了充分討論,講課課件經過反復修改;
(2)培訓課程包括需求評估和目標設定、策略與活動設計、項目實施與管理、項目計劃書的撰寫和健康教育講座示范課5項內容,同一培訓內容由2名授課專家負責,1名主講,1名補充,互相揚長補短,將培訓內容講得更加透徹和具體;培訓期間所有授課專家全程參與并進入學習小組,及時給予點評和專業(yè)指導;
(3)要求每個參會學員提前準備1份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健康教育項目計劃書供培訓班使用,培訓班報道當天完成學員分組后,每個小組經過討論,從各學員準備的資料中選出1份作為本組案例;
(4)報到當天晚上以“詩詞聯盟”的游戲開場進行學員分組,當晚各組完成了團隊建設(確定隊名、隊旗、口號、組長、組長秘書),第二天的開班式上先由4個小組進行小組展示,新穎的分組和展示方式極大地激發(fā)了學員的思考和積極性,為學員的全程參與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5)培訓日程為2.5天,培訓過程中,講課內容被分成若干片段穿插在討論、報告和點評中,而不是以大講課的形式呈現,并引導大家以發(fā)言、討論的方式交流,鼓勵學員間、學員與教師間互相提問、挑戰(zhàn)和借鑒。
(6)在培訓過程中,如開班儀式上的小組展示、培訓中的游戲、培訓后的項目書成果展示等環(huán)節(jié)設置了評獎并給予了小禮品,極大地調動了學員的積極性。培訓期間,學員達到了全員高質量參與、主動備戰(zhàn)到凌晨的最佳狀態(tài)。
(7)每半天抽取一個學習小組的組長和隊秘分享對培訓班的所見、所聞、所想以及對培訓班的建議,能及時地對培訓班開展過程評估,保證培訓班質量。
采用培訓后自填式問卷調查和學員小組訪談的形式了解學員對培訓的感受及培訓效果。評估指標包括培訓滿意度(5 分制),不同培訓方式的滿意度(5 分制)等量化指標,也包括學員認為培訓最成功之處(有關培訓方式及培訓效果)、培訓不成功之處等開放性問題的定性指標。采用 5分制評分的形式了解培訓前后各組健康教育項目設計案例的差異,評估指標包括需求評估科學合理、干預對象與干預路線清晰、干預目標符合SMART原則、策略和活動有針對性和適宜性、實施計劃科學可行、項目書撰寫整體性等量化指標[4]。
(1)對學員工作年限、學歷、職稱、培訓滿意度、項目書評分等計算相關頻數及均數值并相互比較。
(2)專題小組訪談資料主要采用要點歸納方式總結,對于“有關培訓最成功的地方”的開放性提問的問卷資料,則根據學員提及的內容分為培訓方法與培訓效果兩大類,每類再細分為若干小類,然后將每份學員自填的內容按以上類別進行歸類,再計算問卷中各類別提及的頻次并進行比較。
從學員的總體反饋意見來看,對培訓班時間、日程、學習環(huán)境等總體安排很滿意的占 66.7%,比較滿意的占 28.2%,很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合計占 94.9%;對培訓班授課專家及講課內容總計評價很滿意的占 61.5%,比較滿意的占 38.5%,很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合計占100%;96.7%的學員認為此次培訓與以往培訓比較效果較好或很好。
對教師講授為主、學員參與的培訓方式評價≥4分的學員占比達到 74.4%,對參與式教學與教師專題講座相結合方式評價≥4分的學員占比達到 89.7%,對教師引導、學員參與為主的培訓方式評價≥4分的學員占比為 87.2%,對教師與學員同等參與的培訓方式評價≥4分的占比為92.3%,而僅有43.6%的學員對于單純的教師講授方式評價≥4分。說明各省省級健康教育骨干通過參與式教學方法的培訓,已經認可了這種教學方法。見表1。
表1 學員對培訓方式滿意度的評價(n=39人)
通過小組訪談還了解到,學員普遍反映學員參與式教學可以促進大家積極參與、有較多發(fā)表意見與相互交流的機會,促進了學習效率和經驗共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有利于發(fā)現與解決問題、尋找自己工作中的差距與不足,并能從中得到啟發(fā),學到一些解決問題的技巧和思維方式。特別是參加小組討論的過程,大家對健康教育需求評估、目標及目標人群的確定、干預策略與活動、項目管理等方面都有親身實踐的體會,對學到的東西印象深刻。開放式問卷調查的歸類分析發(fā)現,有 89.7%的學員提及此種教學方法能調動學員的積極參與和發(fā)言、互動性強;92.3%的學員認為培訓方式新穎、氣氛好,促進學員思考,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動力;51.3%的學員提及此種教學方法能促進學員之間及學員與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經驗共享,促進了學習效率,與小組訪談的結果相一致。
關于此次參與式培訓存在的問題,培訓班學員認為部分討論結束后教師給予的小結、點評不充分,沒有提出明確的整改建議;部分環(huán)節(jié)對時間的把握不準,有的討論拖得時間太長;培訓日程太緊張,培訓強度大,缺少思考和消化的時間;每個小組一個計劃書的小組討論形式不利于組間的互動,導致組間聯系少,培訓班應提供一個統一的項目書等。
通過學員小組訪談了解到,很多學員都是首次參加此類培訓,對培訓班印象深刻,多數學員認為通過培訓系統了解了健康教育項目計劃書的框架,大部分學員提升了需求分析、目標人群確定、策略和活動、項目管理等項目計劃能力,對今后工作非常有幫助。調查問卷歸類分析結果提示,43.6%的學員提及培訓使得健康教育項目設計理論知識提高,30.8%的學員提及培訓提高了健康教育項目設計能力,23.1%的學員發(fā)現工作中的不足及需要改進之處,17.9%的學員學會了分析與思考問題的方法。見表2。
表2 有關培訓方式、培訓效果、培訓收獲問卷調查的分類匯總表(n=39人)
通過對培訓前后的項目書進行5分制量化評估分析,培訓前各學員的項目設計能力尚有待提升,經過培訓修改后的4個項目計劃書在項目書撰寫前后呼應上的得分均有顯著性提高,部分項目書在需求評估科學合理、干預對象與干預路線清晰、符合邏輯、干預目標符合SMART原則、實施計劃科學可行等方面內容(指標)的得分均得以顯著性提升。見表3。
表3 專家及學員代表對培訓前后項目書的評價(n=18)
近年來,參與式培訓方法(Participatory Training)在我國健康教育等領域基層培訓中逐漸得到了廣泛應用[5-8]。該方法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單純的教師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或“灌輸式”教學方式,從單向交流變成雙向交流,緊密聯系實際,容易激發(fā)學員興趣。當然,這種教學方法也有需要不斷改進的地方。一方面,對于教師的要求極高,教師需要有業(yè)務背景及豐富的實踐經驗。不僅要提前對各組項目書充分了解,并且需要具有聽、說、反饋等語言交流能力、能熟悉及合理利用各種參與式培訓方法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與參與性,能及時對學員的提問和討論進行專業(yè)的小結和點評,否則參與式教學的效果將難以得到保證;另一方面,此類培訓以“實際案例制定-理論學習-專家全程指導點評-組內討論-小組報告-組間互評-討論修改-理論學習”為主線,“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培訓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來保證學員的思考和消化,使得培訓達到更好的效果,培訓日程以不少于 3~4天為宜;再者,此類培訓需將所有學員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組不超過 10~12人),如果每個小組選定一個項目書案例,而不是由培訓班提供一個統一的項目書案例,將不利于組間的互動,導致組間聯系少。
本文選用的項目書評分指標與內容還有不完善之處,有待今后進一步探討和修訂。但從對初稿的評分結果上來看,培訓前各省項目計劃能力不足,尤其體現在需求評估的科學合理性、干預對象與干預路線的清晰性和邏輯性、干預目標的SMART原則性、實施計劃科學可行性等方面。培訓后,這些評價指標的評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表明培訓取得了一定的預期效果。但還需看到,這些有所提升的指標有些沒有體現出顯著性。同時培訓前后各項目書在策略和活動有針對性及適宜性這一方面并無很大提升,需要今后進一步加強培訓并注意改進培訓內容和方法??傊?,本次培訓班的開展及相關經驗,對于今后我國健康教育培訓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
[1]林琳, 李英華. 我國省級健康教育機構能力建設現狀調查分析[J]. 中國健康教育, 2007, 12(5):323-326.
[2]李長寧, 黃相剛. 全國健康教育機構能力建設現狀分析[J]. 中國健康教育, 2015, 12(5):78-81.
[3]夏芹, 李浴峰. 我國健康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機制探討[J]. 衛(wèi)生軟科學, 2011, 12(5):339-340.
[4]董勝利, 任學鋒, 許文清, 等. 健康促進策略發(fā)展能力的初步評價[J]. 中國健康教育, 2001, 17(4):197-201.
[5]任學鋒, 王立秋, 王若濤, 等. 參與式教學方法在傳染病防治能力建設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 中國健康教育, 2005, 21(9):655-657.
[6]高萍, 曹春霞, 謝長俊. 參與式方法在健康教育講座技能培訓教學中的運用[J]. 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6(10):107-108.
[7]鐘潤芳. 參與式培訓對乳腺癌術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護理與康復, 2016(5):410-412.
[8]張根華, 張海蕓, 顧建華. 學校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參與式培訓模式評估[J]. 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04(2):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