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非常高興地宣布《上海精神醫(yī)學》將更名為《綜合精神醫(yī)學》,并且從2018年開始由BMJ國際出版集團負責出版。這些改變將使我們雜志成為一個真正的為東西方精神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交流新的研究成果和服務發(fā)展的國際平臺。我們堅信該期刊的國際認可度和影響力均會得到提高,同時也會增加中國在世界精神衛(wèi)生領域的發(fā)言權(quán)。
[該文僅為英文文章的中文翻譯版本,引用此文為參考文獻請寫:In this issue (March 2018), [Shanghai Arch Psychiatry. 2018; 30(2): 81-83. doi:http://dx.doi.org/10.11919/j.issn.1002-0829.218035]
這一期首先以彭等[1]對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治療抑郁癥的作用機制的回顧開始??紤]到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的抗抑郁作用和耐受性良好,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被批準作為患重度抑郁癥的耐藥患者的一種治療方法。大量證據(jù)表明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可以調(diào)節(jié)患有中度抑郁癥個體中的海馬神經(jīng)發(fā)生、突觸可塑性、神經(jīng)回路或腦網(wǎng)絡、神經(jīng)遞質(zhì)和各種分子通路。 雖然相當多的隨機對照研究展示出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的抗抑郁作用,但個別治療的最佳治療參數(shù)仍然是難以捉摸的, 需要進一步探討。
在一篇論著中,沈等調(diào)查了在門診中雙相情感障礙的誤診情況[2]。他們推測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精神疾病的精神障礙,比如重性抑郁障礙、精神分裂癥或者焦慮癥。在這篇文章中,從門診招募了177名雙相情感障礙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作者采用橫斷面和回溯性方法收集臨床資料。結(jié)果表明,雙相情感障礙的誤診率較高。據(jù)指出,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更容易被誤診為有抑郁癥,特別是那些第一次情緒發(fā)作的患者。此外,這項研究還表示,患者未能意識到自己的躁狂或輕度狂躁的情況,為作出正確的診斷帶來更多困難。因此,臨床醫(yī)師在減少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誤診方面面臨挑戰(zhàn)。
廣泛性焦慮癥的特征是因擔心所致的慢性和持續(xù)性喪失自我控制,和對威脅和風險的認知偏見。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對廣泛性焦慮癥最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并對輕度焦慮有顯著的治療作用。在中國,醫(yī)療工作者缺乏系統(tǒng)化的、結(jié)構(gòu)化的指南。因此, 張等評價了簡化認知行為療法在多個中心對廣泛性焦慮癥的適用性,為心理治療師提供合適的工具[3]。結(jié)果表明簡化認知行為療法小組的治療滿意度更高。同時,心理治療師表示,該指南易于理解和操作。因此,簡化認知行為療法可以應用于各級醫(yī)療機構(gòu)。
雖然大量的研究已經(jīng)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遠期臨床療效與缺乏洞察力呈負相關,抑郁癥患者的洞察力與臨床癥狀的關系仍然不清。因此,他和同事使用雙變量相關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探討情緒障礙患者的臨床癥狀與洞察力的關系 (55例重度抑郁癥患者,85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4]。作者發(fā)現(xiàn),當焦慮癥狀更加嚴重和過往因抑郁癥而住院次數(shù)更多時,入院時的洞察力越殘缺,在治療過程中運動遲緩癥狀越減少,洞察力的改善越大。然而,橫斷面研究設計限制了對潛在結(jié)論的解釋。
有抑郁癥狀風險的癌癥患者相應地通過神經(jīng)免疫系統(tǒng)來調(diào)節(jié)癌癥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jié)果。 因此,張等在臨床前研究中探討NESFATI-1在胃癌共患抑郁癥中的作用機制[5]。Nesfatin-1作為神經(jīng)肽,不僅在饑餓和脂肪儲存的調(diào)節(ji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癌癥和抑郁癥的病因中也是如此。作者采用不可預測的慢性輕度應激 (CUMS),建立了抑郁癥的動物模型,并接種了胃癌細胞,建立了小鼠胃癌的動物模型。本文發(fā)現(xiàn),沒有慢性輕度應激的胃癌實驗鼠降低了血漿和腦組織中的 Nesfatin-1水平,慢性輕度應激可以誘發(fā)擬似抑郁癥狀的行為,并增加了患胃癌實驗鼠的Nesfatin-1水平。雖然這項研究展示了 Nesfatin-1 與胃癌共患抑郁癥的關系,但未能闡明因果關系,這在未來仍然需要進一步確認。
這期的論壇專注于一個有趣的主題。謝等調(diào)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qū)目前的精神病流行病學和精神衛(wèi)生服務[6]。作者回顧了許多相關的研究, 以提供系統(tǒng)和詳細的文獻檢索。雖然第一個主要的精神流行病學調(diào)查在西藏自治區(qū)達到了一些目標,這項調(diào)查被認為是不敏感的,因為可能低估了流行率基于語言和文化障礙。另一項流行病學調(diào)查是有全國代表性的精神障礙和精神衛(wèi)生服務橫斷面調(diào)查,未能分別報告來自西藏的精神病流行病學 。此外,還有許多調(diào)查關于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如生活在西藏中的士兵、學生和教師。由他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大多數(shù)有精神健康問題的藏族人尋求精神支持和心理安慰,而不是尋求專業(yè)的現(xiàn)代藥物治療。需要指出的是,當西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設立了第一家精神科門診單位,惡劣的精神衛(wèi)生服務條件有所改善。然而,這一過程因資源和專業(yè)人員缺乏進展緩慢。
謝斌教授對謝亮等人發(fā)表有關西藏精神衛(wèi)生服務的一文作了一些實際的評論[7]。 作者提出,宗教信仰與精神障礙之間的關系,以及宗教活動與精神衛(wèi)生服務的關系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撰文人認為,由于現(xiàn)代精神衛(wèi)生設施和專業(yè)技術人員的普遍缺乏,患有各種精神障礙的藏族患者忍受不滿意的診斷和過時的治療。他還指出,該文件未能揭示阻礙西藏精神衛(wèi)生服務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他總結(jié)應該更多關注當前和長期的需求,即所謂的《多管齊下組合》方案。
在這一問題上還提出了兩個案例報告。Chatterjee等報告了一個罕見的精神性肌張力障礙案例,是一名帶有潛在抑郁癥發(fā)作的青少年,并討論了建議的治療策略[8]。肌張力障礙的臨床特征與典型疾病有不一致和不協(xié)調(diào)性。經(jīng)過例行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和抗膽堿藥治療后,病例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改善。這一病例強調(diào),密切監(jiān)測臨床表現(xiàn),深入精神科篩查,并改進的多學科管理對于所有精神性肌張力障礙案例都是需要的。Reddy 等描述了像肌陣攣型癲癇這樣的游離型癲癇病例[9]。這個病例報告了一個25歲的單身男性,他有10年的偶發(fā)性疾病疾病的歷史,其特征是右手突然出現(xiàn)類似抽搐的動作。他在神經(jīng)學檢查上沒有顯示任何異常跡象。經(jīng)過綜合心理評價結(jié)合腦電圖檢測,作者證實該病例為游離型/心因性癲癇發(fā)作。作者建議使用文拉法辛緩解焦慮癥狀,并給予個人治療,以提供心理支持。
最后, 生物統(tǒng)計學的文章著重于辛普森的悖論,因為混雜的影響,這是由于混雜效應在觀測研究中非常普遍[10]。 在本文中,有幾個例子介紹了這種現(xiàn)象是如何讓持續(xù)、分類和生存的結(jié)果發(fā)生。辛普森的悖論的研究,或更普遍地說混雜影響,構(gòu)成因果推理理論的一個說明,這在大數(shù)據(jù)的誤差中尤其相關,因為大多數(shù)數(shù)據(jù)在本質(zhì)上是觀察的,混淆者如果不解決的話會混淆感興趣的關系。
更多相關信息請登陸我們的官網(wǎng) (www.shanghaiarchivesofpsychiatry.org )和英國醫(yī)學雜志出版集團的公告。
彭代輝攥寫
1. Peng Z, Zhou C, Xue S, Bai J, Yu S, Li X, et al. Mechanism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Depression: A Review.Shanghai Arch Psychiatry.2018; 30(2): 84-92. doi: http://dx.doi.org/10.11919/j.issn.1002-0829.217047
2. Shen H, Zhang L, Xu C, Zhu J, Chen M, Fang Y. Analysis of Misdiagnosis of Bipolar Disorder in An Outpatient Setting.Shanghai Arch Psychiatry. 2018; 30(2): 93-101. doi: http://dx.doi.org/10.11919/j.issn.1002-0829.217080
3. Zhang L, Zhu Z, Fang F, Shen Y, Liu N, Li C. Applicability Evaluation of Simplifi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Shanghai Arch Psychiatry. 2018; 30(2): 102-109. doi: http://dx.doi.org/10.11919/j.issn.1002-0829.217098
4. He H, Chang Q, Ma Y. The Association of Insight and Change in Insight with Clinical Symptoms in Depressed Inpatients.Shanghai Arch Psychiatry. 2018; 30(2): 110-118.doi: http://dx.doi.org/10.11919/j.issn.1002-0829.217149
5. Zhang N, Li J, Wang H, Xiao L, Wei Y, He J, et al. The Level of Nesfatin-1 in a Mouse Gastric Cancer Model and Its Role in Gastric Cancer comorbid with depression.Shanghai Arch Psychiatry. 2018; 30(2): 119-126. doi: http://dx.doi.org/10.11919/j.issn.1002-0829.217152
6. Xie L, Wei G, Xu Y, Huang Y, Liu X, Li T, et al.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 in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hanghai Arch Psychiatry. 2018; 30(2): 127-130. doi: http://dx.doi.org/10.11919/j.issn.1002-0829.217148
7. Xie B. Practical Answers Are Needed to Response the Myth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 in Tibet Area.Shanghai Arch Psychiatry. 2018; 30(2): 131-132. doi: http://dx.doi.org/10.11919/j.issn.1002-0829.218020
8. Chatterjee SS, Das S, Gupta S, Bhattacharya S. “The Twisted Mind” - Psychogenic Dystonia in An Adolescent,Responding to Antidepressant Therapy.Shanghai Arch Psychiatry. 2018; 30(2): 133-134. doi: http://dx.doi.org/10.11919/j.issn.1002-0829.217114
9. Reddy B, Das S, Ali M, Guruprasad S. A case of Dissociative Seizures Presented Like Myoclonic Epilepsy.Shanghai Arch Psychiatry. 2018; 30(2): 135-138. doi: http://dx.doi.org/10.11919/j.issn.1002-0829.217157
10. Wang B, Wu P, Kwan B, Tu XM, Feng C. Simpson’s Paradox:Examples.Shanghai Arch Psychiatry. 2018; 30(2): 139-143.doi: http://dx.doi.org/10.11919/j.issn.1002-0829.218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