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睿文
(內蒙古藝術學院影視戲劇系 呼和浩特 010010)
21世紀是名副其實的互聯(lián)網時代,隨著網絡技術的日臻完善和普及,互聯(lián)網在社會、經濟、政治等多個維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從基礎的零售方式到社會的組織形式再到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和思維模式,互聯(lián)網影響和改變著與之相關的一切。而在互聯(lián)網全面覆蓋下成長起來的電視劇觀眾,其審美趣味也與傳統(tǒng)的電視觀眾不盡相同。與傳統(tǒng)電視劇審美趣味中對于英雄的崇拜、崇高的追求、邏輯性、歷史真實性和價值觀念的追索不一樣的是,互聯(lián)網時代下電視劇的審美意趣呈現出部分低俗化、娛樂化、反英雄、反邏輯、非理性等特點。筆者認為,在互聯(lián)網時代這個大背景下,造成這種審美趣味變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根據《2015年受眾媒介接觸習慣調查報告》的統(tǒng)計,電視在城市居民總體中的日到達率從2010年的91.6%下降到2015年的74.3%,而日收看時間從2010年的174分鐘下降到2015年的118分鐘。在觀看電視的同時通過筆記本、平板電腦、手機等連接互聯(lián)網去參與電視評論的電視受眾達到近一半(49.6%),而這一比例在中青年群體(15~54歲)中更是達到54%。這一數據說明,現在電視觀眾利用電視收看電視節(jié)目的比例在大幅下降,這部分下降的收視率意味著觀眾并不是不再觀看電視,而是群體發(fā)生了分流。根據同一份調查,從2010年到2015年,互聯(lián)網的日到達率不斷增長,平均每天對于互聯(lián)網的使用從2010年的89分鐘增長到2015年的160分鐘,增長了近1倍。這說明電視所流失的觀眾大部分在利用互聯(lián)網觀看電視節(jié)目,而且隨著近年來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利用不同移動終端上網的受眾比例在不斷的增加,其中手機上網的比例最多,而且年輕群體用手機上網的現象更為突出(90后為81.4%;80后為80.7%;70后為73.2%;60后為41.1%)。同時,各大軟件應用商開發(fā)出了品種多樣的配套APP,在眾多APP中最受歡迎的是視頻類APP。通過以上的幾組數據,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隨著互聯(lián)網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電視觀眾轉移到了互聯(lián)網終端上,并且這些觀眾大多以“70~90后”為主體,他們更習慣使用移動終端去觀看電視節(jié)目。另據筆者觀察,以北京為例,在上下班的地鐵和公交車中,大多數的年輕群體都會利用這一段時間用手機上網看視頻或閱讀?!?0~90后”這些群體正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承擔著大量的社會和家庭責任,加之現代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讓他們每天沒有太多的時間耗費在電視機前,所以這些年輕群體的觀看方式還呈現出碎片化的趨勢。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勢必會有越來越多的觀眾改變其觀看渠道,加入到移動互聯(lián)網終端上來。
近年來,隨著電視劇受眾群體觀看渠道的改變,電視劇的網絡版權價格也是一路水漲船高,如從2006年《士兵突擊》網絡版權價格每集0.3萬到即將播出的《如懿傳》每集已達900萬的天價。在剛剛過去的上海電視節(jié)上,騰訊視頻版權合作部總經理韓志杰坦言:“三四年前,最熱播的電視劇《甄嬛傳》版權費是30萬一集,但是去年同級別的電視劇漲了10倍,今年更漲了30倍。影視劇的網絡版權價格在暴漲。”在未來一年里像《擇天記》《歡樂頌2》《海上牧云記》等IP劇,騰訊都花了高價購買。視頻網站花大價錢購買電視劇網絡版權的背后誘因,正是電視劇受眾觀看渠道的改變。
互聯(lián)網時代以“70~90后”為代表的電視劇受眾觀看渠道和方式的轉變,帶來的不僅是使用什么工具欣賞的問題,而是電視劇受眾地位和審美趣味的轉變。
傳統(tǒng)的電視劇播放方式是每天固定的時間、固定的頻道播出固定的節(jié)目,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方有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者是主體,欣賞者是客體,并且由于反饋渠道的有限,客體是絕對服從于主體的。而互聯(lián)網所帶來的點播系統(tǒng),使得電視劇的審美方式發(fā)生了主客體身份的轉化,觀眾擁有了自主選擇觀看時間、觀看地點、觀看方式的權力,變?yōu)榱穗娨晞徝乐械闹黧w,而電視劇的制作方為了收視率則變?yōu)榭腕w,以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這種審美主體的轉變使得傳統(tǒng)電視劇審美方式中的審美趣味主要由電視創(chuàng)作者決定,轉向了根據市場需求,主要由電視劇受眾所決定的模式。所以,電視劇受眾的審美趣味成為當前電視劇審美趣味的主導力量。這使得電視劇受眾的審美趣味得到了無限放大的機會,并產生了多元化的特點。在這種審美變遷之中包含著電視劇創(chuàng)作者和受眾雙方的一種復合影響。
在接受美學理論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期待視野”,按照接受美學的觀念,在文學接受活動中,讀者原先各種經驗、趣味、素養(yǎng)、理想等綜合形成的對文學作品的一種欣賞要求和欣賞水平,在具體閱讀中,表現為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這就是說觀眾在觀看一部電視劇之前,便會先根據自己原有的觀劇經驗、個人的學識素養(yǎng)、審美趣味,形成對電視劇的欣賞要求,未看劇之前就會先產生一種審美的期待。在具體的觀賞過程中,如果新的電視劇的審美趣味與觀眾原有的審美經驗相符合,那就會使觀眾產生一種觀看的滿足感。但如果新的電視劇的審美趣味與觀眾原有的審美經驗有所不同,那么這就會使觀眾將新電視劇和過去的觀劇審美經驗進行比較,以改變現有的審美經驗所能達到的界限,這種比較起到拓展觀眾的審美視界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改變觀眾的審美趣味。所以,根據這個理論,電視劇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趣味對電視劇觀眾的審美趣味有一種引導和教育的作用。但是,這種與觀眾固有審美經驗不同的新的審美體驗也有一定的風險性,那就是完全走向其反面。觀眾在與其過去的審美經驗的對比中發(fā)現新的審美體驗與其個人的審美趣味、個人素養(yǎng)、理想價值觀念完全不同,那么觀眾可能會產生抵制這種審美體驗的訴求。而電視劇所傳達的審美理念與觀眾的審美期待差別越大,這種風險就越大,這也是為什么有些電視劇熱播,有些電視劇卻反響平平的原因所在。
一部電視劇在創(chuàng)作之初就已經預設了目標群體,一部電視劇不可能滿足所有觀眾的審美期待,所以,每部電視劇都有自己不同的目標群體。那么怎么把握目標群體,盡可能多地吸引不同群體的喜好就成了電視劇創(chuàng)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傳統(tǒng)的觀看方式是每天晚上各家庭成員聚集在電視機前,共同欣賞一部電視劇,這是一種相對公共公開的審美方式。伴隨著對劇情的討論和交流,形成一種較小的集體審美模式。但是這種欣賞方式給予電視劇創(chuàng)作者的回饋并不是很多。一部電視劇的好壞往往是根據收視率的高低,或者專業(yè)的電視劇評論人員的劇評來作為把握受眾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太過粗放,且專業(yè)的劇評人其所在的文化背景、社會層次決定其審美趣味與普通大眾不盡相同,這種方式對于目標群體的把握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移動終端上收看就使得對于電視劇的選擇不再受家庭接收裝置多少的影響,每個人都有了各自的接收裝置,形成了根據年齡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的獨立的審美方式,每個人的審美趣味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同時又具有了私密性的特點。針對這種觀劇方式所帶來的獨立審美缺陷,即審美體驗無處交流的問題,各大視頻APP都采取了彈幕、評論、論壇等方式,來滿足受眾交流審美體驗的欲望。這種對審美體驗的交流正是電視劇創(chuàng)作者想要了解和把握的?;ヂ?lián)網的這種互動性,使得電視劇受眾的審美趣味在電視劇創(chuàng)作者面前顯露無遺。對于怎么抓住年輕人的口味,電視劇《花千骨》的制片人唐麗君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抓住三點:槽點、爆點、痛點。而中匯影業(yè)創(chuàng)始人侯小強則表示還應該包括雷點、淚點和笑點等等。2015年由樂視網制作的網劇《太子妃升職記》異軍突起,一路爆紅,在沒有前期大投入的廣告宣傳之下,幾乎大部分觀眾都是由朋友推薦而觀看,觀看的原因就是該劇的“雷”,觀眾們在網絡觀看的同時與相熟朋友共同“吐槽”這些“雷人”的劇情。但是,這個看上去因為審美趣味獨特而引起觀眾共同聲討而偶然爆紅的電視劇,實際上電視劇的制作者表示,他們在看樣片時對該劇設置了300個“吐槽點”,每一個“吐槽點”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并且在播出期間將這些“吐槽點”制作成為能夠引起談論的話題拋向社交網絡。在看似隨意的背后,其實質是對電視劇目標受眾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期待的準確把握。電視劇受眾的審美喜好通過互動評論、彈幕吐槽和網絡點擊量,直接影響著電視劇創(chuàng)作者推出什么樣的電視劇。在電視劇創(chuàng)作市場化的大環(huán)境下,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者對于高利潤的不斷追求,把迎合觀眾審美趣味當作電視劇創(chuàng)作的唯一標準。在這一標準指導之下,類型化的電視劇在不斷被重復制作,比如:古裝宮斗類、古裝玄幻類、都市類、情景喜劇類等,這些電視劇類型一旦獲得成功,馬上就有眾多效仿者。2015年網絡點擊量前50部電視劇中,都市(19部)+古裝(13部)兩類劇目合計32部,總數量占比64%,累計點擊次數856億次。
電視劇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趣味和受眾的審美趣味是一種相互影響的復合關系。作為電視劇制作者一方,其文化修養(yǎng)、整體素質是處于社會的中上端,本應在電視劇的審美中起到審美導向的作用,用電視藝術的教育功能提升整個民族的審美水平。但是,現在的情況卻是,電視劇審美趣味的整體導向完全是由受眾一方為主導,其結果就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電視劇的制作者完全迎合受眾的審美趣味進行電視劇創(chuàng)作,電視受眾滿足于這種全然符合其審美期待的電視劇作品,審美視界無法拓展,審美水平無法提高,長期循環(huán)往復,最終陷入到一個審美趣味越來越庸俗化、娛樂化、只重感官享受的現實之中。如今電視劇市場“雷劇”“鬧劇”大行其道,電視劇制作明星顏值第一,各種小鮮肉充斥熒屏,畫面的清晰度和美感成為電視劇追求的首要標準,而對于電視藝術文學中最為重要的劇情、邏輯、價值內涵等傳統(tǒng)電視劇審美的首要因素卻變得不再重要,這勢必影響到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水準和藝術追求。
20世紀中葉,大眾文化在全世界開始流行。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后,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快速發(fā)展。同時,電視藝術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引領著電視劇受眾的審美取向。特別是加入WTO以后,更開放的經濟運行方式,全球化的視野帶來了社會生活更深層次的變革,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更是加速加深了大眾文化所帶來的審美改變。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眾文化是一個特定范疇,它主要是指興起于當代都市,與當代大工業(yè)密切相關,以全球化的現代傳媒(特別是電子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產的當代文化形態(tài),是處于消費時代或準消費時代的,由消費意識形態(tài)來籌劃、引導大眾,采取時尚化運作方式的當代文化消費形態(tài)。它是現代工業(yè)和市場經濟充分發(fā)展后的產物。這種文化理念改變了中國電視劇受眾的單一的審美趣味,除了對英雄的崇拜、對于正確價值的追尋、對于人生意義、社會使命等宏大主題的關注,也轉向了對于電視劇所能帶來的視覺感受的極致追求,這正是由大眾文化本質特征的商業(yè)性、流行性、娛樂性和普及性所決定的。
曾經受到受眾熱捧的古裝歷史劇《三國演義》《水滸傳》《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都有著嚴肅主題,是基于歷史史實和文學經典的精品之作。
1987年播出的電視劇《紅樓夢》是由多位紅學學者作為聯(lián)合編劇創(chuàng)作的電視藝術佳作,從籌備開拍到拍攝完成共用了三年之久。其中專門用了半年多的時間開了兩期演員訓練班,訓練演員熟悉原著。此類電視劇就是在當時追求經典、追求藝術品質的那一代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具有引領大眾審美趣味的電視藝術。也是當時大眾對于古裝劇中展現出的歷史感與時代感融合與碰撞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審美情趣通過電視藝術的體驗。同樣以古裝劇為例,從早年的《還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再到現在的《花千骨》《甄嬛傳》《羋月傳》《錦繡未央》,戲說歷史、解構經典、虛構人物、玄幻架空已經成為古裝劇的主流態(tài)勢,一部電視劇的制作一般短短的三個月到半年就可以完成,并且類型相同、情節(jié)相似的電視劇不斷重復上演,電視劇制作出現了工業(yè)化、可復制的特點,電視劇漸漸由精英藝術轉變?yōu)榇蟊娂夹g。
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是大眾文化迅捷的傳播工具,在它們的雙重作用下,當代中國電視劇的審美趣味的改變還會處在不斷發(fā)展之中,網劇的誕生將會開啟電視劇審美變異的新時代。
總結
電視劇藝術作為當代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品格。而通過對其審美變遷原因的探究,可以更好地把握電視劇藝術的時代規(guī)律,從而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符合大眾審美的高品質、優(yōu)秀的電視藝術作品。